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繼清 劉利軒
文化生態學是20世紀中期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于1955年在其理論著作《文化變遷理論:多線進化的方法論》中首次提出的觀點。它是一門融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城市社會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為一體的,以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特定社會環境下文化的適應與變遷過程的新興交叉學科。
文化生態學是以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化學的一門學科。文化學是被研究對象,生態學是研究方法。司馬云杰在《文化社會學》中對文化生態學是這樣定義的:“從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變異規律的一種學說。”研究的目的是要表明文化現象也和自然現象相同,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有自身的內在秩序和規律。
文化生態學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融入了生態學的系統論、環境觀和資源觀。它把文化看作一個系統工程,由文化亞系統與其地理亞系統組成文化生態系統,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把“環境”納入到文化的研究之中,考慮文化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文化生態學的顯著特點;把文化作為有形資源看待,運用自然資源的保護方法對其進行合理地、有效地、可持續性的開發利用。
商丘古城外部“三位一體”的空間形態明顯,內部空間格局完整。古城外圓內方,像一個銅錢的形狀,外側圓形的是一道護城堤,內側是古城,以方形城墻界定。在城墻與護城堤之間是由護城河演變成的“城湖”,外部三個要素形態特征明顯。城內地勢呈龜背形狀,道路格局形如棋盤,東西大街不對應,錯開一條街,形成與南北大街相交的兩個隅首。
城市空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其產生發展過程與作為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的人類文化密不可分,城市空間與人類文化的這種密切聯系集中反映在城市文化之中,城市文化是人類文化在城市空間中的集中反映。因此,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環境觀,能夠比較全面的認識城市空間演變的環境要素。
文化生態學的最突出特點就是把生態學的環境理論和研究方法引入到文化研究之中,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實質上就是對其賴以存在的各種生態環境的適應,筆者認為這里的環境包括社會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制度環境。論文從這三方面對商丘古城空間演變的文化生態環境進行分析。
商丘地處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東部,屬于黃淮沖積平原,黃河的水災和沙災造就了這里的地形地貌,同時也造就了這里獨特的城市空間。據統計,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間,黃河下游發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約有 1 500余次,洪水波及的范圍約25萬km2,其間經歷了26次大改道,在 16,17,19世紀,平均四五年就要發生一次。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平原內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每至汛期便內澇成災。據商丘縣志災害和大事記載,從公元1128年~公元1565年,商丘遭受黃河水災39次,平均11.2年一次;從公元1565年~公元1885年,商丘遭受黃河水災10次,平均29年一次。
為了減少黃河泛濫帶來的水災和沙災,商丘人民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如:加固城墻(外包磚),城外修筑護城大堤等。這正是由特定環境所決定的一種初民社會文化景象。長此以往,這些人們與黃河搏斗的“工事”,就成為了當地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文化景觀。E?哈奇在《人與文化的理論》書中這樣說到“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情境下,或許可能存在各種文化形態,但其中一些比較合理,富有競爭力,趨于占優勢。”地處中原腹地的商丘當時經濟發達、技術手段比較先進,能夠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明這里文化景觀并不是簡單由自然環境賦予的,而是人類在征服與改造自然過程中得到的。
商丘地處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就是一個重要的農耕區。原因有二:1)黃河密集的河湖水系為灌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水是萬物之源,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源,農業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豐富的河流水源;2)黃河創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地貌。沖積平原不僅有利于人們長期定居,而且有利于農作物的耕犁和灌溉,便于集體協作。
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商丘古城的筑城思想和城市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和政治制度的限制,這種經濟形式一直長期存在于古代社會當中。這種經濟制度下產生了眾多的傳統文化。1)追求安寧與穩定,崇拜自然,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戀地情節,對土地有著強烈感情,沒有極其嚴重的災害或戰亂,一般不愿離開故土;3)內斂型思想,單個家庭或城池自成體系,很少與外界交流,內部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
社會制度環境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為其文化活動提供協作、秩序、目標的組織條件,包括各種社會組織、機構、制度等結合而成的體系。”文化的變遷必然通過社會制度表現出來,并反映到城市空間中去。政治制度、文化習俗、技術規定對商丘古城空間的演變起到了重要影響。從政治制度方面看,商丘歸德府的政治地位決定了其城墻內占地規模以及重要建筑的布局和建造形式;從文化習俗方面看,商丘古城內城(以城墻為界的古城)方整規則,遵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觀念,而外城(以護城堤為界),則圍合封閉表現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因環形護城堤可以有效減緩外圍洪水的沖擊),這種“外圓內方”的形態又暗合了古人天圓地方的環境意象;從技術規定方面看,《考工記》是對我國漢代以后古城建設影響最大的一部技術規范,不僅總結了我國近千年奴隸社會都邑營建的經驗,而且為建立中國獨特的城市形制體系奠定了基礎,被人稱之為中國傳統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紅線”。
通過對商丘古城空間演變各種環境運行機制的分析,認為社會地理環境是影響商丘古城空間演變的直接因素,作為外在動力,推動古城空間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制度環境是影響商丘古城空間演變的間接因素,作為內在動因,從思想層面影響著人們的筑城和建造思想。商丘古城空間的演變始終受到這三種環境的影響,并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空間形態。
[1] 戢斗勇.文化生態學論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4(5):9-11.
[2] 侯 鑫.基于文化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理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8.
[3] 俞孔堅,張 蕾.黃泛平原古城鎮洪澇經驗及其適應性景觀[J].城市規劃學刊,2007(5):20-22.
[4] 墨 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 E?哈奇.人與文化的理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6]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 奚傳績.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8] 郭俊山.社區發展中生態環境規劃的方法探討[J].山西建筑,2008,34(2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