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馮嘉雪 圖 · 除署名外均由和睦家醫療集團提供
封面
李碧菁中美醫療“大使”
| 文 · 本刊記者 馮嘉雪 圖 · 除署名外均由和睦家醫療集團提供

30年前,曾經有幾個美國女孩兒在北京名噪一時,她們都是剛剛從美國畢業的大學生,因為愛上中國,只身來到北京開拓事業。她們的事跡一度讓無數中國人對她們心生敬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中的大多數由于家庭等各種原因,最后還是回到了美國,但其中,卻有一個女孩子留了下來,她就是李碧菁(Roberta Lipson)
1972年,剛剛在康奈爾上大一的李碧菁看到新聞報道:尼克松訪華,中美交往的大門被重新打開。就是從那時起,李碧菁開始學習《東亞歷史》,而她尤其對中國歷史最感興趣。
“那時候我對中國非常好奇,中國是一個在歷史上那么有影響力的國家。如果重新開放,一定會發生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李碧菁對《中國新時代》說,雖然她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但卻對中國充滿了向往。
1979年,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年,李碧菁終于如愿踏上了這片土地。從80年代在中國從事醫療設備的進出口業務,到90年代在北京開辦第一家外資醫院——和睦家醫院,李碧菁在業內創造了眾多的第一。
起初,李碧菁是將最先進的醫療器械和技術引入中國,后來,她又將西方先進的醫院管理和服務理念帶入中國。她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不僅得到了業內同行的認可,也得到了中美兩國政府的贊許。
2002年10月1日,美國政府為了表彰她為中美貿易做出的卓越貢獻,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在華盛頓親自為李碧菁頒發了“國務卿獎”。2010年6月7日,北京市政府又授予她2009年度“長城友誼獎”。在10名獲獎者中,李碧菁是唯一的女性,也是醫療行業的唯一代表。
談及自己在中國創業的成功,李碧菁說外國人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幫到了她。“如果是一個中國女性,想在80年代的中國做成一些事情是很難的。雖然毛主席早就說了‘婦女能頂半邊天’,但女性要在中國創業是非常難的。”李碧菁說,而正因為她是外國人,所以即使做了一些在當時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壓力也會相對小一些。
當然,除了個人的努力,她還要感謝家庭的支持,由于自己的工作很忙,因此丈夫在培養孩子方面的貢獻要比她大。同時,家里還有兩個陪伴孩子成長的保姆。現在,這兩個人也成了他們的家庭成員。
李碧菁的三個兒子現在分別是18歲、16歲和14歲,他們經常會問:媽媽,你什么時候退休啊?“不過到今天我也沒能回答他們這個問題。”李碧菁說,有時候她也感到驚訝,自己留在中國的時間已經超過了30年!然而,她對中國的眷戀,對北京的喜愛卻與日俱增。
30年,李碧菁在中國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陰,她在這里組建了家庭,成就了事業。而對于一個國家,30年卻如同白駒過隙般短暫。“短短30年,中國無論是在社會、科學還是經濟等各方面都實現了巨大飛躍。只有一個具備了巨大熱情和美德的民族,才能實現這一切!”李碧菁對說,“這也是我愛上中國的原因。”
1979年,李碧菁終于來到夢寐以求的中國。此時的她,已經在一家美國制藥公司工作了兩年。當跨國企業剛剛獲批進入中國市場時,李碧菁就成為公司派出的第一個業務員。
來到北京后不久,李碧菁發現醫療設備進口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市場。通過與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的合作,李碧菁將美國先進的醫療設備源源不斷地引入中國。那些年,李碧菁一個人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她拜訪了眾多醫院,向他們講解各種醫療設備的性能和操作方式。
好景不長,1981年,李碧菁所在的公司被收購。新東家對醫療設備的出口不感興趣,決定取消相關業務。但李碧菁卻不舍得離開中國。最后,她和公司的另一名同事決定成立一家新公司,起名為“美中互利”,繼續經營原有業務。
由于工作的原因,李碧菁經常有機會接待中國的衛生部官員以及醫院院長到美國做考察,雖然他們對美國先進的醫療條件和管理水平表示認可,但卻表示要在中國實現這一切不太可能。李碧菁很驚訝:“我問他們為什么?”對方列舉了很多經濟和體制方面的原因,但李碧菁說:“不會的,總有一天,中國的醫院也能做到!”那時的李碧菁沒有想到,10年之后,她的話能成為現實。
盡管在北京安家落戶,也漸漸習慣了做一個北京人,但每到生孩子時,李碧菁還是選擇回到美國。不僅是她,當時很多在京工作的外國人都不愿意到中國醫院看病,一方面是語言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對國內的醫療服務不放心。
李碧菁漸漸意識到,僅僅把國外先進的醫療設備引入中國是不夠的,還要將國外的醫療管理和服務理念也引進中國。但在80年代的中國,想要開辦民營醫院并非易事,更何況是一家外資醫院。直到一件小事的發生,才讓李碧菁下定決心,徹底改變一切。
