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地方黨委領導班子配備改革后工作機制的意見》(中發〔2008〕4號)下發以來,沈陽市本著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區、縣(市)委工作運行機制,使區、縣(市)委領導班子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議事規則進一步完善。在議事范圍上,對需由常委會集體議決的重大問題進行規范。在議題提出上,進行了嚴格規定。議題由常委提出,辦公室收集,最后由書記確定。對人大、政協方面的重要問題,由人大、政協黨組研究后提出。常委會議題確定后,非緊急特殊情況不搞臨時動議。在議事過程中,書記不首先發言定調,必須先聽取其他常委充分表達意見后再談自己的看法,并按多數人的意見形成決定。
二是干部選任辦法進一步規范。嚴格按照《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中央有關規定,在民主推薦、考查的基礎上,經書記與副書記、組織部長、紀委書記共同醞釀,向常委會提名。擬提拔調整的干部人選確定后,一律實行常委會票決;涉及黨政正職領導干部任免的,召開全委會,投票表決。比如,和平區委明確規定,區管黨政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由區委常委會提名并提交全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全委會閉會期間急需任用時,應當征求全委會成員的意見。
三是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健全。在內部協調上,召開常委會時,由每名常委向常委會報告近期工作和下步打算。如有需要常委會討論決策的事項,會前提交議案。對常委會決定事項,由常委分別組織實施,辦公室督察,定期向書記匯報。在外部協調上,理順了與人大、政府、政協的工作關系,形成了分工明晰、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和縣政協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
四是對常委會及其成員的監督進一步加強。在監督重點上,增強了對“一把手”的監督,強化了“一把手”抓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使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做到了“三個延伸”,即:“由一把手向常委班子成員延伸,由常委班子向四個班子延伸,由四個班子向基層單位延伸。”在監督制度上,建立了常委個人定期向常委會、常委會定期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并接受監督的制度,強化常委內部監督和外部民主監督,充分發揮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作用,建立健全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新機制。比如,鐵西區委每年組織黨代表對全委會和常委會成員的工作情況、履職情況進行評議,并就有關問題提出質詢,逐步建立了黨代表年會評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