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忠 銅仁學院
近年來,貴州農業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長,椐貴州省農調隊統計,2009年貴州農產品價格水平上漲9.08%,農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長8.2%,全年農業實現增加值332億元,同比增長2.6%,現階段農產品已成為貴州省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隨著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偏好已明顯地由低價向優質轉變,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品質、營養和風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競爭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向來是各國實施貿易保護的主要領域,發達國家更是把綠色壁壘作為技術性措施來限制農產品的進口。在此形勢下,加強貴州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研究和保護,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已成為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開創國內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之一。
貴州省位于云貴高原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川岳交錯,相對高差較大,是我國惟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全省年均降水1100—1500毫米,喀斯特發育而導致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極為豐富。雨霧日多,“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就是貴州省自然條件極好的寫照。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土壤分別是黃壤和石灰土,我國一條富硒土壤帶北東向經過本省中西部,自然資源稟賦多元。全省有少數民族17個,這些民族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更擁有“夜郎”、“屯堡”等膾炙人口的典故。所有這些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都為該省種植生產特色農產品創造了條件。
截止2010年3月底,全省共獲批28件農產品地理標志(見下表)。其中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的有23件,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登記注冊的有4件,而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登記保護的只有赤水烏骨雞1件。所有農產品中,食用菌、蔬菜、風情樂器各1件;稻米、烹飪香料、酒類各2件;水果、中藥材、特色禽畜、風味小吃各3件;茶類7件。
貴州現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9個縣級市、56個縣和 11個自治縣。從地級單位看,遵義市(8件)和銅仁地區(5件)為最多,安順市、黔西南州、黔東南州和貴陽市也均有2至4件地理標志,最不如人意的是畢節地區、黔南州和六盤水市,前兩區域分別只有大方天麻和都勻毛尖各1件,而六盤水市至今尚沒有一件地理標志農產品。

貴州省地理標志農產品一覽表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國際知識產權領域的主要部分,WTO在1993年12月締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TRIPS協議)指出地理標志與商標、專利、出版同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協議22條規定,“地理標志是指標示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某地區或某地方的一種標記,而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地理標志不僅是產地標志,更是質量和信譽證明。
目前我國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和國家質檢總局三部門都在進行地理標志審批,使得職責交叉,農戶難以適從。現在存在三種保護模式,雖說各有不同的工作維度,工商部門依據《商標法》規定地理標志作為一種民事權利,更具私權利的屬性。質檢總局認定的專用標志是一種屬于公權范疇的質量和信譽標志,更多體現行政干預和公權屬性。農業部門更多從農業標準和農業技術層面開展認定。但現行的三種保護模式并行的機制,有著不同的審批主體,易使標志農產品產生沖突或重疊。就貴州而言,由農業部門牽頭申報工作起步的非常之晚,只在2010年3月赤水烏骨雞申報成功。
盡管全省已有28件農產品地理標志,但相對于擁有17.62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面積,豐富多樣的氣候、水熱、土壤和生物資源條件,其數量嚴重不足,姑且不與沿海的福建(截止2009年3月僅茶類就擁有14個地理標志)和浙江(截止2009年3月僅茶類就擁有13個地理標志)相比,即便與同是西部省份的甘肅(截止2009年6月共有36件)和四川(截止2009年末,全省共申獲34件)比較,地理標志總數也非常不足,更遑論品種類型的豐富多樣和地域分布的均衡。
目前,貴州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主要在政府層面,廣大農戶對此非常陌生,沒有意識到其巨大的商業價值。即便已獲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區內農民也知之不多,甚至部分農戶未曾聽聞,故難以對其培育和保護,更無從談起對產業鏈的延伸。如(沿河)沙子空心李雖已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年銷售額已近2億元人民幣,但當地農戶在發展果園(李花)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第三產業上做得還遠遠不夠,尚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一方面過于專注產源地的真偽,而忽略產品獨特的風味和品質,沒有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生產、制作和包裝,削弱了地理標志產品與其他同類產品的質量差異,進而失去市場。如從江烤香豬,不僅活香豬需產自批文要求的經緯度范圍,還要配料、烤制、鹽臘、包裝等各環節均依規程進行。再如玉屏簫笛,它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玉屏簫笛廠是中國四大民族樂器生產定點廠家之一。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手工技藝類,編號384Ⅷ)。
