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麗,尤永君
(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300380)

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2009年6月份以來,在我國養殖密集的省市地區的雞群中發生了一定比例的疑似禽白血病血管瘤,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出現雞爪、皮膚出血,并且流血不止直到死亡,剖檢可見大肝大脾,每天死亡率在1‰~3‰。從30日齡到300日齡雞均能見到該發病癥狀,多集中于120~180日齡。此病在我國東北、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安徽等地均有發生,以大面積散發為主。該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也無疫苗使用,對2009年的蛋雞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危害。下面就禽白血病病毒(ALV)的特征及免疫機制作一綜述,以期對ALV的致病機制、診斷和檢疫凈化提供參考。
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是由反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Avian leukosis/sarcoma virus)引起的以造血細胞惡性增生為主的多種腫瘤性疾病的總稱。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淋巴細胞性白血病(Lymphoid Leukosis,LL)、成紅細胞性白血(Erythroblatosis)、成髓細胞白血病(Myeloblastosis)、髓細胞樣白(Myelocytomatosis)、結締組織性腫瘤(Connective Tissue Tumors)、骨硬化病(Osteopetmsis)等。其中,禽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對養禽業危害最大。該病毒既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但以垂直傳播為主,且存在內源性病毒。自1908年首次報道ALV以來,已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流行和發生,給養禽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禽白血病病毒具有典型的反轉錄病毒科C型腫瘤病毒的共同特征,病毒粒子近似球形,有囊膜,其上有放射狀突起。ALV對熱、脂溶性、去污劑和甲醛敏感,但對紫外線有相當強的抵抗力。
ALV為RNA病毒,其基因組是單股、正鏈、線性RNA 的二聚體。病毒粒子中的RNA不具有感染性,但其基因組的RNA可與來源于宿主的特異性tRNA 相連,成為ALV反轉錄過程的引物,這是ALV的重要特征之一。ALV基因組編碼兩個重要蛋白,即gp85和p27,其中gp 85為外膜蛋白,負責識別靶細胞膜上的特異性病毒受體,且能刺激機體產生中和抗體,具有亞群特異性,是ALV亞群分類的主要依據;p27為主要的群特異性抗原,在ALV的診斷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根據自然傳播方式,可將ALV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病毒,兩種病毒的主要差別在于LTR 區的序列不同。外源性病毒是以傳染性病毒粒子形式存在,既能經蛋垂直傳播也能水平傳播。內源性病毒是指整合于宿主細胞染色體中的完整或缺失的前病毒DNA序列。內源性病毒一般不以病毒粒子的形式存在,只作為雞基因組的一部分進行代次間傳遞,具有很低或沒有致瘤性,但內源性病毒具有某些生物功能:①保護效應:某些感染內源性病毒的細胞,對相應外源性病毒的感染不敏感,這可能是由于內源性病毒表達的蛋白(如env)干擾外源性病毒和細胞受體結合,而引起免疫耐受,使免疫系統不能識別感染細胞,弱化了免疫病理過程;②病理效應:雞在胚胎期感染內源性病毒,則特異性體液免疫受到抑制,若繼發感染外源性ALV,則會誘發強烈的持續性病毒血癥,產生嚴重的腫瘤;③可能影響蛋雞的生產性能。這可能與內源病毒ev21的存在有直接關系,因此,利用分子育種技術,選育抗ALV品系的雞,也是降低ALV陽性率,凈化雞群中白血病的另一重要途徑。