1989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李碧菁陪一個中國朋友到醫院生產。在那家知名婦產醫院里,只有兩個護士在值班,面對疼痛難忍的產婦,她們根本無暇顧及。產婦被送進產房后,李碧菁也只能和眾多家屬站在燈光昏暗的走廊里焦急地等待,凌晨2點過去了,也沒有一個護士出來和他們講明情況……
進入90年代,中國政府開始允許外資在中國開辦醫院,但要求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90%。李碧菁覺得是時候行動了。從1991起,她開始在北京尋找合作伙伴。最終,中國醫學科學院同意與美中互利合作。
僅僅是尋找合作伙伴這一件事,就用了她3年的時間。不過,更難的事情還在后面。“雖然國家有政策,但很多領導卻在態度上并不認可。他們覺得中國怎么可能誕生一家贏利性的醫療機構呢!”李碧菁說,從1994年起,他們就開始游說衛生部的領導,但對方覺得他們的想法近乎異想天開。
不過,聰明的李碧菁還是找到了說服政府的突破口:“我告訴他們,外資醫院的開辦將有利于北京良好投資環境的打造,吸引更多的優秀外籍人士留在中國。”這一說法果然奏效。同時,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領導的幫助下,經過3年的溝通,李碧菁終于在1996年獲得了相關的批文。
1997年底,和睦家醫院終于在北京將臺路建成。1998 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和睦家醫院正式開業,彼時的美國商務部長威廉?戴立親自前來為其剪彩。
走進和睦家醫院的人都會感到驚訝,因為這里根本不像醫院,更像是一家舒適的酒店。潔凈的大堂擺放著舒適的沙發,點綴著漂亮的鮮花和綠色植物,大堂一角坐落著咖啡店。同時,由于采用了層流式空調,整個醫院內部毫無消毒藥水的氣味,這無形中也減少了病人和家屬的心理壓力。
“我們要讓人們的觀念有所轉變。”李碧菁說,以前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中,民營醫院就是那種開在小胡同里,治療性病的小醫院,口碑非常差。“我們要讓大家看到,民營醫院也可以是優質的綜合醫院!”


和睦家醫院的目標服務對象定位為在華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國的高端人群,然而開業不久,和睦家醫院就迎來了一位來自山東的遠客。
那是一個已經懷孕7個多月的準媽媽,之前曾有一個孩子因早產而不幸夭折,當她從報紙上看到和睦家醫院開業的消息,就立即坐上火車來到北京。起初,工作人員擔心她不了解和睦家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區別,難以負擔相關的費用,沒想到她早已準備好了滿滿一書包的現金。住進和睦家醫院后,盡管她再度早產,孩子的身體也很虛弱,但在醫生和護士的精心照看下,一個多月后,母子都順利地出院了。
如今,在北京和睦家醫院一樓走廊的墻壁上,貼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新生嬰兒與父母的合影。他們的膚色不同,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事實上,婦產科正是和睦家醫院最有名的一個科室。開業之初,他們就引入了美國的“一體化病房”模式,孕婦從住院、待產、分娩到恢復以及母嬰同室,都是在一個房間。而在國內的醫院,孕婦則要在不同環節輾轉于各個病房。“我們的工作都是圍繞孕婦展開的,要讓她們感到自己像女皇一樣。”李碧菁說。
不僅僅是對孕婦,所有在和睦家就診的病人都會得到貼心的服務。例如,他們在醫院的入口設立專人引導病人候診。同時,他們還在每個樓層設有全開放式的服務臺,方便患者與員工交流。
當然,每天要接待大量來自不同國家患者的和睦家醫院也注意到了語言的問題。“根據今年6月的統計,在北京和睦家就診的病人來自118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很多病人完全不懂中文。”李碧菁說,不過不用擔心,醫院“患者服務部”的工作人員可以提供英、日、法、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種語言幫助。如果患者需要,患者服務部的工作人員會全程陪同整個就診過程。
像患者一樣,和睦家醫院的醫生們也來自于世界各國。目前,醫院的外籍和中國醫生的比例是1:1。這些擁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醫生在加入和睦家醫院之前,醫療理念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讓他們在共同的標準下工作,并形成一個團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李碧菁說,為了實現“統一”,他們從一開始就按照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的JCI標準要求所有醫生。2005年,北京和睦家醫院也獲得了JCI國際認證。
同時,和睦家還引入了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全科醫生制度。這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的連續性、綜合性及協調性的醫療保健服務。每個來到和睦家的患者,都要先接受全科醫生的初步診斷和治療,如有必要的話,全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進一步推薦專科醫生。這樣患者可以避免盲目就醫,從一開始就能得到專業的治療服務。
