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家偉 黃宗清 黃 斌
深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引擎”
□鐘家偉 黃宗清 黃 斌

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提速的背景下,江西省贛州市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兩翼齊飛的思路,文化產業已經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較快、良性發展的新時期。2010年5月,為認真總結近年來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體制改革的經驗,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贛州市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局(以下簡稱“贛州文廣局”)組織調研組深入興國、于都、大余、上猶等縣,并對市直文廣系統的演出公司、媒體廣告中心以及創意大廈文化產業公司、休閑娛樂城等文化機構、企業進行調研,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系統地梳理贛州市文化體制改革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做法,對如何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活運行機制,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認真地思考。
新時期以來,我國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展開,確定北京、上海、廣東等九地和35家試點文化單位。2007年,贛州市被列為文化體制改革新增試點城市。贛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文化體制改革與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贛州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編制了《贛州市“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建設文化強市的具體目標,將文化產業培育為戰略性、支柱性、低碳型產業,使得贛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較高水平,文化產業成為贛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文化產業增長速度高達14%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37%,增速高于GDP與部分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1510家,其中影視業7家、音像業65家、文化娛樂業244家、網絡文化業254家、圖書報刊業810家 (包括出版物經營、復印打字、印刷等)、藝術培訓業17家、文化傳播與策劃企業113家;除省廣電網絡贛州分公司等25家企業屬國有企業外,其余都是民營和個體私營企業。全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演出、音像、影視、文化娛樂、文化旅游和藝術培訓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群體。
一、以優化資源配置為核心,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贛州市按照“先易后難、區別對待、重點突破、有序推進”的工作方針,通過清產核資、資源整合、產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步驟,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促使一批條件成熟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走向市場。在原贛南采茶劇團、贛南歌舞劇團和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基礎上合并組建的贛南采茶歌舞劇院,實現藝術、創作、生產、演出與營銷一體化,演出場次、演出收入、知名度逐年提高。
二、依托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贛州市文化產業和文化經濟發展。目前,贛州市重點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資億元以上的文化產業項目。贛州休閑娛樂城總投資兩億余元,被列為 “江西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贛州華億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一億余元,致力于“數字贛州”網絡建設;贛州客家彩印包裝有限公司產值突破三億元,有望進入全國百強。贛州印刷產業基地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規劃建設總占地三至五平方公里,已引進十余家大型印刷包裝企業,簽約資金5.8億元,并與贛州五龍客家風情園、大余東宏錫制品有限公司一起被確定為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三、以培育市場主體為重點,推進廣電系統組建文化企業。原市廣電系統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推進制播分離,創辦了金牛影視發展有限公司、贛州創意大廈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五家新型文化公司。通過組建數字電視有限公司,進一步擴大市本級廣播電視節目的無線覆蓋面,為廣電業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空間。新成立的贛州電視臺影視發展公司等文化企業,通過公司化運作成功生產了全國首部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電影《贛南之戀》。
毋庸置疑,無論在產業發展機制、經濟效益還是在規模、質量上,贛州市文化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這說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一、贛州市對文化產業的財稅支持力度有望進一步增強。贛州市經濟持續高速穩定增長,2009年全市GDP達到940億元,市財政收入達到111億元。贛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市財政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市財政對市文化和廣播電視的投入從2006年的1471.57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2451.17萬元。當前特別要抓住贛州市“十二五”規劃編制機遇,增加市財政對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的投入。
二、全市文化消費水平提升,生活性文化消費市場還有巨大空間。贛州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現在人口近900萬,文化市場需求大、開發潛力大。2008年,全市農村和城市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0.09%和45.58%。2009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790元,其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8.08%,同比增長22.84%,全市文化需求總量呈大幅增長態勢。尤其是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潛力巨大,農村文化市場有待深入開發。調查結果表明,有57.14%的人認為贛州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很大。
