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松 蔣正躍 倪金衛
教育部在1998年下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將人才培養模式表述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在辦學規格、辦學層次、辦學類型、學校的個性和特色等方面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暴露出弊端:培養的人才知識面較窄、缺乏人文素養及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其質量難以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現象,因此,對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是面對現代社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工程領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等技術型人才。我院的土木工程專業將發展目標定位于培養直接面向市場和生產第一線的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以“立足地方、服務行業、扎根基層、適應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提出了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養目標。
我院目前有水利、建筑兩大類共6個本科專業,從2009年起試行“按專業招生、大類培養、中期分流、分層次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以加強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拓寬工程學科基礎、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增強適應性為特色,采取“一體兩翼”式教學模式體系,體現了基礎大平臺與專業柔性模塊的結合?!耙惑w”是學生主修的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兩翼”設計的“一翼”是指知識結構的總體設計,另外“一翼”是能力結構的設計。
應用型本科教育在國外很早就有了,在發達國家,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起來的,在大眾化發展過程中,工程技術課程和職業課程進入了本科課堂,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職業化教育得到大力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大學教育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緊密結合時代。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在現場工程師崗位群,人才培養模式應為較厚基礎、較寬口徑、注重實踐、強調應用。
現代工程的工作內容不斷擴展,已經形成了以研究、開發、設計、制造、運行、營銷、管理、咨詢等為主要過程的工程鏈。在培養規格上應把握“大工程”的專業特色,使學生掌握工程力學和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土木工程師、建造師、造價師、結構工程師、巖土工程師、監理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敬業精神,具有較強的溝通與協作能力。
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特色應該與其人才培養“具有多張職業注冊資格證書”的職業特點相協調,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每一教學環節中,使學生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就有較強的職業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從而全方位地吸取知識和培養職業素質。
總體思路是以學生的專業概念、專業素質和工程素養的形成為出發點,將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作為方案的總體功能;以工程為背景,將專業基礎課、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的實驗教學和其他實踐環節分解整合;以功能實現為目標,構建教學模塊和體系,根據體系結構設計模塊功能。
目標是以掌握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工程素養,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研究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在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及學生創新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搭建科學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框架;構建創新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體系。
探索結構合理、循序漸進、特色鮮明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框架,努力使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一致。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內容體系包含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大塊。理論教學以“數學—力學—圖學—材料—構造—結構—施工”為課程主線;實踐教學以“技能訓練—結構設計—工程設計”為主線,實踐教學包含各類課程設計、實驗及實習,最終通過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全面的綜合訓練。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整體框架設計要體現如下特色:第一,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第二,強化計算機教學與應用軟件訓練四年不斷線;第三,課程設置應結合國家相關注冊資格考試的主要科目;第四,課程組的設置要有地方特色。我院立足云南的實際,充分利用水利與建筑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大學土木學科優勢設置課程,立足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應用本科人才強調的不只是繼承性應用,而是創造性應用。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加強能力培養,引導學生進行專業能力訓練,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堅持“較厚基礎、較寬口徑、注重實踐、強調應用”的原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具有較強競爭實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高級經營與管理人才。如在《土木工程制圖》課程教學中,嘗試多種思維訓練:1)化整為零訓練;2)發散思維訓練;3)靈活思維訓練;4)集體思維訓練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2.1 實驗教學
根據土木專業的特點,我們把四年的實驗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考慮,堅持實驗教學四年不斷線并將土木工程的封閉實驗室變為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實驗條件。大學一、二年級開展結合工程測量、工程材料、力學等基礎課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實驗設備和儀器的操作,了解實驗環境和實驗室管理,掌握基礎性驗證實驗的基本步驟和數據處理的方法。大學三、四年級結合道路、混凝土結構等專業課的學習,安排設計綜合性實驗、建筑工程檢測實驗,由教師提出課題,學生組成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設備,擬定實驗步驟,完成實驗課題的報告和技術總結。
3.2.2 實習教學
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實習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感性認識,使其對本專業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生產實習、畢業實習中,組織學生參加指導教師的科研、工程技術服務項目,讓學生接觸到一些新的技術問題,增長學生的知識面。在實習的過程中,為學生創造深入施工現場的條件,讓學生真正接觸實踐,完成實際項目上的工程測量、工程實驗等方面的任務。
3.2.3 設計教學
通過設計教學讓學生了解與土木工程有關的法規和規定,熟悉技術規程中與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有關的主要內容,能綜合應用各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學生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訓練,在進一步深化專業知識的同時,架起一座通向社會的橋梁,為學生畢業以后的道路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素質結構的調整,構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師隊伍。只有經過實際工程親身體驗的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才能通過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能力。為此,我院鼓勵教師報考注冊資格證書,如注冊建筑師、結構工程師、造價師、監理師、建造師等;從工程單位引進或聘請具有工程實際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從事教學工作,我院10余人分別具有一級或二級注冊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監理師、造價師、建造師等資格證。
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土木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僅需要優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還要積極面向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性教學較好地統一起來,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1]吳 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6(5):23-24.
[2]金凌志,曹 霞,李豫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6-18.
[3]孫文彬.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0):20-22.
[4]羅運軍,秦本東,閆芙蓉.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5):185-186.
[5]楊曉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