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蘭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大學生
○朱榮蘭

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何挺穎。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為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在黨的建設、建軍原則的形成等方面探索出許多成功的經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這里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學歷最高的16位大學生,就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
這16人分別是:北京中法大學的陳毅,山東青島大學及武昌中山大學的羅榮桓,北京大學的李卻非、伍中豪、鄺鄘、譚衷,北京師范大學的鄧貞謙,北京私立國民大學的朱亦岳,上海大學的何挺穎,上海復旦大學的游雪程,南京南方大學及上海法政大學的譚梓生,重慶中法大學的徐彥剛,湖南益陽信義大學的曾士峨,上海持志大學的王良,湖南南華大學的周魴,北京高等師范學堂的劉霞。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他們都曾擔任過重要的領導職務,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探索,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都作出過重要的貢獻。除陳毅、羅榮桓兩人幸存并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帥軍銜外,其余14人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下面謹將這14位烈士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朱亦岳,1892年生于江西蓮花。1915年從吉安白鷺洲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私立國民大學,一年后輟學,就職于外交后援會及江西省實業廳、教育廳。1925年任蓮花縣勸學所督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參與創建中共蓮花小組,11月參加籌組國民黨蓮花縣黨部,任常務委員,積極領導工農運動。1927年5月,組織農民自衛軍,攻進縣城搗毀國民黨右派把持的縣黨部。大革命失敗后,轉入蓮花縣上西區堅持斗爭。后赴安源、醴陵等地活動。11月,參加毛澤東在寧岡茅坪象山庵召開的永新、蓮花、寧岡三縣黨組織負責人會議。1928年初,朱亦岳回蓮花恢復黨組織,先后任中共蓮花特別支部書記、蓮花特區委書記、蓮花臨時縣委書記、蓮花縣委書記。1928年10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1931年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后曾任中共萬泰縣河東委員會主任。同年,病逝于泰和石城區。
李卻非,1899年9月9日生于湖南省酃縣水口鎮水南村。1921年6月至1922年初在北京大學文科學習,1921年冬由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2年初,擔任駐唐山工運特派員。3月,調京奉鐵路唐山制造廠從事工人運動。1924年夏,到安源路礦從事工人運動,擔任工人學校第三校主事。1926年夏,回到家鄉酃縣從事農民運動。8月,擔任中共酃縣特別支部書記。“馬日事變”后,李卻非被迫離開酃縣赴長沙,尋找黨組織。1927年冬,李卻非持湖南省委介紹信,從長沙赴井岡山,被毛澤東安排在前委工作。1928年5月,被派遣回酃縣開展工作,擔任酃縣縣委書記。9月,率領酃縣赤衛隊協助江西遂川縣赤衛隊消滅敵軍建立鄉政權,打通了井岡山與遂川縣大汾之間的通道,受到毛澤東、朱德的書面表彰。10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1929年1月,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李卻非率領酃縣赤衛大隊把守八面山哨口。井岡山失守后,酃縣蘇區遭敵破壞,李卻非到桂東、安仁等地隱蔽,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32年8月,被安仁縣挨戶團殺害。
鄧貞謙,1907年出生于江西省上栗縣彭高鎮茶源頭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萍鄉中學讀書的時候,就與孔原、劉型等進步青年學生一起,積極組織并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6年秋,考入北京師范大學。1927年,以特派員的身份回萍鄉從事農民運動。當時萍鄉剛經歷過血腥的 “六五”事變,面對白色恐怖,鄧貞謙不顧個人安危,秘密和萍鄉的黨組織取得了聯系,重新恢復了黨的秘密活動機關。他利用擔任《新萍周刊》主編的合法身份,進行廣泛的社會聯系,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吸收政治上可靠的工人、農民和進步青年入黨。1927年12月5日,鄧貞謙被推選為中共安源市委委員。年底,又被安源市委派往萍鄉湘東地區擔任湘關(湘東、老關)區委書記。同時,還擔負著安源市委與井岡山根據地的聯絡任務。1928年4月上旬,鄧貞謙來到井岡山茨坪,將萍鄉地區開展工農武裝斗爭的情況,特別是上栗斑竹山起義失敗的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匯報。鄧貞謙從井岡山返回萍鄉至南坑街頭時,不幸被早就埋伏在此的靖衛團抓獲。1928年6月8日,鄧貞謙被反動派殺害,年僅21歲。
