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妹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主要發生在結腸黏膜層的炎性疾病,臨床以血性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瀉為主要癥狀。該病治愈難度大,又容易復發,其病變范圍廣泛、病程較長者被公認為結腸癌的癌前病變,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生活質量,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我肛腸科采用單純腐殖酸鈉保留灌腸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經過15年的臨床觀察,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為北京市大興區中醫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肛腸科住院治療的病例,皆為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的患者,符合1993年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標準,。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腐殖酸鈉保留灌腸)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9~65歲,病程17 d~20年;臨床類型:初發型11例,慢性持續型27例,復發型2例;病情分級:輕度9例,中度31例;病變累及范圍:直腸3例,直乙結腸15例,左半結腸17例,全結腸5例。對照組(SASP內服)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8~68歲,病程15 d~18年;臨床類型:初發型10例,慢性持續型25例,復發型5例;病情分級:輕度8例,中度32例;病變累及范圍:直腸5例,直乙結腸13例,左半結腸20例,全結腸2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類型、病情分級、病變累及范圍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用2%的腐殖酸鈉液100 ml保留灌腸,2次/d;對照組采用柳氮磺吡啶片1.0 g口服,3次/d,兩組均用藥14 d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相關藥物。
1.3 觀察指標 ①癥狀和體征的觀察(包括腹瀉次數、腹痛程度、粘液血便程度);②結腸鏡黏膜像觀察 在治療前后,各根據主要癥狀體征和腸黏膜病變輕重進行分級評分,以確定臨床療效。分級評分標準參照1992年9月第四屆全國學術交流會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自擬。

表1 主要癥狀輕重分級評分標準

表2 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評分標準
1.4 近期總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92年9月第四屆全國學術交流會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自擬。
1.4.1 治愈 臨床主要癥狀消失,腹瀉、粘液血便、腹痛評分皆為0分,結腸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腸黏膜病變評分為0分。
1.4.2 有效 臨床主要癥狀改善,腹瀉、粘液血便、腹痛評分皆為1分,結腸鏡檢查結腸黏膜表面充血,或有出血灶,但潰瘍數目少于3個和(或)潰瘍面縮小,腸黏膜病變評分為1分。
1.4.3 無效 達不到有效標準,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加重,主要癥狀及腸黏膜鏡像評分在2分以上者。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

治療組40 10 26 4 90% 4.0205<0.05對照組40 5 24 11 72.5%
治療前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0%,對照組有效率為72.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潰結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腸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血管擴張、內皮細胞損傷,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炎癥細胞浸潤,滲出增加,黏膜充血水腫,繼而糜爛、潰瘍。臨床主要以抗菌消炎藥和激素類為主,雖有免疫調節、細胞因子抑制劑、抗氧化劑、手術等治療手段,但毒副作用大、價格昂貴、療效單一、復發率高。
腐殖酸鈉(Sodium humic acid,SHA)為天然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含有豐富的腐殖酸、多糖、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具有較強的吸附和螯合作用,可以吸附大量的腸道糜爛面分泌物,保持腸道內壁潔凈,并通過抑制透明質酸酶活性和活化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而具有抗炎消腫作用,緩解腸黏膜的充血水腫。據體外實驗證明腐殖酸在0.01~0.25 mg/ml的濃度范圍內能夠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血液凝固,腐植酸鈉對新鮮創傷口的止血止痛、消腫作用尤為明顯,據觀察用藥1~2 min即形成一個保護膜,并使微細血管收縮,改善腸黏膜出血癥狀。另外,SHA對體外培養的許多人類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如表皮樣和金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傷寒沙門菌、陰溝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和自色球菌等,但對糞鏈球菌和大腸希埃氏桿菌無抑制作用,這提示SHA有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作用。而且,腐殖酸鈉安全性高,無毒無不良反應,以往廣泛用在農業和飼養業上,價格低廉、使用方便,所以腐植酸鈉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應用前景光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