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曙曦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400052
開放教育(專科)《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向曙曦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400052
近年來,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不斷提倡對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我校《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也在其指導下,進行了全面的教學模式創設,在此期間也發現了該門課程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為此特撰寫本文,針對目前的教學改革偽創新,教學改革未形成長效機制,遠程資源點擊率低、面授課到課率低等現象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力圖通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探尋文學類課程遠程教學改革的長效機制。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為更好地推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導學中心文法導學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名教師于2008年秋完成了題為“基于傳統教育與遠程教育條件下的課程校本資源開發模式創設”的教學模式創新。在本次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中,首先固定了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使教學模式進一步模式化。
通過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客體和主體的綜合分析,建議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本次教學模式改革。
由J.Piaget提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現代遠程教育的出現為克服傳統教育模式的缺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并在教學中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嘗試。
建構主義提倡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
(1)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2)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3)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
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方面發揮指導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2)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通過多次對分校教學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生訪談,就現行電大遠程教學的缺失進行如下分析:
一是遠程文本資源點擊率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遠程文本資源缺少反饋。二是遠程互動不持續、范圍窄、視覺信息交換難以實現、引導性差、缺少教學氛圍、教學互動監控評價體系難以建立。除傳統的文本資源以外,電大系統還通過雙向視頻、答疑室、課程BBS、郵箱、電話等多重手段實現遠程師生互動。多渠道的師生互動使教師能通過網絡接收遠端學生的反饋信息,但是,教師一次只能獲取來自少數學生的反饋信息,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將信息反饋給教師。師生互動中最為重要的視覺信息交換難以有效實現,互動效果大打折扣,加上學生人數多,個別差異大,教師仍然無法實現與學生的經驗領域部分重疊。三是當前電大開放教育課堂面授的課時偏少,側重教師的中心地位,教學的形式.媒體和手段單一,教學進度隨意化。面授教學中,不能專門針對大綱中的重點精講多練,不能圍繞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展開分析和歸納總結,側重面面俱到。綜上所述,目前電大開放教育課堂面授仍沿襲傳統教學模式,缺乏課堂面授高質量的教學設計。
通過對本門課程的課程特點分析、試點學生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現狀的分析得出結論:目前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目標維度分析,初定教學方式;
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的目標二級解讀以及學生的學情、教學的外部環境條件的分析,特對三大目標體系的實現方式進行如(表1)規劃。
(二)課程教學方案總體設計
在課程學習模式創設過程中,學生需完成“面授”、“網上學習”、“學生社團活動”、“校本資源建設”四個學習環節。授課教師需確定每個教學環節的性質,必學環節是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學生均需要學習的內容,在達到課程合格最低學分要求的同時,每一部分需達到最低合格分值才能視為整體課程合格。
本次教學模式同時推行小組學習研究性學習模式(如表2),通過引導小組成員生生、師生教學學習,促進自主應用多種媒體學習手段,最終形成相應的小組學習成果。
(一)教學模式創新模式化
今年來,我校教學模式創新多針對于某門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創設,探索建設適合于課程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也多根據教師知識結構、個人教學風格隨意設計。針對于教學模式創新活動本身的模式研究卻相對較少,教學模式創新沒有固定的過程框架和評價體系。本次教學創新通過對教學研究方法的規律認知解讀,特創設了教改必要性分析、教改方案論證、教改過程實施、教改評價總結、教改反思持續創新這五個過程維度,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學的教學模式創新模式。
(二)以學生為本,創新教學資源
本次教學模式創新本著“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堅持從細節入手,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全面實現教學主體的轉變,樹立正確的教學服務觀。例如:在教學資源創新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實際狀態的全面調研得知,電大學生嚴重的工學矛盾無法讓他們有大量集中的時間來完成學習,鑒于電大學生學習時間碎散的特點,特開發了音頻讀本、音頻課堂。這兩個資源均采用MP3格式制作,每個單位音頻均控制在20分鐘以下,讓同學們不單可以通過電腦來學習,還能將音頻資源下載到MP3,讓同學們可以隨時學習。將遙遠的空中課堂帶在身邊,變成隨身課堂。同時,“音頻讀本”將傳統的文學名著以音頻的方式展現出來,更是解決了中文專業學生不愿讀小說,不知經典名著,恐懼大部頭的問題,讓同學們除了翻閱厚重的優秀文學作品之外,更能隨時打開音頻讀本遨游于文學名著的海洋。

表2
(三)學生社團引入,創新兩翼齊飛
一直以來我校始終堅持“一體兩翼”的發展方針飛速發展。然而電大教育與高職教育這兩種教學模式存在著較大的錯層,兩種教育模式也相對獨立。為更好地推進兩翼在教學領域的充分合作,以學生社團為切入點通過兩翼協作整合共建校本資源營造電大系統良好的校園文化,特籌辦了電子雜志《雙翼》。11月5日,出版的電子雜志《雙翼》創刊號獲得了師生們的高度評價。
本次教學模式改革的受眾較窄可謂是精英教改,未能實現學生全面參與,其小組學習未能實現整體的過程監控。為此通過教學創新反思,準備在接下來的教學持續創新過程中,推行以QQ空間為載體的小組學習模式,以學生最為熟悉且功能強大的交際工具跟蹤記錄學生小組學習的全過程,全面實現小組學習的過程監控。同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工具作為教學載體無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真正實現大眾化的教學模式創新。
總之,教學模式創新是一個長期且富有挑戰的研究過程,我也將在正確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努力推進教學模式的持續創新。
[1]張唯嘉.增設文學類課程時間環節課程培養新型人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中文專業教學改革探微[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79—80
[2]謝虹光.對課程考試改革初步成效的反思——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為例[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2):11—12
Open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The 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course
teaching model creation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1.131
向曙曦(1984-),男,重慶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導學中心助教 ,主要從事遠程教育、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continue to advocate for the course of reform.《The 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course develop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model of teaching under this guidance.In this period, also found many problems.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mes, the writer write this article to analyse pseudocreation of teaching reform.TO explore the long effect mechanism of long-distance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course by 《The 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course teaching model creation.
Key words《The 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