三、近年來文化人才增長,文化產業創業熱情高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需要進一步充實。2008年,贛州市文化傳媒廣告類公司639個,從業人員超過7000人,年經營收入超過兩億元(數據由贛州市工商局提供)。全市有數量眾多的大學生,懷揣夢想,創業激情高漲,充滿創意思想。許多大學生十分看好文化產業前景也愿意進入文化產業發展。如果引導得當、企業使用得法,龐大的基礎性高素質人才群體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四、新的數字技術帶來文化產品形態與業態創新的機遇。隨著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 “三網融合”加快和3G時代、Web3.0時代的到來,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方興未艾。如果能夠抓住新科技革命不斷深化的良機,加快完善文化創新體系,創造新的文化產品形態,催生新的文化業態,那么,贛州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會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是與國家政策空間的漸進釋放、產業體制不斷調整的步驟相一致的。政策空間釋放的多寡、產業體制調整的程度直接左右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政府部門在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上體制不順、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在管理方式上政企不分、管辦合一、過多過細,在管理對象上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不加區分等現象,嚴重阻礙了文化經濟和文化市場的發育成長。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活運行機制,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地促進贛州市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我們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統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事業發展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以基層為重點,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針,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現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提高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我們還應當重視文化事業發展與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銜接,以產業發展促進事業發展。
二、搭建文化與金融對接的體制機制。2010年4月,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九部門聯合下發 《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第一個金融和文化密切結合的文件。金融支持、資本支持、市場規模是構成文化產業的基本要素。文化部門的當務之急是要按金融的要求規范自身的管理,搭建文化系統、文化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培養文化金融復合型人才,取信于金融機構。因此,我們建議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成立 “贛州文化產業金融服務中心”,進一步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力度,突破贛州文化企業資金瓶頸,建立健全文化品牌、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抵押、質押制度,鼓勵銀企合作共同開發文化產品和市場,積極引導風險投資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投資文化企業。
三、暢通文化與產權交易的體制機制。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必然帶來產權交易的繁榮和興旺。2009年6月15日,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暨上海版權交易中心正式揭牌,開啟了國內首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平臺。文化產權交易所以各類文化產權的交易為核心,以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為交易對象,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靈活、便捷的投融資服務。2009年11月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在2010年深圳文博會上,贛州市舉辦了贛州紅色收藏品的拍賣,形成28萬元的交易額,這是贛州市文化產品產權交易的一次有益嘗試。
四、探索公有資本與民間資本結合發展文化產業的體制機制。現行的文化體制對投資主體仍存在種種限制,文化產業大多實行“出身準入制”,導致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壁壘高,社會閑散資金難以向文化產業靠攏。建設中國特色文化產業,要求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求我們不斷探索公有制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新的實現方式,提高國有資本活力,更加注重發揮社會資本在活躍市場、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的優勢,增強非公有資本進入的動力,促進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相結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和運轉。
五、建立文化與旅游深度結合的體制機制。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是一種文化鑒賞。將文化融入旅游,實際上是回歸了旅游的本源,為旅游注入了原動力。目前文化和旅游相結合而大發展也正面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國務院先后通過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把分屬不同領域的產業聯系到了一起。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對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也都高度重視,文化部去年出臺了 《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文化旅游業列入文化產業的十大發展重點,還聯合國家旅游局發布了 《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一系列舉措。
六、創新文化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體制機制。“三網融合”是電信、廣電、互聯網的技術突破,也是文化產業的一片嶄新天地。未來,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寬帶上網等業務將廣泛走入人們的生活。文化和信息兩個產業的融合,為信息產業提供了新的內容和增值空間,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落地的平臺和展示的舞臺,還催生了新的業態、新的產業鏈和新的價值理念,將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技術上的互聯互通、無縫覆蓋,業務層上的互相滲透和交叉,向著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服務的同一目標交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優化推進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的體制機制。2010年的《贛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印刷產業基地和文化創意基地建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因此,我們建議應該認真規劃和建設創意產業園、印刷產業基地、影視拍攝基地、紅色文化園、客家文化園、動漫基地等專業性文化產業園區。以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印刷、文化旅游、動漫、廣播影視等各具特色、不同分工的文化產業集群。
贛州市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局)
本文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