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慶軍
感受品格力量 做“彥生式”組織部長
文 /馬慶軍

王彥生作為一名基層組織部長,在位時讓黨員干部由衷敬佩,離世時讓群眾灑淚相送。他走了,沒留下什么臨終遺言,留下的是“山生”博客和大量工作手記;沒留下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留下的是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的身影;沒留下什么豐功偉績,留下的是被眾多黨員干部群眾稱頌的口碑。王彥生用30多年踏踏實實的工作、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贏得了干部群眾的愛戴,書寫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對黨的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同樣作為一名基層組織部長,我要向王彥生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優(yōu)秀品格,做一名讓群眾滿意、讓黨放心的“彥生式”組織部長。
“為人之道在于正,為官之道在于廉”。對組織部長而言,敢不敢堅持原則,正派不正派,是能否對黨和人民負責的重要體現(xiàn)。王彥生總是對周圍的同志說這樣一段話:“我只想著能為國家、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就好,內(nèi)心除了感恩,就是憑黨性、憑良心干好本職工作。”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王彥生始終堅持以黨性原則要求自己,不搞特權,不謀私利,挺起胸膛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堅持按黨紀國法辦事,按方針政策辦事。多年來,無論什么人托后門,打招呼,他都拒之門外,許多優(yōu)秀的年輕干部都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安排到重要工作崗位上的。作為一名組織部長,要有這種“堅持原則不動搖、執(zhí)行標準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遵守紀律不放松”的高尚品行和浩然正氣,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原則,把人民的信任和組織的重托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動力,時刻踐行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zhì)要求,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時刻提醒自己“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
如何做好一個公仆,很多人都能講得出長篇大論,但如何真正無愧于“公仆”二字,王彥生同志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在工作中,我們要把王彥生作為一把尺子、一面鏡子,在行進的路上時刻鞭策自己。王彥生精神之所以值得我們學習,不僅在于他對權力、地位、利益的重新審視,更在于他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情懷。在被洪水阻斷的山路上,有他踉蹌卻堅定的腳步;在貧困戶家的炕頭兒上,有他真摯的男兒淚;在他的手機里,有每個他走訪慰問過的困難群眾的名字和基本情況;在他的心里,群眾永遠排在最前面。而對于他自己卻連救命的手術都一拖再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我們學習王彥生,就是要學習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舍小家,為大家,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把為群眾服務當作自己工作的第一信條,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自己工作的唯一準繩。時刻做到急民之所需,解民之所難,排民之所憂。

鐵嶺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馬慶軍
王彥生一生手不釋卷,從一名工廠的臨時工到一名區(qū)委常委、組織部長,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充實完善自我。在信息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他仍然不落伍。在任組織部長的幾年里,在他的超前思維和不懈努力下,組織工作有了創(chuàng)新式發(fā)展和突破。學習王彥生,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勤學善思、開拓進取的品格,不斷提升自我素質(zhì),講學習、多學習,多讀書、讀好書。要像他一樣在工作中積累經(jīng)驗,勤于思考,開拓創(chuàng)新,把組織工作放在時代大背景下來思考,放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中去謀劃,不斷探索出用于指導實踐的典型經(jīng)驗,把基層的一些新鮮經(jīng)驗和好的做法及時總結推廣,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用改革創(chuàng)新的成果推動組織工作科學發(fā)展。
(作者系鐵嶺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book=120,ebook=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