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兩岸若能在2010年順利簽訂ECFA(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那么馬英九當局在這一任期的后兩年必將致力于推動兩岸經貿關系的制度化建設。
2009年,兩岸全面“三通”繼續發展并深化,兩岸金融合作亦達成協議,大陸資本入島邁開雙向投資的步伐,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也將納入協商議程。總而言之,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成果正逐步變現,兩岸經貿關系的功能性連結必將更加緊密,并朝向機制化與制度化整合的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仍在加速發展,2010年1月1日中國大陸和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付諸實施,尤其是經歷了這場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突顯了海峽兩岸經濟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為,大陸市場已經成為拉動臺灣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動力源,這是兩岸生產要素與產業結構整合的結果。
海峽兩岸如能盡快實現資金、人力、貨物、信息與服務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必將有助于兩岸各項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大幅提升整體的國際競爭能力,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兩岸經貿關系尚存在著不少人為的障礙,如何盡早地撤除這些制約,實現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正常化、全面化,實屬兩岸經貿關系機制化與制度化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當務之急。
而兩岸經貿關系加速向正常化邁進。將呈現如下特點:
首先,臺資產業將追求兩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布局。2008年底。大陸就曾表示,如果世界經濟形勢持續惡化。臺灣方面提出緩解經濟困難的要求,大陸方面愿意盡最大努力提供協助。2009年以來。受益于大陸“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擴大對臺灣采購的訂單效應,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得以明顯回升。在2009的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了對臺的5項重要舉措;同年5月福建舉辦的首屆海峽論壇上,國臺辦王毅主任宣布了對應的8項惠臺新政策,包括推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擴大對臺灣產品采購。
去年6月開始,大陸“海貿會”組織的“大陸采購團”陸續入島直接采購,數十億美元的采購訂單有效地提升了臺灣產業界和民眾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并實質性地增加了臺灣的投資和消費,有利于臺灣經濟走出低迷。上述均體現大陸地區以“攜手應對金融危機挑戰、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為宗旨所作的不懈努力。
而兩岸直航實現之后,因航程縮短,無論航運業者或經營業者都能節省不少的時間與成本,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將研發、采購營銷等轉移到大陸,尋求岸基礎研究、人力及市場等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布局。
其次,兩岸經貿合作將向投資、生產、貿易一體化方向發展。迄今,兩岸貿易已由最初的垂直互補貿易發展至目前配套型的水平貿易,兩岸產業分工也由原來的產業間商品分工轉化為產業內的要素分工。雖然,大陸作為臺灣企業加工生產基地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但必將吸引臺灣高新技術企業把研發中心、公司總部和營銷中心等促進產品增值的上、下游環節轉移大陸。進行植根化布局,從而實現兩岸投資、生產、貿易的一體化。
再次,臺資企業在大陸的區域分布將呈現集聚與擴散雙重并存。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臺商投資向資源尋求和市場開拓兩個方向轉變。隨著兩岸直接三通的便捷與緊密聯系的加強,兩岸產業必將形成新的生產環節分工和要素分工的產業增值鏈,既往臺灣企業多處于微笑曲線兩端(上游與下游)、大陸企業處于中游(制造為主)的分工與合作會發生質的變化。臺商投資將會向更多的地區擴散。大陸的北部、西部或廣大的內陸地區都可以成為吸引臺商投資的新高地。
我們也應該看到,兩岸經貿關系的正常化或有序化,終究必須落實到某種程度的制度性架構內。兩岸若能在2010年順利簽訂ECFA(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那么馬英九當局在這一任期的后兩年必將致力于推動兩岸經貿關系的制度化建設,進而讓兩岸經貿關系有可能在一個更積極的平臺上建構。依據臺灣“經濟部”去年7月底公布的簽署ECFA的詳細步驟,分別為“個別研究、共同研究、協商、簽署、‘立法院通過及生效實施”,就目前情況判斷,應該說已進入“共同研究”階段。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臺灣朝野經過前一階段的論戰。已使島內所追求的ECFA成為“向臺灣傾斜的片面最優惠”協議,如臺灣“陸委會”已向臺灣民眾描繪這樣一幅圖景:稱簽訂ECFA將會堅持“四保”,即“保就業、保出口、保臺商、保傳產”,同時也會堅持“三不”,就是“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這些議題反映出臺灣所謂的ECFA所涉及的已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為了保障兩岸經貿合作的制度化向前推動,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曲折,島內必須尋求共識,對國民黨當局而言,已是當務之急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