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們的工資會漲嗎

低工資提高尚需時間 先看歐洲一些國家的法定最低工資標準:瑞典22700元/月,瑞士20838元/月,盧森堡16420元/月,冰島14993元/月,愛爾蘭14620元/月,荷蘭13820元/月,法國是13377元/月。目前,中國許多地方的最低工資一般在500元/月上下,最高的也沒有超過1000元/月!
通過對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資制度研究得出的結論之一是:最低工資要以人均GDP作參照,最低工資與人均GDP的比率,發達國家為37%,發展中國家為68%,世界平均為60%。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259美元(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如果中國工資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話,全國最低保障工資應是3259×68%=2216美元,也就是約1261元/月。目前,我們中國有哪個地區的最低工資能達到這個數?
中國現在正處在現代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下。這決定了在今后十幾年里,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吸收完以前,低工資的狀況不會有實質的改變。而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科所的測算,除了農村結存的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城鄉每年還有1200多萬新成長的勞動力加入勞動大軍。
低工資莫再“被增長” 提高勞動所得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中國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工資增長計劃,可惜缺乏有力保證。目前,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一般在55%以上。而在我國,2007年該項數據已從1997年的53.4%降至39.7%。
特別要指出的是,要改變普通勞動者工資收入“被增長”的局面。所謂“被增長”,也就是收入實際沒有增長,但在統計數據中卻增長了。2009年7月29日,國家統計局稱,據6.5萬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遠超同期GDP7.1%的增速。很多人笑稱,自己的工資“被增長”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為3060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倍;其次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年平均工資為2773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居第三位,年平均工資為2324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而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以及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其年平均工資分別為9885元、10349元和11661元,分別只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7.5%、70.7%和79.7%。但這些行業的從業者也托高薪行業的福,工資“被增長”了。2010年,他們熱切盼望,工資能從“被增長”變成“真增長”。
(文/蘇錫民 據《觀察與思考》)
book=185,ebook=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