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紀敏,楊雪松,于立紅,張桂榮
(大慶龍南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453)
扁平疣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的皮膚科常見疾病。臨床上多采用冷凍、激光等療法,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損傷。我科采用平陽霉素局部點刺法治療扁平疣138例,療效顯著,分析如下:
138 例扁平疣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共72例,男14例,女58例;年齡15~50歲,平均32.5歲;皮疹分布于手背部、面部及頸部;病程4個月~3年,平均20個月。對照組共66例,男15例,女51例;年齡18~55歲,平均34.0歲;皮疹分布于手背部、面部;病程2~28個月,平均15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組 注射用平陽霉素8 mg(天津太河制藥公司生產),2%利多卡因5 ml混合備用。先用無菌針頭在疣體上多點狀輕輕劃破,再將備好的平陽霉素混合液涂于其上。
1.2.2 對照組 口服左旋咪唑,每日3次,每次50 mg,連服3 d后停11 d,再繼續服藥,療程4周。兩組均每2周隨訪1次,8周后改為4周隨訪1次。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隨訪期間無復發;顯效:皮疹消褪70%以上;無效:皮疹消褪不足30%或治療后皮疹無變化。有效例數=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采用χ2檢驗,經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組有效率為86.1%,對照組為66.7%,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χ2=7.31,P<0.01)。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組處置完第2天出現結痂,結痂脫落最快3 d,最慢10 d,平均6.5 d。結痂脫落后,皮疹消失。對照組最快7 d,最慢21 d,平均17 d,無皮疹脫皮表現,但有消褪前出現皮疹增多、皮疹發紅發癢的情況。
扁平疣是HPV所引起,主要侵犯青少年,又稱青年扁平疣,好發于顏面、手背及前臂等處。病程慢性,有時突然自行消失,但亦可持續多年不愈[1],為患者帶來一定心理負擔。已知HPV是一種DNA病毒,宿主細胞是皮膚和黏膜上皮細胞,病毒存在于棘層細胞中,并可促使細胞增生,形成疣狀損害[2]。既往采用冷凍、激光等方法治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損傷,尤其是患者皮損較多、較大時,創面多、痛苦大。平陽霉素是一種新型抗癌抗生素,可靜脈注射、肌內注射、血管瘤內注射[3],其分子結構與國外的博萊霉素(bleomycin,BLM)A5相同。藥物的體內分布,多位于皮膚和肺臟,且在該處不易滅活。有報道發現該藥在病理皮膚組織中分布較正常皮膚為多[4]。平陽霉素能夠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干擾細胞的正常生長代謝,在二價鐵等一些金屬離子存在下,可抑制細胞內的DNA合成,引起DNA單鏈或雙鏈的斷裂、降解[5-6],促進細胞變性壞死。同時,高濃度的平陽霉素也可引起局部組織的凝固、壞死,從而加快疣體脫落,達到治療目的。平陽霉素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外用治療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無明顯影響,通過本次臨床觀察發現,與口服左旋咪唑法相比,使用平陽霉素局部點刺法治療扁平疣,起效時間短,有效率高,外用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趙辨.臨床皮膚科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12.
[2]倪容之.現代皮膚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203.
[3]齊躍東.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治療眼部血管瘤[J].眼科新進展,2006,26(5):327.
[4]薛春生.新藥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603.
[5]Steighner RJ,Povirk LF.Bleomycin-induced DNA lesions at mutalional hot spots: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of double-strand cleavage[J].Proc Natl Sci USA,1990,87:8350.
[6]張麗.平陽霉素局部注射治療瘢痕疙瘩80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9,49(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