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GDP不能只看數字漂亮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參加省委十屆五次全會的分組討論時說:“我們有的GDP數字很好看,但并不是增加了社會財富,是浪費了社會財富。比如講,建大橋,這是GDP,讓大橋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橋還是GDP,這樣干了三次GDP,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但是真正形成的財富就那一筆。不講質量的發展,污染了空氣、污染了水源,污染的時候創造了GDP,然后治理污染又創造了GDP,但是社會財富還是那么一筆。”(《羊城晚報》)
汪洋同志的一席話,一語道破了GDP與社會財富、政府決策與決策評價機制、要數字要政績與違背科學發展之間的天機。我們搞經濟建設的目的是發展,發展的結果是著眼于社會總財富的積累與增加。可是,有了政府的決策,但對其評估、評價卻沒有科學的機制,有好看的GDP,社會財富卻不見增長,說明我們的發展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科學的,也說明我們的發展是虛榮的,甚至是在盲目虛耗社會財富。GDP是個好東西,中國需要,外國也需要。但是,現在的GDP評價并沒有剔除發展中無效的和消失的GDP。在GDP總額中,不減去無效的GDP和消失的GDP,就不能真實反映其富足程度與發展速度。許多廠房建成以后并未投產就閑置起來,工業園招商引資企業圈了地后便雜草叢生,也產生了GDP,但卻是浪費的GDP;建大橋是GDP,豆腐渣工程的大橋塌了、拆了再建,其GDP卻是恢復式的,社會財富沒有增加反而因浪費或消耗而減少。
省委書記汪洋對GDP與社會財富的思考,是十分有價值的。而這種價值,只有通過合適的規范方法,才能得到進一步體現。這要求我們的經濟發展,既要注重決策的科學性,以科學的理論和思維方式指引決策,也要以有持續促進力的法律或制度對失策、失范予以處罰,使科學的決策得以暢行。遺憾的是,眼下不少地方領導仍在片面追求GDP數據的增長,而在政府決策的考核機制中,對錯誤的決策懲戒也流于形式。

book=134,ebook=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