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對于一個人而言,書法是他的第二張臉面,對于中華文化而言,書法是核心的核心。書法作品的拍賣價格走向可視為中華文化話語權的晴雨表,可喜的是,近年來書法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一直屢創新高。
同樣在北京保利夜場,先是2009年11月22日,“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局事帖》拍出1.08億元,打破國內中國書法拍賣成交紀錄。時隔半年之后,2010年6月3日,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其書法《砥柱銘》卷以4.368億總成交價,再次刷新了紀錄,并成功留下了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的新刻度。本刊特邀福建資深藝術評論員何光銳、福建資深書畫鑒藏家蘭若和福州丹青閣藝術顧問卓容竹一起探討《砥柱銘》卷高拍本身和背后的故事。
崛起:內地收藏力量
市場瞭望:緣何此次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得以高拍?
蘭若: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在拍賣前便被寄予厚望,預計其成交價將會打破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的歷史紀錄,果如其然。作為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黃庭堅書法造詣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存世作品少,目前其代表性作品真跡僅五六張,這使得《砥柱銘》卷具備了稀缺性的特征。
此外,以前國家對珍貴古代藝術品都是采取定向拍賣的操作手法,指定博物館等官方機構收藏,個人收藏家和企業難以參與其中,而這次《砥柱銘》卷的拍賣則沒有上述限制,從而調動了國內收藏家和機構的積極陸。當時拍賣會現場氣氛異常活躍,經過數十輪激烈競爭,價格已經報到3.5億元時,場上還有3家在舉牌,可見有識之士十分認同《砥柱銘》卷的價值,覺得物有所值。
更為關鍵的原因在于,中國收藏力量的崛起。我們注意到,從去年開始,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市場日趨火熱,不少古代藝術品都取得了上佳的拍賣成交價。今年這種趨勢更為顯著,此次春拍,保利成交量達33多億,瀚海達13多億,成立時間不久的匡時成交量也突破了10億。國內眾多有經濟實力的個人和企業紛紛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大量資金的流入對藝術品市場起到了積極拉動的作用。本身藝術價值極高的《砥柱銘》卷自然成為標桿,可以視為中國收藏力量主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卓容竹:中國古代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與藏家關系密切。以往國內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企業資金都處于高度流動狀態,沒有閑散資金可進入藝術品市場進行戰略投資。因此,國際收藏界一度成為國外基金會和海外收藏家的天下,國內收藏力量基本上難以掌握話語權。國內外收藏力量的巨大懸殊也導致中國古代藝術品市場長期波瀾不驚,西方藝術品在市場表現上要遠遠高于中國藝術品。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富裕起來的人們對藝術對美的追求逐步上升,大量的國內資金流入藝術品市場,《砥柱銘》卷高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何光銳:以往,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的主力軍集中在西方國家、日本和港澳臺、東南亞地區,但隨著內地收藏力量的崛起,內地藏家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影響力正逐步加大。此次春拍,單北京保利一家成交額就達,多億,接近于同期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拍賣行的總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北京正在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內地很多藏家盡管浸淫藝術品市場時間不長,很多人甚至還不大懂行,但他們背后都有很多專業智囊的輔助。抱著投資和建立家族收藏的目的,內地藏家只要選中目標就會果斷出手,特別是類似《砥柱銘》卷這樣的頂級藝術品出現在拍賣市場,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最終落槌4.368億在行家看來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其實,2009年春拍,來人《瑞應圖》和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在同一天分別以5824萬元和6171.2萬元成交,便打響了中國古代書畫市場全面啟動的第一炮。
復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
市場瞭望:內地藏家力量的崛起,是否將帶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全線走高?
何光銳:從市場表現來看,中國古代和當代藝術品市場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走勢。同樣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古代藝術品市場從復蘇到升溫再到眼下的“狂飆突進”,而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卻在“崩盤”之后陷入蕭條,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市場瞭望:為什么古代當代兩個市場行情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何光銳:當代藝術品的危機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隱隱可見。藝術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技法功力,二是創造陸。早幾年,很多當代藝術品的創作者片面迎合海外買家的口味,走向空虛荒誕,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不高。加上以炒作手段吸引國內買家進入,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買家或拋售或退場,導致了當代藝術品市場的萎靡。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國當代藝術品行情都不看好,真正具有藝術美感的當代藝術品目前依然價格堅挺,尤其是那些注重運用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符合中國入傳統審美情趣的當代油畫作品在市場上尤其受到歡迎。之所以如此,奧秘在于隨著內地藏家力量的崛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在逐步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話語權在增強,曾經失落的地位正在逐步恢復。
卓容竹:確實如此。近年來,隨著內地有經濟實力的人群不斷介入藝術品市場,他們的審美取向決定著資金流向,左右著藝術品價格。由于大部分內地藏家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審美上自然傾向于國畫、書法等中華傳統藝術品。2009年1月份,從丹青閣開始運作起,我們便密切關注何家英、胡進曦、林容生等當代國畫名家的作品。從市場表現來看,這些國畫名家的作品是越盯越漲。剛剛我還接到一個朋友打來的電話,抱怨這些名家的作品現在越來越貴了,幾乎都難以收到。
市場瞭望:此次《砥柱銘》卷高拍也正是基于傳統文化話語權增強的背景應運而生嗎?