但現在卻面臨著后傳乏人問題,少數沒有掌握制作真諦的人以所售簫笛產于該地就自然具備其性能而有意訛傳,造成一定的混亂。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標志產品標準體系的不完備,使得質量問題的監控和追溯較為困難。惡意搶注、仿冒等侵權現象時有發生。也沒有把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品質和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很好地相結合。如石阡苔茶,遵合地理范圍按規程生產加工的茶品,品質優良,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葉底鮮活勻整。致病菌衛生指標、重金屬及農殘含量,均低于歐盟、日本的標準,且富含鋅、硒、鉀等有益物質。但廣東、上海市場上出現了多例假冒石阡苔茶的現象,使消費者難以辯識,商標持有人也很難追溯。
地理標志的國內申報或注冊,只是打開了國內市場,作為一種知識產權,地理標志具有地域局限性,其他國不自然具有域外效力,除了寬泛的國際條約(如TRIPS協議)或者具體的雙邊互惠約定外,很難得到國外的廣泛保護,農產品出口大國美國就很注意這項基礎性工作,佛羅里達州柑桔就在我國工商總局申請了原產地證明商標。我國國家層面已經在這一方面做出了很多嘗試,特別是與歐盟的磋商和互諒。而貴州在這一方面基本尚未起步。應對我省產品在異國被仿冒、搶注等侵權行為的索賠、追溯的成熟機制尚未形成。
在現行工商、質檢、農業三部門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認證、登記)的立法體制下,應該加強部門協作,既節約行政資源,提高工作績效,也使得申請和保護更具針對性。筆者傾向于認同以農業部門進行登記保護為主。農產品地理標志是一種涉農的集體權利,農業部門是其直接的管理部門,這種保護應屬農業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權限;近幾年的中央一系列“三農”政策和法律法規也確立了它的執法主體地位;再則農業部門更加熟悉相關農業技術和規程,在全國分布很多常設的地理標志工作機構,有完善的監管體制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因此由農業部門對口登記認定為主比較科學和有效。
全省共獲批28件地理標志農產品,與黔地獨特的環境條件和悠久歷史極不相符,有關部門應著力摸清名特優農產品資源狀況,積極扶持其申報,一批頗具地域特色的象安順臘染、赫章半夏、貴定云霧茶、開陽富硒米、遵義朝天椒、威寧洋芋、興仁苡仁米等二十多件農產品正在申報或已進入公示中。還要開展大規模的農特產品資源普查工作,建立健全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細則,制定和完善《貴州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建議名錄》,像威寧蕎酥、畢節蕓豆、江口米豆腐、盤縣蜜桔、興義板栗、雷山清明茶、劍白香豬、三穗鴨、貴陽絲娃娃等特色農產品在全國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應極力培育這些品牌產品,創造申報條件。務必推廣普及農特產品地理標志建設的有關知識,增強保護意識。貴州多山地貌特征,使農事活動更顯分散,缺乏凝聚和組織力量,應積極扶持如南明老干媽、貴陽益佰制藥等龍頭企業,支持相關行業協會或農合經濟組織牽頭開展申報。推行“地理標志+龍頭企業+普通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地理標志具有排他性,通過溢價效應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切均需產品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地域風味。因此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需嚴格執行地理標志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各環節都必須重視質量監控,全程標準化生產,確保質量達標,奠定和維持良好的產品信譽。通過地理標志紐帶發展規模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更好地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各不同申報主體要配合職能部門做好對惡意混淆、誤導產源地甚至搶注、仿冒等一系列侵權行為進行法律追溯。
地理標志不僅可以依據國際條約獲得多邊保護,目前一個迫切而有效的途徑就是按出口目標國的法律制度,申請其國內地理標志或者注冊商標,這種方式比僅由國際條約的多邊保護更加具體和有效。我國已經開始這項工作,但是有著廣闊農產品出口資源的貴州省,在這一層面基本尚未起步。在國外被侵權的監控、救濟、索賠等主張權利的機制也基本闕如。因此應盡快進行這項工作,首先對已經獲批的農產品開展具體領土延展申請或商標注冊,既可逐一出口目標國注冊,也可借助國際條約進行國際注冊。筆者認為對于出口目標國較多的農產品可以直接進行國際注冊,如根據《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等多邊規定,在馬德里國際注冊體系進行注冊。而出口目標國較單一的產品不妨先逐一國家注冊。對國內尚未批準為地理標志的農產品也要盡快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和準備。
參考資料:
[1]中共貴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貴州省情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王玉燕.貴州省專題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
[3]中國行政區劃網(http://www.xzqh.org/old/quhua/52gz/).
[4]趙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優選路徑 [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2):3719—3720.
[5]段杭園,楊小微,沈學政.農產品品牌構建及其途徑—以浙江茶產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94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