譚梓生,1898年12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旌德縣西鄉下洋村。1918年考入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和學校的學生民主運動,并深受當時在該校任教的惲代英、肖楚女的新文化思想影響。1922年9月,譚梓生在家鄉下洋的日新小學擔任校長。1923年考入南京南方大學,1925年轉入上海法政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回到旌德,協助梅大棟開展創建黨組織的工作,是旌德早期黨組織和農民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27年3月9日,經北伐軍第二軍第六師政治部批準,旌德縣國共合作的民主政權旌德縣政府成立。譚梓生被第六師政治部主任、共產黨人蕭勁光任命為旌德縣縣長。同時,國民黨旌德縣黨部也正式成立,譚梓生為縣黨部執委會常委。雖然這個縣政權名義上是國民黨政權,形式上是國共合作,但實際執掌縣政府和縣黨部權力的都是共產黨員。由譚梓生擔任縣長的旌德縣政府,實際上是黨執掌政權的全國最早的縣級紅色政權。譚梓生成為全國最早的紅色縣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譚梓生被迫離開旌德前往武漢。6月中旬,譚梓生被湖北省黨部派到鄂南通城縣擔任通城縣第二科 (即民政科)科長。在通城,譚梓生與羅榮桓等人參加組建農民自衛軍,策劃農民暴動,于8月20日智取通城縣城。8月21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通城勞農政府經選舉成立,譚梓生當選為勞農政府副主席。9月9日,譚梓生在修水縣隨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特務連參加了秋收起義。隨后,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隨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譚梓生是第一批跟著毛澤東于10月27日首先到達井岡山中心——茨坪的數十人中的一個。11月18日,工農革命軍攻占茶陵縣城,成立了茶陵縣人民委員會。譚梓生被部隊指派擔任了茶陵縣人民委員會縣長。譚梓生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位紅色縣長。1930年8月,譚梓生去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不幸被捕。9月26日,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年僅32歲。
何挺穎,1905年生于陜西南鄭縣周家坪鎮何家灣。1923年初,何挺穎在漢中聯立中學讀書時,與廖左民、孫紹亭等20多名同學組織同學會,倡讀進步書刊,研討革命道理。1924年,先后就讀于上海大同大學和上海大學。1925年底,經劉秉鈞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1926年,黨派何挺穎去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干部連任指導員。1927年夏,隨團赴江西,但未趕上參加南昌起義。9月9日,隨該團參加了秋收起義。警衛團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后,何挺穎任該團一連黨代表。三灣改編后,何挺穎任一團三營黨代表。10月上旬,何挺穎、張子清率第三營一連和特務連途經遂川縣大汾鎮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與團部失去聯系。11月下旬,何挺穎和張子清率部至桂東,與朱德、陳毅取得聯系。12月下旬,部隊到茶陵,協助第一營大敗湘敵,并同張子清、宛希先一起挫敗一團團長陳浩、副團長徐庶、參謀長韓昌劍等人的叛變事件。之后,何挺穎被任命為第一團黨代表。1928年1月4日,何挺穎等率一營和三營的一個連攻占遂川縣城。1月24日,成立了遂川工農民主政府。2月,何挺穎和張子清率第一團,與第二團聯合攻占寧岡新城。2月24日,成立了寧岡縣工農兵政府。3月上旬,井岡山前敵委員會應湘南特委的要求,改組為師委,何挺穎任書記。朱毛會師后,何挺穎任第十一師黨代表兼第三十一團黨代表。1928年8月,何挺穎協助朱云卿,率領第三十一團第一營取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后任湘贛邊特委委員、紅四軍軍委委員、紅二十八團黨代表和團黨委書記。1929年1月14日,紅軍主力向贛南進軍。24日,在大庾嶺戰斗中,何挺穎身負重傷。26日夜向東轉移時,擔架隊迷失道路,在廣東南雄和江西信豐間的大塘鋪與敵遭遇,何挺穎英勇獻身。
劉霞,曾用名劉石,1899年出生于湖南耒陽。1924年在北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耒陽地委委員、農民部部長,耒陽縣農民協會委員長。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任縣蘇維埃主席。后隨朱德、陳毅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任紅四軍排長、連黨代表。1930年后,任紅六軍第二縱隊第五支隊政治委員、紅三軍團政治委員、紅四軍衛生部政治處主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軍事裁判所所長、紅軍總衛生部政治處主任、軍委后方辦事處政治處主任、總兵站部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1月奉命留在湘南照顧傷員。后任中共湘南特委委員、軍事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和湘粵贛邊區游擊司令。1936年12月被捕,1937年9月17日在耒陽縣城就義。