根據病毒囊膜糖蛋白抗原結構、各個病毒之間的干擾模式及在不同遺傳型雞胚成纖維細胞上的宿主范圍的差異,將病毒分為A-J10個亞群,其中 A、B、C、D、E和J亞群見于雞; F和G亞群僅分離自雉體內;H和I亞群為僅分離自匈牙利的鷓鴣和鵪鶉的內源性病毒;A、B和J亞群為發生于田間的外源性病毒,而C、D亞群很少發生于田間,E亞群為極普遍存在的內源性ALV,也就是說,A、B和J亞群是危害雞群的ALV主要亞群。不同亞群的ALV對不同宿主的易感性也有差異,這種差異主要由靶細胞膜上的病毒特異性受體決定。
J亞群不同于其他亞群,具有自身特異性。J亞群是其他外源性ALV與內源性病毒重組的產物,具有更快更強的水平和垂直傳播能力;J亞群病毒的天然靶細胞不是經典型ALV所喜好的法氏囊B淋巴細胞,而是骨髓細胞,可引起骨髓干細胞不斷增生惡變,造成成年雞骨髓細胞瘤;和免疫耐受。Payne等于1989年首次從肉雞群中分離到J亞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徐鑌蕊等首次從中國某省的蛋雞群中發現J亞群禽白血病。現已在山東、江蘇、河南、寧夏、內蒙、吉林、黑龍江等省市分離到了多個ALV-J亞群流行株。因此,加大J亞群ALV的流行病學及診斷方法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檢測和淘汰陽性雞群,促進我國養禽業的發展。
ALV多為隱性感染,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細胞造成損害,但某些情況下或某些種類的ALV感染會導致細胞轉化、引起細胞病變,導致腫瘤的發生,誘發機體的免疫抑制。
(一)ALV轉化宿主細胞的能力根據ALV轉化細胞的快慢,可將ALV分為急性轉化型和慢性轉化型,但二者轉化細胞的機制不同,進一步研究表明,長末端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LTR)的差異和特異性的LTR 結合蛋白決定轉化細胞的類型。
急性轉化型ALV可能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通過遺傳重組從正常細胞獲得不受正常調控的過程控制,其異常表達產物使細胞生長和分化發生變化而產生腫瘤,并引起惡性轉化的能力。慢性轉化型ALV不攜帶病毒性腫瘤基因,所誘導的腫瘤形成較晚。其主要機制是將前病毒DNA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通過ALV的LTR啟動子或增強子激活細胞原癌基因或前病毒插入宿主細胞基因組中的原癌基因的上游或下游或中間,使抑癌基因失活,從而導致細胞腫瘤基因的異常表達而形成腫瘤。
(二)ALV引起免疫抑制法氏囊B淋巴細胞是經典型ALV的天然靶細胞。ALV感染后,可使B淋巴細胞發生轉化,而轉化的B淋巴細胞失去了產生IgG的能力,從而引起免疫抑制。J-ALV有其獨特的機制。髓細胞是J-ALV所侵染的對象,正常的骨髓干細胞在J-ALV作用下,不斷增生惡變,形成骨髓瘤;淋巴器官及骨髓變性,導致功能性IL-2的合成受到干擾,影響到T、B淋巴細胞的成熟及分化,從而導致了免疫抑制。另外,病理組織學動態觀察表明,ALV-J主要引起骨髓的髓系細胞灶狀或彌漫性增生,導致骨髓機能受損,引起機體免疫機能下降,這是引起免疫抑制的根本原因。
(三)ALV與免疫抑制因子的共感染最近發現,ALV能與其他免疫抑制性病毒發生共感染,且發生率在增加。禽類的免疫抑制因子主要包括IBDV、CIAV、ARV、REV和霉菌毒素等,這些免疫抑制因子能抑制雞群抵抗ALV-J侵襲的免疫反應能力。加之,ALV能與這些免疫抑制因子發生二重或多重感染,這種共感染會引起免疫抑制作用的疊加效應,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雞群更高腫瘤發生率和較差的生產性能。
目前,沒有合適的疫苗和藥物來預防和控制ALV的發生和流行,主要通過檢疫凈化、淘汰陽性雞,建立無ALV的種禽群。目前,雙抗體夾心ELISA,能較快速、大規模地檢測蛋清、泄殖腔拭子中的ALV,已在ALV實驗室診斷和雞群的檢疫凈化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PCR技術具有更靈敏、特異,且能區分亞群的特點,但儀器昂貴,專業性強,不適合現場快速診斷,因此,研制靈敏、特異且適合現場快速診斷的方法將是今后的研發方向。另外,選育抗ALV的品系也將是今后的工作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