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全突破之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唐惠忠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一考點,與“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
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這就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準確地篩選出作者的看法,進而恰當地進行分析或概括,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相應會大一些。
考查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是《考試大綱》中多年延續下來的重要內容,但由于閱讀材料的限制,常常較難對此設題。在1992年全國卷中,曾經涉及這一問題。當時是節選《晉書·陳壽傳》作為閱讀材料,文末“或云……”一段材料正是作者對陳壽的評述。據此設計了“對傳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內容正確的理解是”這樣一道題。2003年全國卷在十多年之后,再次使用這類試題,考查了對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請看當年的第15題:
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了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本題答案為B項。A項是司馬光對閱讀材料中內容的總結,認為唐太宗能夠納諫,隋煬帝則愛好逢迎。C項說司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當起表率作用。D項以《資治通鑒》的作用作為切入口,說明司馬光的話意在啟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引經驗教訓。這三項均符合司馬光一段話的本意和含意,沒有問題。只有B項,講裴矩自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趨于高尚,正與司馬光所說“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相違背,因而是錯誤的。
例題:(2009年浙江卷第24題)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子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語源于《論語》,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1分)
(2)根據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括出一條教學原則,并加以評析。(3分)
[解析]答案為:(1)舉一反三。(2)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或“教是為了不教”亦可)。評析示例:我認為這一原則符合教育教學規律。首先,教師以身作則,能使學生在模仿和學習中得到教育;其次,言傳有時不如身教,高尚的行為比單調的說教更具說服力。說明:第一問難度不大,考生容易根據積累,由“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概括出成語“舉一反三”;第二問則需明白兩人對話的內容,尤其注意“子欲無言”、“天何言哉”,才能概括出來并作評析。
高考選擇的閱讀材料多為“淺易”古文,具體地說,就是選取比較典范的史傳文中相對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片斷設題考查。依據這一特點,閱讀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知人。就是要把握文中所寫之人。具體地說,文章寫了幾個人,主要人物是誰,次要人物有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何,作者對他們的評價是什么,對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二)明事。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幾件事。如果只寫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果是寫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是什么關系。弄清這些問題,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辨理。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現自己的觀點態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達的,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試題,既有實詞、虛詞含義和用法的辨別,有文句的翻譯,又有篩選信息、分析文意和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述。雖然考生在實詞、虛詞的理解上也會出現誤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譯文句、篩選信息、分析文意和評述觀點態度上出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考生不了解考試出發點和側重點造成的。他們不知道這些試題其出發點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對選文的句子含義、事件之間邏輯順序的把握。此外,從某種意義上說,近年來的選文內容比前些年要復雜一些,分析、評述性的試題要略難一點,因此閱讀時就更要注意對文意的分析、對內容要點的歸納和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把握。
文章的主要傾向,有的是通過文末的議論直接顯露的,如1991年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主體部分敘述一位君主對兩個兒子的不同態度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文末議論道:“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這段議論,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態度。又如2003年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由兩段文字組成,一段摘自《舊唐書·裴矩傳》,主要敘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種種事實,一段引自《資治通鑒·唐紀八》。后一段文字是司馬光就裴矩之事對“君明臣直”所發的議論。這段議論既表明了司馬光的觀點態度,更使敘事部分的傾向性更加鮮明。
不過,像這樣通過議論直接表達觀點態度的文字,就高考選用的材料來說,并不多見。更多的是需要考生根據所敘之事自己來作分析。對于這樣的材料,注意人物之間的對話,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傾向性。此外,如果能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或分析某個事件導致的結果,或分析某種議論形成的根據,都會對閱讀材料的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祿②,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懷無親④,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⑤?”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晉侯:指晉文公。從亡者:隨晉文公流亡、共過患難的大臣。②祿:祿賞,封賞。③獻公:重耳的父親。④惠、懷:晉文公之前的兩個國君。晉獻公死,子吾、子圉先后繼位,稱惠公、懷公。 ⑤懟(duì):怨恨。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欺騙。
C.焉用文乎 文:文飾。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祿亦弗及/盍亦求之
(2)罪又甚焉/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 與汝偕隱。 ’”一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對文章寫介之推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表明她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的人。
5.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與評價,最確切的一項是( )
A.本篇表現了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文章表達了介之推對天命的迷信和對爭功求賞者的不滿。
C.文章頌揚了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文章中的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6.把文中畫線的三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謫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惟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②稱鄭莊。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③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鄭莊始列為九卿,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無余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亦云,悲夫!
(選自《史記·汲鄭列傳》)
[注]①洗沐:假期,猶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③僦:運送。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存:問候。
B.與官屬言,未嘗·名吏 名:名稱。
C.天下費多,財用益·匱 匱:缺乏。
D.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 闐:充滿。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時議/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為賢于己/②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門曰/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鄭莊禮賢下士的一組是( )
①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 ②其慕長者如恐不見 ③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④推轂士及官屬丞史 ⑤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 ⑥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莊喜好交友,樂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長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備置馬匹,拜謝賓朋,往往通宵達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說的都是稱贊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薦賢士和屬下的丞史。
C.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說,受其影響,在朝廷議事時,常常隨聲附和,迎合皇上意旨,從不隨便說是論非。
D.鄭莊為官廉潔,平時完全依靠俸祿和賞賜來結交朋友,雖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沒有剩余的財物。
5.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學家的眼光評價鄭莊、翟公“有勢”和“無勢”時的不同境遇,視角新穎。
B.司馬遷的觀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危難之中見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C.啟示后人在交友時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貴貧賤為原則,發人深思。
D.運用對比手法,如翟公與鄭莊對比,貧富、貴賤對比,將觀點闡述得鮮明深刻。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D(應釋為“封地”。) 2.A(兩個“亦”字都是“也”的意思。前一個“焉”是語氣助詞,后一個是疑問代詞,哪里。) 3.B(指代的內容在上一句。) 4.A(意思說反了。)5.B(注意原文中的“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等句子。) 6.(1)在下的臣子把自己的罪惡當作正義的行為,在上的國君獎賞他們的邪惡行為。(2)怨恨他們的行為卻又效仿他們爭功求賞,罪過更嚴重了。(3)以此記下我的過錯,并表彰他這個善良的人。
二、1.B(名:動詞,稱名。) 2.D(均為副詞,“于是”。 A項,①代詞,指“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②副詞,表推測,“大概”。 B項,①介詞,表原因,“由于”;②連詞,表目的,“來”。 C項,①介詞,“比”;②介詞,“在”。) 3.B(①是說他樂于助人,④是說他重視人才,⑥是說他迎合皇上。) 4.C(前后無因果關系。) 5.D(“翟公與鄭莊”不是對比。) 6.(1)他執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禮節,憑自己尊貴的身份謙恭地對待客人。(2)憑鄭莊的賢良,有權勢時賓客多得以十為倍數計算,沒有權勢時情況就相反,況且是一般人呢!

江蘇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