譚衷,1902年出生于湖南耒陽。曾就讀于耒陽縣立高級小學、省立第一中學,北京大學文科畢業。1923年在北大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冬受黨選派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學習。肄業后返回耒陽,任中共耒陽地方執委員兼組織部長,《耒陽民報》主編,創辦縣農運講習所。1927年8月隨賀龍部隊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2月參加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后隨軍上井岡山,不久返回耒陽,組織游擊隊。1929年3月任湘南赤色游擊總隊總隊長。同年10月28日因遭敵突襲,在戰斗中犧牲。
游雪程,1903生于四川鄰水新鎮鄉。1922年入上海復旦大學讀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冬,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7月,游雪程與1700多名軍校學生被改編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教導團抵達九江后,遭張發奎強令繳械。游雪程、呂赤等已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星夜離營,前往江西追尋革命隊伍,后遇上國民政府警衛團,留任二營五連班長。同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11月,毛澤東派游雪程上山改造袁文才部隊。他到袁部后,耐心向他們介紹工農紅軍的宗旨和毛澤東的建軍思想,幫助訓練士兵,傳播革命思想,培養革命干部。袁部被改造后,游雪程任基本連連長,為建立后方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同時,他利用袁文才和當地士紳的關系,將部隊駐扎在寧岡與茶陵之間,維護紅軍的前后方交通聯絡,掩護運送傷員和給養物資。1928年2月,袁文才和王佐兩部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游雪程任政治部主任。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后,游雪程調入紅五軍工作,先后擔任大隊長、支隊長兼政委、縱隊副司令員等職。1930年5月,在率部攻打江西瑞昌城時,他身先士卒,指揮猛攻,不幸中彈犧牲。
徐彥剛,1907年11月生于四川開江縣。1924年小學畢業后,考入重慶江北中學。1926年春考入重慶中法大學,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冬,投筆從戎,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徐彥剛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改編的教導團赴江西參加南昌起義。途中,該團被張發奎部繳械,他轉而加入平(江)瀏(陽)工農自衛軍,后隨該部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徐彥剛受毛澤東的委派,參加了對袁文才農軍的改造工作,任該部副連長、連長等職。該部后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他任團參謀長,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歷次反 “進剿”、“會剿”作戰。 1928年6月,徐彥剛指揮第三十二團一部一舉搗毀敵指揮中心,為取得龍源口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8月,又指揮第三十二團一部和第三十一團一營,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后,徐彥剛奉命率第三十二團一連和紅五軍第五縱隊一個大隊扼守黃洋界哨口,與敵苦戰四天后突出重圍。同年4月,調任蓮花縣赤衛大隊大隊長。翌年初,徐彥剛任紅六軍第三縱隊縱隊長,不久,任紅三軍第九師師長。1932年3月,徐彥剛升任紅三軍軍長。1933年1月,升任紅一軍團參謀長。6月,調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10月,調任湘鄂贛軍區司令員。1934年5月,紅十六師師長高詠生犧牲后,徐彥剛又兼任該師師長。同年六七月間,紅十六師遭受嚴重挫折,全師僅余一個營的兵力。此后,徐彥剛積極倡導和組織恢復紅十六師。11月,他毅然離開省軍區機關所在地,奔赴鄂東南前線,率領新恢復的紅十六師開展游擊戰爭。1935年6月,國民黨軍調集60多個團的兵力對湘鄂贛黨政軍機關及紅十六師實施大規模的“清剿”,徐彥剛立即與省委書記傅秋濤組織黨政機關及部隊分三路突圍。突圍途中,他不幸身負重傷。隨后,他帶著警衛員和衛生員到永修縣云居山養傷。9月,不幸被想向國民黨邀功請賞的歹徒黃盛彬三兄弟殺害。

湘鄂贛軍區司令員徐彥剛。
