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咂舌的臺北房價
1987年至1990年,臺灣的股市上揚,人們從股市賺了錢,就投資房地產,帶動房價大幅度上漲,人稱“一路狂漲”。那一段時間,成為臺灣房地產業的黃金時期。
1990年,臺股崩盤下跌,臺灣房地產成了“房地慘”!基隆市、宜蘭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的房產價格下降約四成,而高雄縣、高雄市、臺南縣等地則下降了五成。
臺灣是一個海島,地少人多,尤其是臺北。在臺北首先實行“容積率管制”政策,是為了市區不至于高樓過分密集、人口過分密集。消息傳出,“容積率管制”政策從1994年底起要在臺北實行。房地產開發商們聞風而動,急于擠上“末班車”,在臺北刮起了搶建風潮。大量的新建房屋集中地投入市場,便造成了嚴重積壓。據統計,當時臺灣總戶數為678萬戶,空置住宅高達百萬套!這么多房屋空置,使臺灣房價下跌。
經過盤整,從2002年起,臺灣房價開始上揚。尤其是從2003年下半年至2007年之間猛漲。房地產業有句“名言”:“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臺北市最貴的是市中心的房子。此外,內湖一帶雖然不在市中心,但是高科技公司云集,新樓林立,那一帶的房價也相當高。臺灣的房價雖然比內地要高,但是臺灣的人均收入也高于內地,在大漲之前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經過這些年房價大漲之后,臺灣的“購屋痛苦指數”也節節攀升,普通百姓購屋苦不堪言。
臺北市2005年的平均房價是每坪新臺幣38萬元左右,1坪為3.3平方米,當時新臺幣與人民幣之比為1∶4,也就是每平方米2.8萬元人民幣。2008年的臺北市平均房價是每坪新臺幣61萬元左右,三年時間漲了62%,折算成人民幣相當于每平方米4.6萬元。有人作了這樣的計算:臺北市區樓齡10年的一套132平方米的二手房,按每平方米3.3萬元人民幣計算,總價為450萬元人民幣。臺北人均年收入約18萬元人民幣,即使不吃不喝也要23年才能買下這套房子。如果買新房子,那就更貴。
在房價飆升的同時,臺灣30歲到34歲民眾的工資在過去5年幾乎沒有動過。買不起房子,只能租房。房價漲,房租也在漲。現在,臺北的房租也比2003年漲了將近一倍。如今在臺北民權西路,每月花租金2.5萬元新臺幣,只能租70平方米左右的兩房一廳。
(文/葉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