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邦治


我國的液體運載火箭技術是在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的第一種運載火箭為長征一號,是以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為原型進行研制的。爾后,又在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改進研制了我國的第二種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運載火箭的基本型,在長征二號的基礎上,經過研制,衍生出了長征二號系列火箭、長征三號系列火箭和長征四號系列火箭。所以長征一號和長征二號研制成功的歷程即是我國運載火箭的創建歷程。
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的研制
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是我國第一種兩級導彈,是在液體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加上一級而研制成功的。主要解決了兩級分離、液體火箭發動機高空點火、氣浮陀螺、二級發動機采用大噴管、貯箱采用共底結構等多項關鍵技術,也是我國第一個采用簡易地下井發射方式的導彈。
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于1 965年開始方案論證,經歷了方案論證、設計、生產、試驗、定型等研制階段。1969年11月1 6日首次飛行試驗失敗。1970年1月30日,再次飛行試驗獲得成功。這次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掌握多級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為我國液體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起點。
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的立項與開始研制是根據《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進行的。1965年3月30日,中央專委第1 1次會議原則批準《地地導彈發展規劃》,據此決定研制液體中遠程彈道導彈,計劃1 969年進行飛行試驗,1970年定型。自1965年起,液體中遠程彈道導彈的研制工作全面展開,經過緊張的工作和刻苦攻關,1969年11月16日,液體中遠程彈道導彈的研究人員冒著嚴寒,在西北大漠上進行首次飛行試驗。由于控制系統的計算機未發出一級關機指令,第一級發動機未關機,第二級發動機未點火,一、二級未分離,試驗失敗。經過故障分析,對控制系統進行了改進,程配改為并聯,增加了液位關機和時間關機,做到三重保險。1970年1月30日,液體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了第二發發射,獲得了成功。兩級分離正常,二級發動機在高空成功點火,證明設計方案正確,各系統間協調匹配。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制
1965年10月至11月,國防科委召開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工程方案論證會,即“651”會議。研究論證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并對研制任務進行了分工,運載火箭研制任務由七機部負責。1 966年1月,七機部決定,八院承擔運載火箭的技術抓總、末級總體及總裝任務;一、二級選用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的一、二級,有關改變飛行程序和彈道計算工作由一院承擔;末級固體發動機由四院負責研制。1 967年1 1月1日,國防科委決定,將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制任務交七機部一院。
長征一號是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全箭以液體中遠程彈道導彈為基礎,加第三級固體火箭而構成。長征一號的研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科研生產秩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為推進長征一號的研制工作,周恩來總理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勞動。
1 970年3月26日,首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出廠,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月14日,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等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剛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返回北京的參試人員代表關于長征一號在技術陣地測試情況的匯報。周總理鼓勵參試人員要謙虛謹慎,過細工作,搞好協作,并預祝發射一舉成功,4月1 6日,周總理親自給國防科委打電話,要求長征一號運往發射陣地以后,一定要認真地、仔細地、一絲不茍地進行測試檢查,并將測試情況及時匯報。4月20日,周總理通過國防科委電告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試驗隊,做到“安全第一,萬無一失,準確入軌,及時預報”4月24日,周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毛主席很重視衛星發射工作,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工作,要一次成功,為國爭光。正是由于周總理的關心和直接領導,經過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的艱苦奮斗,在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而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長征一號也作為發射我國第一顆衛星的運載工具而載入航天史冊。1971年3月3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