伍中豪,1903年出生于湖南耒陽城南伍家村,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春,伍中豪與劉泰、陳芬等組建了中共耒陽黨支部,并發展了大批黨員。1925年5月,伍中豪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后,被派往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軍事教官。1926年7月,伍中豪參加了北伐,進入湖南后,受黨指派在耒陽組建工農自衛軍總隊。“馬日事變”后,伍中豪只身潛入武漢尋找黨組織,后經盧德銘介紹,留在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任第十連連長。后隨部參加秋收起義,任第三團副團長兼三營營長。三灣改編后,任第三營副營長,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1927年11月25日,張子清、伍中豪率第三營協助第一營打退了敵人對茶陵的進攻,并與張子清、宛希先、何挺穎等一起挫敗團長陳浩等人的反革命叛變事件。后伍中豪升任副團長兼第三營營長。朱、毛會師后,伍中豪任第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副團長兼三營營長。柏露會議后,三十一團團長朱云卿調任紅四軍參謀長,伍中豪升任三十一團團長。1929年3月,紅四軍在汀州改編為三個縱隊,伍中豪擔任第三縱隊司令員,并被推選為紅四軍總前委委員。1930年3月,第三縱隊擴編為紅一軍團第十二軍,伍中豪任軍長,并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0年,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伍中豪帶病星夜兼程趕到中共贛西南特委駐地集結部隊。9月27日,他帶領部隊趕赴前線,傍晚途經安福縣城郊突遭敵人伏擊,不幸犧牲,年僅27歲。
王良,原名王化賅,字傅良。1905年生,四川綦江(今屬重慶市)人。1911年進綦江縣立小學讀書。1917年考入重慶華英中學。1924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學習,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26年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先學步科,后學騎科,成績優異。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蔣介石發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王良所在的武漢軍校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7月下旬,受中共中央指示,教導團乘船前往南昌,準備參加南昌起義。船到九江時,被國民黨軍包圍繳械。王良機智逃脫,輾轉來到修水一帶,找到了黨組織。9月,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隨部隊來到井岡山,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8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一連連長,參加了龍源口、黃洋界等戰斗。1929年1月,隨軍轉戰贛南、閩西,先后參加大柏地、長嶺寨等戰斗。4月,任紅四軍一縱隊一支隊支隊長,率部參加攻打龍巖、上杭等戰斗。12月,出席了在福建古田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1930年6月后,任紅一軍團第一縱隊司令員、第十師師長、第十一師師長,參加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龍岡戰斗中,指揮所部迂回敵之側后,配合兄弟部隊發起猛攻,全殲國民黨軍第十八師,活捉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取得了第一次反 “圍剿”的勝利。1932年3月,王良升任紅四軍軍長,和政治委員羅瑞卿率部參加漳州戰役,為奪取戰役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紅四軍在漳州期間,廣泛發動群眾,籌集了100萬元以上的經費和大批軍用物資。同年6月,率紅四軍返回贛南根據地。13日,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敵阻擊。王良親自到前沿陣地偵察敵情,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7歲。
曾士峨,1904年3月出生于湖南益陽縣樊家廟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后到南貨店當學徒,仍刻苦攻讀。后得宗族支持,讀完中學,繼而考入益陽信義大學。1924年赴長沙參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受黨組織派遣,赴江華、水口山一帶從事工人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軍進抵衡陽后,他奉命轉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加北伐,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警衛團連長。