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陸
不穩定型心紋痛(UAP)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缺血性胸痛,有增加心因性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險。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我們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療UAP,取得良好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UAP)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1],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56.5歲,其中初發勞力型心絞痛10例,惡化勞力型心絞痛17例,變異型5例;對照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55.8歲,其中初發勞力型心絞痛10例,惡化勞力型心絞痛18例,變異型心絞痛4例;有肝素類藥物應用禁忌、嚴重高血壓、嚴重肝腎疾病者除外,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原發疾病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口服阿司匹林150 m/次,1次/d;硝酸甘油10-60ug靜脈滴注,療程7 d;同時給予β-受體阻滯劑、辛伐他汀、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鈣拮抗劑等綜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 IU,臍周皮下注射,每12 h1次,療程1周。
1.3 療效判定 心絞痛不再發作,心電圖原有ST段壓低、抬高或T波倒置恢復正常,硝酸甘油消耗量減少50% ~80%以上為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 ~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減少30% ~50%以上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減少不足30%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率56.3%、總有效率為93.8%,對照組顯效率37.5%、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兩組用藥均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凝血四項均在正常范圍。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臨床狀態,其主要發病機制是斑塊不穩定易破裂,及在此基礎上凝血激活和血小板聚集發生血栓(白色血栓)導致不完全冠狀動脈閉塞,發生心肌缺血缺氧。其病理生理過程為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2]。UAP的發生和發展與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內膜出血和縮血管物質的釋放有關,最終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所致。因此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除了應用常規的硝酸酯類、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及其他藥物輔助治療外,還應給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離得到的一些組分或裂解后產生的片斷,它保留了強烈抗Xa因子及Ⅱa因子活性,主要通過抗凝血酶(AT)來增強對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的抑制,從而發揮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達到治療UAP的目的。臨床資料證明,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控制UAP,其抗血栓作用優于普通肝素,而抗凝血作用無明顯差異,低分子肝素血槳蛋白非特異性結合力低,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可達98%),量效關系明確,預期濃度和療效準確,加之其本身對凝血活酶時間(APTT)影響不明顯,故無需藥物監測,半衰期長,無出血副作用,口服務易吸收等特點[3],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遠遠優于普通肝素,本組資料也證實其臨床療效顯著,觀察組顯效率56.3%、總有效率為93.8%,遠遠高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
[2]Cannon C.TACTICS(Treat Angina with Aggrastat I Determine Cost of Therapy with an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Strategy)-TIMI 18(abstr) .Clin Cardiol,2007,24(suppl):86.
[3]曾國彬,張玉順,賈國良.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心臟雜,2001,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