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講過:中國的發展道路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在我看來,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就是以多數人的利益為本位,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從最初發展到現在不斷壯大的一條根本經驗。
關于我黨政治優勢的取得,我這里從歷史的角度講兩點史實。第一個:孫中山在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上發表了一個宣言,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口號。這個口號是他1905年提出“舊三民主義”之后,經過18年的思考才提出的,但一經提出,就遭到國民黨元老的集體反對。在這個情況下,他就拿不定主意,到底是發這個宣言還是不發?他就去征求鮑羅廷的意見。鮑羅廷對孫中山說:共產國際認為國民黨確實是中國境內的革命者,它應該能夠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它屢戰屢敗的原因是你們的政黨是一個空洞的政黨,所謂空洞的政黨,就是說所有的社會基礎它一概沒有。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況?就是你們作為一個政黨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一直到現在,沒有提出一項有利于農民、工人和工商業者的政策,所以要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就要提出這類的政策。所以孫中山就在這個宣言里提出勞動法,保證八小時工作制;提出耕者有其田,要進行土地改革;鼓勵工商業者發展民族工業。這三大政策施行以后,經過北伐,國民革命就取得了成功。但是孫中山逝世后,蔣介石拋棄了“新三民主義”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是因為國共兩黨在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問題上認識的不同,我們最后實現了歷史轉折。毛澤東參與了1924年的國民黨代表大會的籌備,后來又和鄧演達一起從事農民運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孕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得農民者得天下。他有四句話: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農民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問題,誰得到農民誰就得到中國,誰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誰就得到農民。整個民主革命時期,實際上就是按照這四句話來進行的。1949年,毛澤東到頤和園見柳亞子,柳亞子就問毛澤東,共產黨為什么勝利得這么快?毛澤東說,就一條,那就是人民的支持。通過他的前后思想的變化,他用一句話來總結民主革命的經驗,就是“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第二個:就是1948年中國共產黨發了一個“五一口號”,中心思想就是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打倒蔣介石。在這個時候,除了青年黨、社會黨這兩個小黨派,所有的民主黨派全都發表聲明,贊成共產黨的主張。費正清給美國國務院寫的一封信里說:我可以作證,以前強烈反共親美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如今都在提出和共產黨一致的意見,而大多數美國人也和他們不謀而合。

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實際上就是價值觀的優勢、歷史觀的優勢。這個優勢在黨的領導人的講話當中有體現,更體現在我們黨的基本路線上。那什么是最大的政治?什么是最好的政治?對此,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有解釋。毛澤東說:“其實政治很簡單,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這就是政治。政治,始終是和多數人聯系在一起的。”毛澤東還說過一段話:“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眾的問題,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黨談到政治、執政的問題時,其核心實際上是群眾,是講大多數人利益。鄧小平說過:四個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因為它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是共產黨的價值觀,這個政治觀和價值觀,恰恰是其他黨派無法奪取的政治優勢。
我覺得,中國共產黨的這種政治優勢的基點、核心就在這里。改革開放后,我們講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兩個還沒有完全落實,實際上最根本的解放,是人的解放,是人民群眾的解放。恰恰是這種解放給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面臨著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最近,我看到一個調研報告中提到影響中國社會和諧狀況的問題。對此,幾乎眾口一詞的答案,就是官員腐敗,第二個是分配不均。由部分人的腐敗導致全社會對整個干部群體失去道德信心和倫理信任,是當前思想觀念沖突、信任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這說明,我們的政治優勢正在喪失。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要吸取從中國近代以來這么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真正把唯物史觀在黨的系統、干部系統中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