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峰 李海蘭 高海成 郭立冬
腎病綜合征是內科常見病,現代醫學多采用激素及細胞毒藥物治療,易出現毒副作用及并發癥,且易復發。2004年1月~2007年5月采用銀杏達莫及黃芪注射液聯合靜脈滴注治療腎病綜合征,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46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齡15~48歲,平均28.2歲。對照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齡13~47歲,平均27.6歲。2組在病情、年齡、性別、病程及一般情況均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尿蛋白>3.5g/d;②血漿白蛋白<30g/L;③水腫;④血脂升高。其中前2項為診斷必備,并排除其他原因(如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引起的繼發性腎病綜合征。
所有病例均用西醫藥方法治療:休息,低鹽(<3g/d),優質蛋白[0.8~1.0g/(kg·d)]飲食,利尿消腫(螺內酯、氫氯噻嗪,必要時呋塞米),激素標準治療,減少尿蛋白(福辛普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有感染者應控制感染。治療組給予銀杏達莫注射液30ml及黃芪注射液2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合并糖尿病者改為生理鹽水),1次/d,2周為1個療程,連用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并繼續門診治療,追蹤隨訪2a。
采用x2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比較,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完全緩解:連續3d查尿蛋白<0.3g/d,血漿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精神、飲食狀況較好,腎病綜合征表現完全消除,腎功能正常。部分緩解:尿蛋白0.31~2.0g/d,連續3d,血漿白蛋白水平有改善,精神飲食狀況尚好,腎病綜合征表現完全消除,腎功能好轉。無效:尿蛋白>2g/d,腎病綜合征表現未消除,腎功能無好轉。復發:緩解后再次出現腎病綜合表現,并持續1周以上。
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的療效與對照組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
從表2可以看出,治療組的復發率與對照組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2組療效比較(例)

表2 2組復發率比較(例)
治療組有1例在首次靜脈滴注銀杏達莫時出現搏動性頭痛、心悸癥狀,查心電圖無變化,減慢滴速后好轉,再次應用時未出現上述癥狀,考慮與雙密達莫擴張血管有關。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由于腎小球濾過膜的分子屏障和電荷屏障損傷,導致大量蛋白從尿中漏出,肝臟代償性合成白蛋白不足時,致使低白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從血管腔內進入組織間隙,有效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而某些抗凝及纖溶因子的丟失,引起機體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失衡,導致血液高凝狀態。腎病綜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亢進,及應用激素治療等均可加重這種高凝狀態。血脂蛋白代謝異常、高脂血癥,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增加、高凝狀態對腎病的進展、惡化起重要作用。因此腎小球疾病的治療中,抗凝治療尤為重要。銀杏達莫注射液是第4代銀杏葉提取復合針劑,主要有效成份為:銀杏黃酮甙(24%)、銀杏苦內酯(3.1%)、白果內酯(2.9%)、雙嘧達莫(10%),其藥理作用具有雙向調節血管張力、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栓素,具有抗微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有改善細胞代謝及末梢血液循環的作用,該藥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生物效能。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明[2],銀杏內酯特異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與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雙嘧達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雙重阻斷血小板的聚集,抑制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和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銀杏黃酮甙與銀杏內酯可清除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拮抗內皮素,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與過敏反應。白果內酯直接保護神經細胞,抑制自由基誘導的神經細胞凋亡。因此銀杏達莫注射液能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情況,預防血栓、栓塞形成,改善腎臟血循環,保護腎功能[3]。黃芪為補氣要藥,具有補中益氣、補氣生血、補氣行滯、益衛固表的功能。黃芪注射液由黃芪精制而成,含有黃芪皂甙、黃酮類、多糖類等多種有效成分,能提高血漿組織中cAMP的含量,增強免疫功能,利尿、降壓,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4]。有研究證明[5],黃芪能使腎病綜合征患者蛋白質合成增加。此外,黃芪尚有減少激素、細胞毒藥物副作用,這是由于黃芪具有增強免疫機能和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因此,兩藥合用,能起到協同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病理狀態,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減輕西藥的毒副作用,值得在臨床實踐中考慮應用。
[1]葉任高.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8.
[2]陳維洲,張培智.銀杏葉提出物的藥理和臨床研究進展(上)[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9,18(5):315-317.
[3]王筠默.銀杏的藥理研究[J].中草藥,1999,29(2):9-10.
[4]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205:280-281.
[5]李麗英,于宏,潘緝圣,等.黃芪與當歸對腎病綜合征患者總蛋白質代謝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0):6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