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
(廣東省汕頭潮南民生醫院婦產科,廣東汕頭 515144)
異位妊娠是婦科常見急腹癥之一,發病率高,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嚴重危害廣大婦女的身體健康,并有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危險,應重視并加強對異位妊娠的研究[1]。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456例異位妊娠病例的相關資料,觀察異位妊娠種類的變化,分析異位妊娠病因,探討異位妊娠診治方法的進展及影響藥物保守治療效果的因素,以期能間接反映附近地區的異位妊娠發病率及相關因素,總結其診斷及治療的進展,為更好地提供預防措施及進一步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456例根據臨床表現、B超檢查、放免法檢測血β-HCG,陰道后穹隆穿刺、剖腹探查手術和病理組織學等檢查確診為異位妊娠的患者,并與同期分娩、婦科住院例數及住院總人數的比例,調查其發病率。
456例異位妊娠病例中,205例經臨床表現、B超檢查和放免法檢測血β-HCG同時診斷,入院后常規檢查,無禁忌證者行藥物保守治療,治療方法: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單
456例異位妊娠中,205例經臨床表現、B超檢查和放免法檢測血β-HCG確診,給予藥物保守治療;251例經剖次劑量50 mg/m2,肌內注射1次,同時口服米非司酮片50 mg/次,2次/d,連服3 d。治療期間觀察血壓、脈搏、血象、腹部體征、肝腎功能情況,每4~7天復查血β-HCG及盆腔超聲檢查,注意患者是否有副作用。
用藥后每隔4~7天復查血β-HCG 1次,每周復查B超1次,若每次復查血β-HCG均有下降(>15%),直至陰性(血β-HCC<15 mIU/ml),腹痛緩解或消失,盆腔包塊縮小或消失者為治愈;若治療后1周β-HCG下降<15%,肝腎功能及血常規無異常,重復用藥1次,方案同前;若盆腔包塊增大,血β-HCG無明顯下降,或反而升高,甚至發生急性腹痛或有內出血癥狀,而改用手術治療者為治療失敗。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描述,采用χ2檢驗,藥物保守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
腹探查手術和病理組織學證實。2006年異位妊娠108例,同期分娩1 939例、婦科住院1 192例及住院總人數3 624例之比;2008年異位妊娠232例、同期分娩2 287例、婦科住院1 264例、住院總人數4 014例。見表1。
異位妊娠與同期住院總人數之比有升高,異位妊娠與同期分娩、婦科之比呈顯著升高,2008年較2006年升高1倍,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1 2006年、2008年異位妊娠與同期住院總人數比較分析(%)
456例異位妊娠中,年齡最小17歲,最大45歲。異位妊娠發病相關因素依次為:盆腔感染史230例,占50.45%;宮腔手術史107例(人工流產、藥物流產、取放環術),占23.54%;盆腔手術史(闌尾、婦科)35例,占7.69%;輸卵管結扎手術29例,占6.45%(其中潘氏改良結扎法占5.70%);前次異位妊娠史27例,占6.05%;剖宮產手術史23例,占5.09%;月經紊亂5例,占1.09%。
停經、陰道流血及腹痛是異位妊娠的三大癥狀,在本組資料中分別是 343例(75.22%)、318例(69.74%)、331例(72.59%);腹部壓痛、宮頸抬舉痛及附件壓痛是異位妊娠的典型體征,分別是 324例(71.05%)、307例(67.32%)、321例(70.39%)。2006~2008 年確診孕期分別為 45.08 d、42.10 d、39.05 d,2008 年較2006年縮短,說明異位妊娠早期診斷明顯提高。
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及藥物保守治療。2006年手術治療(不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失敗后改手術治療)占56.48%,2008年下降至43.53%,而藥物保守治療呈上升趨勢;2006年藥物保守治療占43.52%,2008年上升至56.47%,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隨著醫學技術及醫學儀器設備的不斷提高,檢測手段的敏感性提高,使異位妊娠及早明確診斷的病例數增多,為施行藥物保守治療及保守性手術贏得了時間。
異位妊娠(ectoic pregnancies)是婦產科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是指受精卵著床于子宮腔以外的任何部位,它包括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常見于腸系膜、肝臟)妊娠、闊韌帶妊娠、宮頸妊娠、子宮殘角妊娠及剖宮產瘢痕部位妊娠等[2]。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輸卵管妊娠,占異位妊娠的95%左右,近年來其發病率逐漸上升,且年齡呈年輕化。未婚未育異位妊娠發生率明顯增加,這與青年人婚前性行為越來越普遍,部分性生活混亂、不安全流產、性傳播性疾病日趨增多及預防意識薄弱有關。因此,對引起異位妊娠發生的有關因素應積極預防、積極宣教。造成輸卵管妊娠的原因很多,一種或多種因素可同時存在,婦科炎癥史特別是盆腔炎史出現頻次較其他相關因素高。有文獻報道,異位妊娠中約50%系炎癥所致,尤其是性傳播疾病,其次是宮腔操作史[3]。盆腔炎增加異位妊娠的機制是:盆腔炎時炎癥滲出液使盆腔粘連或輸卵管腔部分阻塞,如果炎癥沒有得到及時的徹底治療,輸卵管形成瘢痕,輸卵管黏膜或纖毛損傷,可改變精子或卵子的運行,使受精卵不能順利進入宮腔,造成異位妊娠;輸卵管周圍粘連也限制其活動,或傘端粘連閉鎖,干擾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的運行[4]。因此,應盡可能地控制婦科炎癥的發生,應及早徹底治療,尤其是要加強預防性傳播疾病知識的宣教。宮腔手術,如:人工流產術或藥物流產后清宮,部分藥物流產后陰道流血時間過長伴感染等因素,致子宮內膜損傷和炎癥,不利于孕卵著床,成為異位妊娠發生的綜合因素。因此,對育齡婦女應加強采取避孕措施的宣教。
影響藥物保守治療效果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表明,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in,β-HCG)及包塊最大經線是影響異位妊娠藥物保守治療效果的危險因素,對于血β-HCG>2 000 mIU/ml及病灶包塊最大經線>4 cm的異位妊娠患者應慎行藥物保守治療。年齡大小與陰道出血量對保守治療效果無明顯影響。由于醫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高敏感度的放射免疫測定血β-HCG和陰式B超的普及,使異位妊娠早期得到診斷處理,早期診斷給保守治療創造了條件,目前處理更多地趨向于保守性治療[5]。
隨著異位妊娠的年輕化,有生育要求的輸卵管妊娠患者的增加,及早診斷,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保護其再生殖能力是目前婦科醫生關注的問題。異位妊娠一旦破裂,常引起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嚴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極大地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異位妊娠的早期診斷、合理治療十分重要[6]。
[1]黃文珍.165例異位妊娠臨床特點及治療的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1):23.
[2]徐濤,王秀梅,秦秀朵,等.重復性異位妊娠病因分析及治療體會[J].西南軍醫,2006,8(3):49.
[3]吳連方.產科出血病因的變化趨勢及防治[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11):791-792.
[4]薛潤清.異位妊娠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08,30(4):531-532.
[5]歐俊,吳效科,周珊英.異位妊娠的治療現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5):59-60.
[6]朱亞飛,何林生.與藥物保守治療輸卵管妊娠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和評價[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11):88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