蘇 寧
20世紀20年代,廈門開始了近現代化城市建設,百業待興,許多華僑也紛紛回鄉投資。廈門(包括鼓浪嶼)出現市政建設高潮,填海筑堤,開辟馬路,新建住宅和店屋。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首先開發2.5 km2的湖里加工區(后改名工業區),繼而開發東渡新區,新區和東區,大量征用房屋、宅基地和農田地,以及連片開發相毗接的自然地、山坡地、荒雜地和填筑溝渠池塘,同時港南北兩岸、東渡新港和湖里工業區東北向濱海線,分別向海填筑延伸地。
據統計,1978年廈門市區住房困難戶共20 869戶,其中無房戶1 629戶(大多是上山下鄉回廈的),擁擠戶13 000戶(居住面積在2 m2以下的有2 600戶),市區危房3.3萬m2,棚戶6 000 m2。1979年,市區人均居住面積4.1 m2,住房緊缺是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
1991年廈門成立住房統一建設辦公室,負責全市解困房和統建房(又稱安居工程)建設,每年向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相對低價的住房。1993年8月,原廈門市統建辦改制為市住宅建設辦公室。歸屬市建委,統一協調全市解困統建房、安居工程的建設,1993年市政府作出《關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設的決定》,提出在1994年~1996年3年內,基本解決人均居住面積4 m2以上的居住困難戶目標,并逐年加大投資力度[6]。在保障制度上,1992年,廈門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并逐年提高公房租金,以租養房(從1992年每平方米使用面積0.7元逐步增加到1998年的2.31元),并于1997開始實施公房出售。
該階段主要是適應當時逐步取消單位自建房的需要,實行政府統一集中建設。統建解困房相當部分用于解決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教師的住房問題,一部分面向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 m2的住房困難戶。
2000年,廈門市出臺了《廈門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規定》,對家庭收入低于當年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人均居住面積在6 m2以下的“雙困戶”提供廉租住房。2003年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廈門市又出臺了《廈門市城市廉租房租金補助暫行辦法》,明確提出了廉租租金補助的保障方式,并將住房控制標準從人均6 m2提高到8 m2。2000年建設的嶺兜小區就是集危改、周轉、廉租、置換、人才引進為一體的保障性住房。
該階段主要建設金尚小區、前埔南、北區、金山小區等8個經濟適用房小區,提供1 400多套經濟適用房??偭可媳容^上個階段少了近三分之一。經濟適用住房分布本島由西向東發展,并在島外海滄區出現了第一個經濟適用房小區——綠苑小區。布局規劃基本與城市發展軌跡吻合,由建成區邊緣向新區發展(金尚路沿線及會展片區)。經濟適用房小區注重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環境質量好,建設標準高??禈沸麓?、金雞亭小區和呂嶺花園被建設部評為優秀住宅小區。截止到2005年,廈門市組織開發建設了18個解困統建和經濟適用房住宅小區,建筑面積344萬m2,3.5萬多套住宅,解決了3萬多戶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6]。
在進入21世紀后,廈門市政府在考察廈門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更為理性,不單純依賴于某項政策,在規劃與建設中注意合理性、發展性與前瞻性,漸走出一條適用于現實需求調整城市建設合理布局城市區域的特色之路,其相關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已經體現了一些先進的理念,如“在強調土地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前提下,重點保證社會保障型住房的用地供應;堅持區域住房發展合理布局,進一步促進和引導房地產市場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方向發展”等布局原則。
1)2006年,由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同濟大學聯合完成廈門市住房狀況調查工作。主要根據廈門市總體規劃及相關發展規劃,在翔實的調查資料、現場勘探、調研與研討后,提出“和諧社會”的住房發展戰略。規劃強調應形成多元的供給體系、構筑“高效的”居住空間結構、培育“和諧的”居住社區環境。2)《廈門市住房建設近期規劃(2006—2010)》是在《廈門市住房建設規劃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六條近期建設的具體要求編制的。規劃堅持“總量控制、區域平衡、項目落地”和“總量與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及時調整廈門城市住房的供給結構,形成有序、健康的供需關系。規劃確定加大社會保障性住房,以及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同時積極消化存量住宅建設項目。規劃對近期社會保障性商品住房、社會保障性租賃住房進行了統計和預測,空間上予以具體落地,時間上安排了詳細的開發計劃。3)《廈門社會保障性住房發展規劃》根據廈門市2006年常住人口的構成情況以及外來人口的增長速度,廈門市的社會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提供給不同對象:廉租房主要提供給具有城鎮常住居民戶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普通租賃房主要提供給具有城鎮常住居民戶口的經濟水平略高的家庭;租賃公寓主要用于引進人才的居住需要;本島陽光公寓和島外“金包銀”工程中的外口公寓主要提供給常住城鎮的外來人口。
目前全市規劃建設的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共20個,總用地面積約155萬 m2,總建筑面積約425萬 m2,住宅約4.5萬套,建設投資約133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在各區全面動工。2010年3月7日,CCTV-2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播出《破譯城市幸福生活密碼》專題節目上,廈門市副市長裴金佳在全國觀眾面前“破譯廈門的幸福生活密碼”。主持人陳偉鴻給廈門市的裴金佳副市長列出的一組密碼為“23 000戶,598萬m2,4.5X”(23 000戶是廈門目前申請的住房困難家庭數;598萬m2是規劃和改造用地面積;4.5X是裴副市長給出的代表廈門搬入保障性住房新居的市民幸福生活的數字)。廈門的社會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行業內也將之稱為“廈門藍本”加以學習、考察及借鑒。
廈門市保障性建設的宏遠規劃只是展現局面成果,其理念與行動必定會不斷發展與調整。海西建設發展思路下的廈門城市發展和社會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將出現新局面。在當前,廈門市作為國家低碳經濟的示范城市,在城市規劃與住房設計上,也應當會結合這點進行調整。廈門市保障性住房的發展經驗值得研究與學習,當然,廈門政治意義的特殊與經濟意義的實力為廈門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樣的一些現實,亦是在學習與借鑒中應該注意的。
[1] 廈門市住房建設近期規劃(2006—2010)[Z].2006.
[2] 廈門保障性住房發展規劃(2007—2010)[Z].2007.
[3] 欒 峰,彭敏學.理想空間(26)住房政策與住房建設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4.
[4] 王 娜.廈門試水梯級保障[J].中國新聞周刊,2007(9):25-28.
[5] 春 華.廈門住房保障之路漸行漸明——至2010年約可提供4.5萬套保障性住房[Z].2008.
[6] http://www.xm.gov.cn/zt/xmsshbzxzf/廈門保障性住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