1927年轉入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9月,隨團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特務連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了創建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任營長、縱隊參謀長、師長、軍參謀長等職,轉戰贛南、閩西,屢立戰功。1928年8月下旬,湘贛敵人組織4個團的兵力,趁毛澤東率部去湘南之機,乘虛直逼黃洋界,企圖一舉攻占井岡山。曾士峨奉命率三十二團一營三連戰士與大小五井的赤衛隊、暴動隊協同作戰,扼險死守。1929年初,紅四軍第二十八、三十一團等部隊轉戰贛南、閩西,曾士峨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參加了大柏地、長嶺寨戰斗。三十一團改編為第三縱隊后,他任第七支隊支隊長、第三縱隊參謀長,參與攻克上杭的戰斗。1930年春,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同年夏,任紅四軍參謀長兼二縱隊司令員、第十一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一次反 “圍剿”的龍岡戰役,一舉殲敵9000余人,活捉國民黨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1931年8月,進行第三次反“圍剿”,他率部在興國蓮塘全殲國民黨軍上官云相部第四十四師。駐興國高興圩的敵第六十、六十一師瘋狂反撲,企圖奪路逃往富田、吉安一帶。曾士峨率部英勇阻擊,在部隊傷亡慘重、強敵直逼紅四軍指揮所的危急關頭,親率敢死隊向敵指揮所猛烈襲擊,殲敵2000余人。他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27歲。
周魴,字厚澤,又名陳藩,1900年5月31日出生于湖南耒陽。1920年秋,考入衡陽成章中學,開始投入革命運動,成為湘南學聯的骨干分子。1922年春,領導學生搗毀使壞的衡陽教會。1923年秋,考入南華大學,并于該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學校南遷廣州,因革命需要,周魴在湘南、粵北開展黨的秘密活動,曾兩次被捕都機智脫險。1925年底,潛回耒陽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和鄉農會,開展農民運動。“馬日事變”后,周魴與劉泰等黨員參加了賀龍領導的部隊,并擔任連隊干部。不久,汪精衛叛變革命,周魴等人離開武漢赴南昌朱德部隊,擔任軍官教導團營長,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部進入湘南,周魴擔任攻打永興的向導,隨后任耒陽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兼赤衛團團長。1928年3月,周魴率領耒陽、永興農會,三次攻打安仁國民黨守敵,為朱德部隊順利轉移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部隊會師立下了汗馬功勞。1928年4月28日朱、毛會師后,周魴任第十二師三十四團二營營長。5月部隊整編,周魴改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自此,他在朱、毛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攻茶陵、打永興、戰高隴、反“會剿”等一系列戰役、戰斗,為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卓越功勛。1929年1月初,國民黨軍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周魴跟著朱、毛向贛南挺進。沿途,攻關克壘,勢如破竹,擊潰了大汾、左安、杰壩等地的頑敵,占領了大庾縣城。1月24日,敵人突然進犯大庾,周魴率一營阻擊敵人,掩護大部隊撤退。次日,為了拖延時間讓紅軍主力安全撤離險境,周魴率部主動向敵人發起進攻,不幸中彈負傷。為掩護同志們撤退,他堅決留守陣地,引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時年29歲。
鄺鄘,1897年生于湖南耒陽仁義鄉鄺家村。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后留校在校長辦公室工作,兼任政治、軍事教官。1926年參加北伐,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創作了《北伐軍軍歌》。1927年8月,隨葉挺部參加南昌起義,任營長。1928年1月,隨朱德、陳毅參加湘南起義,受命在耒陽組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任師長。4月,隨朱德、陳毅向井岡山轉移,在寧岡與毛澤東會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后,任三十四團團長。三十四團組成工農紅軍第一路游擊隊后,鄺鄘改任司令員,于5月下旬回耒陽開辟游擊根據地。1928年6月5日,不幸被捕遇害。
盡管參加井岡山斗爭的大學生只有16位,在參加井岡山斗爭的人員中只是很少一部分,卻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代表性。他們對黨無限忠誠,革命信念無比堅定。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不少人先后脫離革命隊伍或叛變革命,但這16名大學生沒有一人脫離革命隊伍。他們在黨的建設、人民軍隊的建設、中國式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