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強 宋新佩 辛俏蘭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是衛生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人口老齡化以及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天津中醫藥大學具有50年的辦學歷史,在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水平國際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天津市中醫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和中藥產業持續發展的支撐單位,是天津市重點建設的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醫教育指導委員會和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掛靠單位,在國內外均有重要的學術影響。但是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校園占地面積和總建筑面積日顯不足,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發展,同時作為學校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中醫藥產學研基地和中草藥實習基地都急需發展空間,鑒于學校所在的鞍山西道已無發展空間,開辟新的校區已成為當務之急。
天津中醫藥大學新校區位于靜海縣團泊新城,東臨團泊洼水庫,總規劃占地面積154.9 hm2,可用地面積133.34 hm2。校園整體建設貫徹立足當前、顧及長遠,整體設計、分批施工,合理布局、預留空間的設計方針,把新校區建設融入天津市整體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中,結合發展校園旅游景觀產業和高端服務產業的理念和要求,把新校區建成以湖水景觀為特點的花園式藥用植物生態園、輻射全國的中醫藥產學研基地。
天津中醫藥大學新校區在規劃建筑建設風格上,既體現中國文化底蘊,又有先進設計理念,既滿足學校發展需要,又要融入區域規劃的現代中醫藥大學。新校區規劃建筑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將新校區建成花園式大學,即以中草藥為特色的主題生態藥用植物園。將建筑、景觀、教學結合起來,選用在天津市容易生長的藥用植物,大面積的栽培,把整個校園建成天津市藥用植物園。學校開設了中藥資源專業和中藥炮制專業,教師指導學生按照國家標準,在基地進行藥用植物的種植、采收、炮制、儲存,并可提供給附屬醫院臨床使用。這樣既美化了環境,又形成了產業,同時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實習基地。
建設全國一流的天津市中醫藥博物館。目前全國中醫藥博物館已建有20余家,其中最多的文物展品僅2 000余件,而天津中醫藥大學已收集、購置了自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各類中醫藥文物近4 000件。博物館內還要建設校史館、名老中醫館、中醫藥對外交流館和中藥標本館,其中中藥標本館包括臘葉標本,更以濕性保鮮標本為特色。整個博物館不僅用于教學、科研,還將其作為天津市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觀光基地。
鑒于以上兩方面,整個校區就可成為天津市的一個優秀文化旅游景點。游人可以參觀博物館,觀摩、學習藥用植物栽培,品嘗制作的藥膳,根據需要還可以將一些中草藥保健品帶回家,形成可觀的校園產業。
新校區具有優質的景觀資源,以湖水景觀為特點建成花園式校園,以院部為單位,團組式結構,功能分區合理,利于綜合使用。整個校園建筑基本都是4層左右,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都比較低。各院部圍繞中心湖建成院落式空間布局,高低相間,各院落間留出綠化空間。與大型現代建筑相比,院落式布局具有更好的親和力、文化特色與地域特色。根據學校大的規劃、理念和風格,各院部自己規劃自己的區域,設計自己的建筑群,形成高低相間、錯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布局。
鑒于是建設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校區本身具有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功能,新校區建筑以新中式(現代中式)為主要建筑風格,或者說在設計中充分融入中式建筑元素。
大水面、大綠化、大文化;大氣、洋氣、現代、清新、靚麗;高低相間、錯落有致、體現韻律和節奏;整個校區是以湖水景觀為特點、中醫藥植被為綠化主體的中醫藥文化主題校園;是一個大學和園林高度融合的校園,既是一所大學,又是一座園林,水、綠、建筑相互掩映,同時與東側10萬畝的團泊洼水庫相呼應;既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高等學府,又是天津地區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和旅游景區。
新校區除了建中醫藥博物館、植物園,還將建設中醫藥產學研基地,東側建設第三附屬醫院,形成“館”“園”“地”“院”相結合的格局。中醫藥大學的產學研基地將近300畝,規劃建筑面積15萬m2,本身就是一個大亮點。科技園是以中藥產業為主,里面要設置中藥GLP中心、研發中心、動物中心、示范生產線GMP和企業研究基地。周邊綠化與生活區完全隔離開。整個大的產業園是獨立的。這樣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對外開放的國家中藥現代化展示窗口。同時還要建成中藥產業教學培訓基地,吸引更多企業來投資。這樣建成一個大型的培訓中心。中醫注射劑產學研合作組織掛靠在大學,目前大學牽頭對30多個大品種中藥注射劑進行改造,要將它做成向全國輻射的基地。
總之,產學研基地,藥用植物基地,教學培訓基地,對外服務基地,形成了一個大的園區,既是一個花園式的校園,又是一個產業園,同時產業與大學的教學緊密相關。學校融入到區域經濟當中,又是一個輻射源,輻射到天津市、輻射到全國。加上中醫藥博物館、植物園、第三附屬醫院,可以將新校區和靜海縣區域經濟發展融為一體,成為其周邊文化教育基地和產業基地,服務于當地的文化、醫療、經濟等方面。天津中醫藥大學新校區是體現中國傳統中醫藥特色的新時代高校校園。
[1] 閻文瑞.當代高校校園規劃的趨向[J].山西建筑,2008,34(2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