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文

“80 后”青年人,特別是女性,滿懷激情和夢想踏入社會,在打拼人生的征程中,在追求真愛的道路上,都充滿艱辛。她們涉及處女情結、情感出軌、家庭矛盾、婆媳關系、生兒育女等諸多突出問題,同時凸現她們錯綜復雜的情感迷城和波瀾起伏的精神世界。“躲貓貓”、“過家家”一般的閃婚閃離的“愛情快餐”對青年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高發的閃婚閃離問題,已成為婚姻管理部門、家庭問題專家、社會學家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
婚姻像一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后悔而想出來。
——錢鐘書
錢鐘書先生說:“婚姻像一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后悔而想出來。”據說他引自英國的一句名言: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據婚姻登記部門統計,2009年全國共有230.5萬對夫妻辦理離婚手續。北京有25872對夫妻辦理離婚登記,其中有1/5的婚姻關系維持不到3年;1/3在結婚5年內離婚;結婚不到1年就離婚的有1214對,有62對離婚的夫妻結婚還不到1個月。這些離婚夫妻中,“80后”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數據表明,我國“80后”草率結婚又輕率離婚的人數持續走高。其中90%的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
民政部門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因婚姻瀕臨破裂而走進婚姻咨詢室的人群中,有一半是20多歲的年輕人。多半因為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家長里短等小事鬧得雞飛狗跳。”
有專家分析,“80后”獨生子女成為離婚高發人群,跟父母從小過分溺愛,養成孩子缺少忍讓性、寬容度有直接關系。
目前,長幼矛盾已成為“啃老族80后”離婚導火索。一項調查顯示,在離婚的“80后”中,有八成家庭在雙方父母家“蹭飯”,30%的年輕夫婦把自己的臟衣服拿到父母家里洗。
有一些徹底的“啃老族80后”,他們從學校畢業后就沒有就業,更沒有獨立住房,與其中一方父母共同居住。
由于經濟不獨立,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當年輕夫婦中的一方不能與對方長輩和諧相處時,雙方便會爭吵不休,當憤怒冤屈之情難抑時,雙方會輕率地甩出“離婚”底牌。
“閃婚”、“閃離”全因頭腦發昏?民政部門研究人員擔憂:“兩個人登記時可能對婚后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都不清楚,甚至根本就不愿擔負責任,只注重婚姻中個人的感受。”
數據顯示,在“80后”離婚案件中,有70%的夫妻是自行相識組成家庭的,其中通過網絡相識的占20%。他們都有著以下共同點:婚前,都對現實生活懷有“烏托邦”式的幻想,婚前浪漫,婚后煩惱,因對美好婚姻的幻想破滅,最終走進婚姻死胡同。
導致“80后”離婚的原因眾說紛紜,大致有五點:
1.缺乏寬容。“80后”獨生子女多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淡薄,因為父母的溺愛,養成“大少爺”、“大小姐”作風,受不得半點兒委屈。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代人對婚姻感情質量的要求高。平淡的生活,不能使他們滿意,一些生活瑣事容易引發“婚姻死亡”。
2.經濟依賴。從小花錢大手大腳慣了,一個月的工資半個月花完不說,還經常換新手機,還得一人一部,甚至連電腦也是,隨之便心安理得接受父母接濟。直到產生兩個家族的重重矛盾。
3.家務低能。“家務低能”是“80后”婚姻生活中的“軟肋”,有調查顯示,在已成婚的“獨生代”家庭中,有30%聘用計時工來做家務,20%由父母定期為其整理房間。
4.草率閃婚。導致“閃離”的前提正是踐行的時髦“閃婚”。婚前缺乏深入了解,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就草率結婚,結婚后感情基礎不牢靠,而都市生活節奏快,人心容易浮躁,發生矛盾后不懂得自我調適和雙方諒解,缺乏社會責任感,導致匆匆離異。
5.離得方便。“80后”離婚大多沒有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問題,使得他們離婚時的顧慮少了很多。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對于“閃婚”,公眾接受度為34.1%,認為只要雙方情投意合就可以結婚。而51.5%的公眾不支持“閃婚”,認為婚姻必須經過慎重考慮。
所謂閃婚,它指的是男女雙方在極短的時間內從相識,相愛到結婚,是有別于“一見鐘情”、“一夜情”的一種實質性婚姻模式。與傳統的婚姻相比,它的特點在于“快”。都市生活緊張的節奏,生存的壓力,對人們習慣的生活發出了挑戰。人們面對社會轉變會不知所措,期望拋棄繁文縟節,對待婚姻的主張是:剪短過程,快出結果。那么,簡化后的愛情究竟是濃縮的精華,還是絢麗的空殼,倒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閃婚的類型很多,一般來說閃婚可分成如下幾種類型:
其一,感情沖動型。經過幾天甚至更短時間的接觸,男女雙方“感覺不錯”,感情迅速升溫,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與法律上的程序,攜手走進了婚姻的神圣殿堂。
其二,心靈空虛型。或者因為感情受過創傷,或者由于有過婚姻失敗的經歷,一些人在心靈異常苦悶迷惘、感情無處寄托的時候,如果遇到合適的“療傷”對象,必定會“一拍即合”,加入到“閃婚”的隊伍中。為了滿足暫時的感情需求,把婚姻當成了可以揮之即來的“止疼藥”。
其三,利益速配型。有專家認為,目前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社會競爭愈加激烈,人們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隨之增加,為了謀求更加穩定富足的生活,為了改變現狀、為了車、房和綠卡,有些人就通過“閃婚”的辦法來快速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
其四,從眾型。從眾是個人在社會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隨波逐流”就是從眾的最好寫照。因為人們認為跟隨潮流總是安全的,不擔風險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喜歡采取從眾行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減少內心的沖突。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認為,有些男女雙方從最初戀愛到最后結婚,整個過程中有一種“游戲心態”,不是把愛情或婚姻當作目的,而是當作手段,以此追求享樂與刺激,或者物質上的收獲。雙方都過于注重索取和獲得,忽視奉獻和給予,彼此都缺乏一種責任感。這樣的感情和婚姻當然不會長久。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表達的看法是:很難想象有速成的愛情,突如其來的幸福往往會被證明為適得其反,然而我們的世界賦予速度和效率太多的榮譽及價值,對它們的追求使我們在自己生存的社會中感到迷失與陌生。
顧駿教授強調:“現代生活追求‘短、平、快’,但愛情不能發生得太快太功利,它應該與生活的步調保持一點距離。這樣,除了短暫的激情外,愛情還能給人的生活帶來愉悅,帶來韻味。”
“閃婚”型離婚案件的特點:
1.案件大幅度上升,所占離婚案件的比例不斷增大。
2.戀愛時間較短,結婚時間不長即提出離婚。
3.離婚當事人年齡普遍較小,一般不超過30周歲。
4.女性提起離婚訴訟的比例較大,案件的原告多為女方。
5.調解離婚和調解和好的比例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