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漣源市農機安全監理大隊 曾德貴

隨著農業機械的快速發展,農機安全監理的任務亦越來越重。從漣源市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鄉鎮農機安全管理機制還未有效建立,農機安全監管還不能全方位有效實施。因此,加強鄉鎮農機安全管理機制建設,已顯得緊迫。
(1)農機安全是社會大安全的組成部分。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而且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抓好安全生產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任務。但是一些農機操作人員由于安全生產意識淡薄、操作技術不規范及安全設施不配套等原因,農機事故時有發生。一個鄉鎮要搞好安全生產,鄉鎮政府必須把農機安全生產納入目標任務考核內容。
(2)鄉鎮是農機安全管理的前沿陣地。鄉鎮是農機安全隱患的源頭,鄉鎮農機站是農機安全管理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抓好鄉鎮農機安全生產的管理,就是把管理工作重心移到農村道路、田間、場院等,及時督查、有違必糾、整改隱患,才能有效地遏制農機事故的發生,才能進一步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3)鄉鎮農機安全機制建設關系農村社會和諧。鄉鎮農機管理者天天與農機手及農民打交道,通過長年累月的宣傳教育和技術服務,與農機手建立“魚水關系”,提高農機具使用效率和效益,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降低事故發生概率,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1)組織機構不健全。鄉鎮機構改革后,機構精簡、人員分流,過去建立的工作場所占為他用,原來的財政全額拔款事業單位變成了差額拔款或自收自支單位。從而造成鄉鎮農機站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大部分是保留一塊牌子、一個章子、一把椅子,造成鄉鎮農機安全管理出現“真空”狀態。
(2)安管人員未落實。漣源市撤區并鄉為20個鄉鎮后,理所當然成立了20個鄉鎮農機站,原161個鄉鎮農機員進行重新分配,中點規模鄉鎮分配5~7人不等、大鄉鎮安排9~12人不等。但現在真正在農機站管理崗位上的人員卻很少,有的鄉鎮只有農機站長1人在做農機安全管理等相關工作,大部分人員被鄉鎮安排駐村,小部分人員下崗另謀生計。雖然縣農機監理大隊每年與鄉鎮農機站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但有效落實很難,基本流于形式。
(3)工作經費無保障。鄉鎮農機管理員的工資,每年只有財政差額拔款的3000~4000元,加上農機監理機關撥付的年檢審業務經費100~500元,社保、養老保險等還需自己交,住房公積金就更不用談了,其余部分靠自己去創收。人員工資無保障、工作經費無著落,農機安全教育、技術推廣、隱患排查等工作就無法有效開展。
(1)建立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確保鄉鎮農機安全管理到位,財政應為鄉鎮農機站建設加大投入,解決人員基本工資、福利保障及工作經費,設立培訓與推廣項目經費,完善辦公設施。這些措施的落實必須得到省市縣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前段時間,漣源市為解決鄉鎮農機站的問題,作了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如對農機站人員進行摸底造冊,多次同市人事、編委、財政等相關部門進行銜接,幾次召開市長辦公會上研討。但因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問題有效解決還需等待。希望省政府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建立鄉鎮農機站建設投入保障機制。
(2)認真履行農機安全管理職能。鄉鎮農機安全管理的范圍及重點是:鄉村道路運輸作業安全,加工機械作業安全,田間作業安全等。安全隱患根源是:駕駛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差,無證操作,違章搭人、嚴重超載、人貨混裝、機車“帶病”作業等現象較為突出,作業場所安全設施及警示標志缺少等現象普遍。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必須按照管理職能和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認真做好轄區內的農機安全教育和安全監管。同時,配合市農機監理大隊,搞好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協助督辦上戶、辦證、年檢審等,推動“平安農機”示范鄉鎮、示范村建設。
(3)提高服務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農機安全管理涉及專業技能和法律法規知識,市農機局應根據鄉鎮農機管理員的自身實際,合理安排時間與人員,分批次進行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專業技能、管理水平及服務能力。同時,鄉鎮農機管理人員應自覺接受鄉鎮黨委政府和上級農機主管部門的領導,積極接受農機監理機構的業務指導,參加安全生產例會,確保年度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