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苓
磚雕是我國古代建筑裝飾的重要方式,是以青磚為基本材料的一種雕刻藝術。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促進了建筑藝術的發展,早在東漢時期,即已出現了花紋磚和畫像磚。磚雕是指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于裝飾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構件和墻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磚雕原屬磚作之內的工藝,宋代已將磚雕工藝列入《營造法式》中。自明代,磚雕在民間宅第建筑裝飾中得到廣泛應用。至清代,已形成獨立行業,工匠稱其為“鑿花匠”,工匠術論中稱磚雕工藝為“黑活”,黑活不受等級制度限制,因此一般宅第均有大量的磚雕,全國磚雕藝術迅速發展,達到磚雕發展史上的頂點。著名的有“徽州磚雕”“北京磚雕”“閩南磚雕”等派別。各派磚雕不斷開拓技法,提高藝術品位,形成了中國磚雕藝術多彩紛呈的局面。
磚雕大多作為建筑構件或大門、照壁、墻面的裝飾。由于青磚在選料、成型、燒成等工序上,質量要求較嚴,所以堅實而細膩,適宜雕刻。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磚雕以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三陽開泰、郭子儀作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松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刻劃輪廓,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陰線刻劃形象輪廓,并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等(見雕塑工藝品)。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以保持建筑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
磚雕藝術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人員階層、民俗民風及審美情趣有著必然的、不可分割的直接聯系。天津磚雕藝術植根于全國磚雕藝術蓬勃發展的土壤之上。清初,天津的歷史文化與經濟條件甚為優越。天津的地域文化給磚雕藝術提供了崇儒興文的文化氛圍;鹽商的崛起與興盛,給磚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鹽商、家財顯赫的商人、官宦稱雄于世,他們修祠堂、建園第,由于鹽商們以巨資投入,加之營造工匠受新藝術流派的影響,工匠藝脈負薪、身懷絕技,故天津磚雕形成了特色,并以其獨特的傳統建筑技術與藝術鑄成大觀。
天津磚雕遍布于傳統建筑物,其特有的磚雕技術與藝術,在我國獨具特色。它與天津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魏家風箏并稱為天津的“四大絕活”。從現存天津民居、祠堂、牌坊、文廟、會館等古建筑上及天津老城保存完好的1 000余件磚雕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雖經數百年的風雨,天津磚雕仍奕奕生輝,表現出極為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天津磚雕形神兼備的藝術處理、自然真摯的儒學倫理內涵、豐富多樣的題材、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對今天的建筑裝飾設計也極具啟示意義。
道光年間回族刻磚藝人馬順清,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于建筑之外的行業。獨樹一幟,成為獨立的民間藝術門類。馬順清的磚刻,構圖整體性強,刀法簡明穩健,豪放樸實。他開創的“堆貼法”,即在磚面上加貼一小塊磚,以擴大空間,使作品有更強的層次感,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有花鳥、風景、人物、故事等,從而確立了天津磚雕的藝術風格。其后,馬順清的外孫劉鳳鳴(1889年~1978年)繼承和發展了馬氏刻磚的“堆貼法”,在同一塊磚面上按需要分貼多塊小磚,使作品凹凸多、起伏大,層次更豐富,更富于變化,受到群眾普遍稱許,被譽為“刻磚劉”。著名的天津石家大院磚刻即為其代表作品。
天津楊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其建筑結構獨特,磚木石雕精美。石家大院規模宏大,占地6 000多平方米,房屋278間,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自購置建房基地到入住后的修飾改建,經歷50余年,春秋不輟,才算建成一座豪華完美的宅院,建筑典雅華貴,磚木石雕精美細膩,室內民情濃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稱。
石家大院磚雕所用的青磚,均為當地磚窯燒制,楊柳青地處大運河旁,土質含膠體物質多,可塑性強,澄漿容易。燒制出的青磚密度大,適宜雕刻。為保證青磚的質量,挖出的土料需晾曬一年方可使用。制坯前,土料要經過過篩、澄漿等工序。打漿后,表面上最細的一層泥漿為燒制刻磚或磨磚對縫用磚的泥料,下面的泥漿即是燒制普通建筑用磚的泥料。
楊柳青磚雕的制作上,首先用木炭條在青磚上繪出需要雕刻的圖案,然后用敲手捶打鏨子,按畫出的圖案線條刻出圖案輪廓,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深入加工,精雕、細刻。雕刻完畢后,要修整、鏟磨,直至作品滿意為止。制作磚雕的藝人需要有較高的悟性,才能雕塑出精美的作品。
正是因為有了磚雕的裝飾,才令這樣一座古老的建筑顯示出它的豪華、典雅,也顯示了宅院主人恰到好處的藝術品位。
天津磚雕特色鮮明,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它吸取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精髓,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磚雕藝術。數百年來,無數偉大而又無名的民間工匠,運用豐富的題材,
精美的工藝,創作出大量的傳世佳作。如今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帶給我們的是歷史的足跡,讓我們看到了民間藝術的精髓。
[1] 韓志勇,宮桂桐.天津楊柳青石家大院[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7.
[2] 李明祿,宮桂桐.楊柳青磚雕[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
[3] 胡柏彥,馬小龍.丁村民居中的三雕藝術[J].山西建筑,2008,34(3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