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長到發展 五中全會淡化GDP 目標
更加重視民生,更加重視社會目標,前不久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為今后五年中國的發展定下了基本路徑。專家認為,這表明中國政府在未來五年的規劃中將淡化經濟目標,轉而強調社會目標,強調增長和分享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多次會議主要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此次會議提出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家表示,從“增長方式的轉變”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僅是字面的改變。
這次全會沒有提及具體的發展數據,而是更加注重民生問題,更加注重社會目標的實現。“十二五”規劃本來就是個民生規劃,這是跟過去歷次規劃不同的地方,也是中國戰略規劃的歷史轉型——過去更加重視發展,更加重視速度,現在是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質量。國家信息中心一位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在民生方面,全會特別強調,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分析,從全會公報來看,經濟目標確實被淡化,而社會目標被提到重要位置。“‘十二五’規劃作為對過去傳統發展方式的一種反思,就是要加強我們短腿的方面,用更多的社會性目標來約束和考核各級政府。”張曉晶說。
張曉晶也表示,全面小康不是一個簡單的GDP數據能夠代表的,還包括各種社會性指標,比如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等等。全會在談及下一步發展目標時,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目前存在著過去30多年積累的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十二五’期間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窗口期,越往后壓力就越大。無法再拖,再拖就沒有機會了。”張曉晶稱。他表示,只有增長沒有分享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有專家認為,“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分配格局改變。重點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而深化改革開放被視為轉型成功與否的決定力量。隨著未來5至10年的目標確定,而經濟社會轉型背后的政改思路亦隱約可見。
“國富”到“民富”此前,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一度強調,“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中央黨校黨建專業博士生導師甄小英在接受《中國新聞
book=352,ebook=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