此外,李碧菁還最早將“個性化醫療”的概念帶入中國。實際上,這種“個性化醫療”就相當于為每個人配備一個私人醫生。每名醫生會長期全面關注“患者”的健康并提供醫療咨詢和服務,包括疾病預防和定期體檢提示,甚至還能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而一旦有病情發生,私人醫生還會幫助患者介紹合適的專科醫生,并成為治療團隊中的一員。
“由于和患者建立了長期的服務關系,私人醫生能讓患者長期保持健康的狀態。”李碧菁說,“我們不希望患者在生病之后才就醫,而應該將疾病預防做到前面。”
和睦家卓越的醫療水平、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很快就得到了患者的認可。開業兩年后,年門診量就達到3.7萬人次,并實現了盈虧平衡。
體制和理念的差異,也使和睦家形成了與公立醫院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式。在目前公立醫院的收入中,藥品收入的比例超過了50%,而在和睦家則不到10%。“和睦家的主要收入來自于醫療服務。”李碧菁說,他們將“服務”看為工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我們所有的服務都是圍繞病人展開的。”李碧菁說,因此在選擇醫生時,除了應具備高超的醫術以及雙語能力,還要認同和睦家的理念。“我們希望他具備高尚的品德,在他心目中最高尚的事情應該是幫助人,而不僅僅是為了掙錢。”
如今,和睦家已經在北京建立了1家醫院、3個診所和一個癌癥治療中心,這些分布在商業區、使館區和別墅區的醫療機構,能提供包括腫瘤治療在內的多種治療以及移民體檢等各種醫療服務。
同時,和睦家還建立了團體會員制,為公司、使館、國際學校、酒店等商業團體的員工及家屬提供全面的醫療保健服務。團體會員的會員卡可在北京、上海、廣州的和睦家醫院及診所同時使用,并享受一定的折扣。自1997年建院后,已有近700家跨國公司、中國企業以及外國駐華機構與和睦家建立了醫療合作關系,其會員數量已超過6萬人。
和睦家的成功,也引得眾多城市主動找上門,邀請他們到當地開辦醫院。2005年,和睦家首次落戶上海長寧區,之后又在閔行區開辦了一家診所。不久,他們還將在浦東再開辦一家國際醫院。在廣州,和睦家已于2008年開了第一家診所,廣州的和睦家醫院則在籌建之中。同時,天津的和睦家也進入設計階段,預計將在2011年初投入運營。此外,由于和睦家擁有國際先進的醫療管理理念,還在無錫受委托管理一家診所。李碧菁說,在未來的幾年中,和睦家希望將他們優質的醫療服務延伸到南京、成都、青島、海南等城市。
除了通過開辦醫院、接受托管、舉行講座等方式輸出和睦家的醫療服務理念,作為一個深入中國醫療行業多年的女性,李碧菁深知,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中國人依然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治。
而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李碧菁也格外關注中國孩子的醫療救助問題。2001年,李碧菁在美國注冊成立了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它也是和睦家醫療集團旗下的愛心慈善機構。
每年,和睦家都會將年收入的1% 捐助給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作為對中國貧困兒童及孤兒的醫療救治費用,免費為他們提供高質醫療服務。對于那些需要額外治療的兒童,基金會也會安排他們到不同城市甚至國外的醫院就診。自從這個慈善捐贈項目啟動后,和睦家已為數千名兒童提供了醫療服務。
除了醫療服務項目,基金會還根據需要建立了多個專項項目。例如,“崔德杰項目”。2006年,基金會通過募捐籌集到一筆充足的特殊基金,為患白血病的兒童——崔德杰提供醫療服務以及教育機會。在他的治療結束后,基金會就將剩余資金用于救助有類似情況的孩子,特別是那些患白血病,器官移植等嚴重疾病,同時家庭又無力支付的兒童。
同時,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還會為一些因病需要大量籌集資金的孩子建立基金。2009年,北京和睦家接診了一位叫潘怡帆的小女孩,她患有肺動脈高壓。負責診斷的斯蒂文·亞歷山大醫生認為,移植新肺是唯一的方法,并建議他們到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就診。為了幫助潘怡帆籌集高額的醫療費用,2009年12月14日,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設立了“怡帆基金”。目前,潘怡帆已順利完成肺部移植手術。
事實上,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經常遇到各種兒童特需病例,他們也總是盡最大努力幫助每個病童募集資金或治療疾病。2010年7月,李碧菁女士得知一位被美國夫婦領養多年的中國女孩柳志瓊患上了白血病,為了給孩子尋找匹配的骨髓,女孩的母親雪莉回到中國。通過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李碧菁幫助雪莉聯系有關醫療機構,并為柳志瓊募集了醫療善款。這也是基金會第一次救助美國的小患者。
李碧菁的行為也影響著兒子,這個暑假,她的二兒子一直陪伴在雪莉的身邊,為她做翻譯。由于柳志瓊是壯族人,因此他們和廣西紅十字順利接洽后,已于7月5日前往廣西尋找骨髓。
“我為兒子的行為感到自豪!”李碧菁說,她的大兒子也曾在玉樹地震時參與過救助工作。看到孩子們像她一樣,成為一個懂得愛、珍惜生命的人,她感到無比幸福。

每年,和睦家都會將年收入的1%捐助給和睦家兒童醫療基金會,作為對中國貧困兒童及孤兒的醫療救治費用,免費為他們提供高質醫療服務
中國新時代 201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