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忠
(云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云南 曲靖 655000)
區域構造因漫長的地質歷史而復雜,褶皺、斷裂構造均較發育。褶皺構造以近EW向及NNE向為主,斷裂構造則以NNE向為主,其次為NE、NNW及EW向等。鉛鋅多金屬礦體則直接賦存于斷裂構造之中。
巖漿活動自印支期以來活動強烈,主要為呈巖基產出的B巖體和呈巖株產出的C巖體。巖性前者為細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體周圍有著寬大的接觸熱變質帶;后者為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另外,尚有煌斑巖及正長閃長巖,呈巖脈產出。據接觸變質巖分布及重、磁異常特征,推斷該礦區南西外圍1000米A處一帶,深部可能存在隱伏巖體。
區內鉛鋅多金屬礦床賦存于斷裂構造帶中,其規模、產狀及形態均嚴格受斷裂構造的控制。據統計,全區共有40-50個礦脈組,大、小礦脈130余條,呈NE、NNE、NW及EW四個方向排列,其中以NE、NNE向為主。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及不規則團塊狀產出。單個礦體長一般40-200m,平均厚1-2m,局部達10m。礦脈分支復合、尖滅再現及膨縮現象常見。礦石類型據脈石礦物可分為重晶石脈型、石英脈型(含大脈、細脈)、方解石脈型及混合脈型等四種;按其構造可分為角礫狀、塊狀與脈狀三種,均為陡傾斜礦體(60-80°)。近礦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與重晶石化,另有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及絹云母化等。

前人對該地區已做了不少地質工作。近幾年來,先后有好幾家單位斷續在區內進行了地質、物化探、同位素、包體、數學地質等多種方法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根據各類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礦區成礦規律及找礦標志概述如下:
礦體直接賦存于壓扭性斷裂帶中的張扭性部位,斷裂則發育于寒武、奧陶等淺變質砂巖、板巖中。礦體所處地有著航磁低緩異常和重力低異常,異常值為20-30nT和-4×10-5m/S2.近礦圍巖蝕變:硅化、重晶石化、片理化。礦液運移方向為SW→NE,斷裂、裂隙乃其通道,表現礦體普遍往SW方向側伏。據己作分析的7種元素計算,其垂直分帶序列為 Sb→Au→As→Ag→Pb→Zn→Cu。其中 Sb、Au、As為礦頭元素,Ag、Pb、Zn 為礦中元素,Cu為近礦尾元素(見表2-1,表2-2)。
礦頭元素As、Au呈正相關關系;礦中元素Pb、Ag呈完全正相關關系;Sb與Zn呈負相關關系(見表2-3)。
元素對(組)比值:①礦頭Sb(PPm)/Zn(%)>80,Au·As(PPm)/Cu(%)>60。②礦中 Sb(PPm)/Zn(%)=80~0.2,Au·As(PPm)/Cu(%)=60~0.08,③礦尾 Sb(PPm)/Zn(%)<0.2,Au·As(PPm)/Cu(%)<0.08。
根據礦區重、磁力異常分布圖,從該地區往SW方向,然后經再1000米處A地方往SW,正好位于C-78-58(1)號航磁異常梯度帶上,且又有近SN向的重力低異常與之相交,規模強大的NNE向斷裂帶與之相吻合(圖2-1),前人工作已證實有Au、Sb礦體存在,屬成礦有利地帶。而該地段地質工作程度甚低,因此該地區SW方向之1000米A地段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
根據該地區鉛鋅礦元素分帶特征:各元素的垂直分帶序列自上而下為Sb→Au→As→Ag→Pb→Zn→Cu。上部無礦帶相對富集Sb、Au、As,未見其礦體;中部鉛鋅礦體中相對富集 Ag、Pb、Zn;下部則相對富集 Cu。Sb、Au、As三元素可視為鉛鋅礦的近程頭部指示元素組合。清水塘未見Au、Sb礦體,而該地區SW部的半山橋則有Sb、Au礦體存在。Au、Sb元素的成礦溫度相對較Ag、Pb、Zn等元素低,說明該地區的地表剝蝕程度較1000米A處深,兩地的成礦地質條件一致,故根據該成礦系列,可推斷A處深部有鉛鋅礦體存在的可能。
[1]周濟元,徐旃章.四川省鉛鋅礦成礦規律的初步探討.四川地質學報.198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