何光銳:中國古代書畫市場從冷到熱就是這種趨勢的直接體現。比如書法,被視為中國傳文化“核心的核心”,但以往在拍賣市場,書法的地位卻相當低下,拍賣成交價上千萬的紀錄都寥寥可數,甚至一些清代的書法作品還經常遭遇流拍的尷尬。關鍵原因還是在于以往中國古代藝術品市場的取向與標準并沒有掌握在中國人手中。由于中西方藝術差異巨大,西方藝術體系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中國藝術則與東方哲學密切相關。一般說來,西方藏家很難真正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層次內涵。與書畫相比較,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品則長期以來受到西方藏家的追捧,在拍賣市場上引人矚目。早在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就創造了約2.3億元的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這一點可能與中國陶瓷從幾個世紀前便開始輸入歐洲,在西方很早就形成了收藏傳統有關。其實,就文化地位和國人的傳統理念而言,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書畫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你只要看看,近幾年國家機構在藝術品市場了買了些什么?從故宮博物院到上海博
物館,拿重金收購的都是古代書法作品。所以,隨著內地收藏力量的崛起,古代書畫作品必然要獲得與其文化地位相適應的價格。
走向,中國藝術品市場
市場瞭望:《砥柱銘》卷高拍令人感嘆之時,也有不少警惕泡沫的聲音響起。一些人還將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的火熱,與當年廣場協議簽署前的日本藝術品市場相比,質疑國內藝術品市場內充斥著投機資金。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呢?
蘭若:房地產、金融產品和藝術品三大投資品種,從目前資金流向來看,藝術品市場無疑還是最薄弱的。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相對而言,藝術品應該是一種更為穩定的投資品種,但投資藝術品準入門檻高,需要投資者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更加平穩的投資心態。今年春拍一片繁榮,特別古代藝術品拍賣呈現暴漲的可喜行情背后,從客觀上說,也有對目前市場的擔憂。
一方面,國內介入收藏品市場的人群很多對藝術對藝術品可謂是一知半解,不少人抱著投資的心態來介入藝術品市場,“賺一把就拋”的短期行為也屢見不鮮,大家對藝術品市場要有個逐步深入了解的過程。另一方面,自身從事藝術事業,對藝術品價值較為了解的人群卻普遍沒有形成收藏意識,或認為自己就會揮毫作畫,沒有必要去收藏他人創作的藝術品,或苦于囊中羞澀,與藝術品市場無緣。國內收藏界因此就出現了收藏資金與研究群體的脫鉤問題。同時,作為新興市場,國內藝術品市場還要政府、拍賣機構和藏家等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合力建設。目前,國內冒出了眾多的拍賣機構,存在一定的不規范現象。希望政府能完善市場規則,引導藝術品市場有序發展。
但正如之前所言,伴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經濟對藝術的拉動作用還在持續加大。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形成時間僅僅十七八年,應該說現在也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目前業界普遍看好國內藝術品市場,相信經過各方的努力,進一步完善藝術品市場的秩序,推動藝術品研究群體與收藏群體的融合,將大大縮短國內藝術品市場起步階段的時間,早日迎來藝術品市場的大發展。
何光銳:目前藝術品市場肯定存在局部過熱的現象,但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整個市場是相對理性穩健的。理由有三:首先參與競拍的那些頂級藏家可能自己并不內行,但這些藏家背后都有懂行的高參,其介入藝術品市場是非常理性的行為;其二,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相對于中國經濟總量而言還是微不足道的,國內還有大量富裕人群沒有接觸藝術品市場,同時中國經濟還在持續高速發展,藝術品市場可以得到經濟面長期持久的有力支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收藏家隊伍和收藏機構剛剛崛起。收藏比的是眼力和遠見,收藏家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超越和不斷重新定位的過程,藝術品的價值也要經過梳理、發現、反省、調整,走過一個不斷升降反復的過程,這同時也將是一個不斷產生升值“神話”和不斷擠出泡沫的過程。將來,隨著時代審美情趣和文化思潮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必然更加受到社會的重視。十多年前我就預言中國將會迎來一個“文化復興”的時代,現在已經可以看出這種趨勢。文化的興盛必然推動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中國藝術品市場肯定是一大受益者。
卓容竹:在經濟起飛階段。社會的關注點是財富創造和財富積累。現階段很多參與藝術品市場的資金主要目的可能是為了逐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參與藝術品收藏的心態也會悄然改變。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富有階層文化消費的意識將不斷增強,對品味、社會地位、家族傳承的考慮目前已經就已經被一些先知先覺的富人提上了議程,并付諸實踐。相信再經歷一定的過程,文化和藝術的地位將會有大幅的提高,文化藝術與經濟的融合也將大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