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愿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暗示,“中國的投資、營銷上的技術訣竅可能會導致非洲在國際貿易份額中減少,但也不能忽略這些即將實施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使非洲國家收益。”
“中國政府對非洲建廠表示出‘強烈的興趣,這有助于刺激非洲大陸的經濟發展。”——世界銀行行長如是說。
中國投資的主要興趣在于非洲的大規模自然資源。專家認為,許多企業家將借此對他們的產品進行試驗。但有些人質疑新開張的工廠是否準備好了配套的外界供應。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不僅僅停留在‘強烈的興趣上,對此我也與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探討過。他表示中國有可能將一些低附加值產業移到非洲南撒哈拉沙漠地區,例如玩具、鞋類生產等。”
截至2009年11月,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宣布中方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約合60億英鎊)的初始低息貸款、關稅降低及免除部分債務。分析師認為,中國可以在援助非洲的同時帶動自己的出口。
據海關數據,在2008年,中非貿易創造了1068.4億美元的記錄,年增長高達45.1%。除去財政部門,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在2009年上半年增長了79%,達到5.5億英鎊,同時該國在近幾年也大舉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
另外,這種關系也帶來了摩擦。一些非洲地區領導人認為雖然此舉對其自身消費者有益,但是廉價中國進口品帶來的競爭,也會削減現有的非洲經濟基礎。如西方反對者一樣,某些來自非洲的聲音也指責中國沒有讓他們的非洲搭檔占支配地位,“人權問題”也是老生常談,有人甚至認為“投資人”不應該有支配權。
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學院博士Jing Gu認為,中國國內激烈的競爭促使企業主動尋求更遠的市場機會。“我的研究認為,中國的私人投資表明了其國內制造業的增長。想想中國在加納的340個投資計劃,其中超過100個都是制造業;同樣的投資在埃塞俄比亞也占到66%。”
Jing Gu也表示,“隨著中國境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國企業認為轉移產業鏈迫在眉梢。非洲正是理想的遷移地。中國已經有(政府)出臺相關標準,為國內企業投資海外建廠提供便利、提供信貸、簡化審批程序,特別是在非洲。”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院教授Shujie Yao指出,許多亞洲國家的經濟轉變,都是從大量生產廉價品逐步轉向海外生產開始。“例如日本把自己的制造業轉到東南亞地區,香港、新加坡、臺灣等;韓國把制造業轉向中國。”但Shujie Yao也認為這種制造業轉移會令非洲基礎建設領域產生一定“慢性陣痛”,況且中國國內還留存著許多廉價勞動力。
東英吉利亞大學經濟發展研究教授R.hysJenkins認為,已經有非洲^抱怨中國投資企業用的是它自身的勞動力,而不是給非洲本地人創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