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孫娜
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孫娜
本文以鉆石模型為理論依托,選擇16個影響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利用SPSS軟件構建了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計量經濟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影響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快速提升的因素主要是人才素質結構的優化以及制造業的拉動效應。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 競爭力 鉆石模型 計量經濟模型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極強的行業帶動力和輻射力。我國的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據聯合國統計,1997~2008年之間,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從0.84億美元增長到65.25億美元,11年間增長了76.68倍;而進口方面,1997年我國的進口額為2.31億美元,2008年為31.65億美元,貿易順差高達33.6億美元。據IMF統計,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進出口處于世界前20名的領先地位。因此,探討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迅猛發展的根源就顯得尤其重要,它可以為我國相關政策的制定上提供有力的參考與支持,同時也可以促進我國該產業更加迅速地發展。
國內學者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研究非常少,更多的是關注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的研究與國際比較,如張軍(2008)[1],陳憲(2008)[2]和莊惠明、黃建忠(2008、2009)[3][4]等。在少有的關于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研究中,又僅限于針對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等指標的測算與初步統計比較上,如聶紅、董瑾(2008)[5]和趙書華、韓菲(2009)[6]。由此看出,以往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研究稍顯表面化,而對影響一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深層原因的分析卻較少。本文將運用波特的鉆石模型框架,從新的視角嘗試性地選擇相關變量,構建計量經濟模型,以對影響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根源進行探討。
波特“鉆石模型”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析得到了學術界普遍的認同,本文以該模型為理論依托,選取一系列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用SPSS軟件進行多元回歸來確定相關變量因素,并定量衡量這些因素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
(1) “鉆石模型”與指標選擇
波特的鉆石模型是以四大關鍵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為支撐點,認為它們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強化,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競爭模式。鉆石體系的四個關鍵要素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兩個輔助要素為機會和政府。
①生產要素。“鉆石模型”中的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等在內的多個要素。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主要從發電量(ELEC)、總就業人數(TLF)、人口結構素質(HEP)、城市化水平(URB)四個方面進行考量。其中,人口結構素質用受過各類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表示。
②需求條件。“鉆石模型”主要強調本國市場的需求狀況。因此,本文在這方面主要選取了GDP增長率(GDP%)和人均GDP(GDPP)這兩個指標,以反映一國的購買力。
③相關和支持性產業。“鉆石模型”認為一個優勢產業的崛起,單靠該產業本身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國內其他相關強勢產業的支持,即形成產業集群。本文將用高科技產業集中度(HTC),來替代并衡量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產業集中度,以此來衡量“集群效應”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此外,本文還將第一、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LA、LI、LS),我國貨物、服務貿易開放度(CTO、STO),工業、服務業增加值(IAV、SAV),高科技產品出口額(HTCE),這8個變量列入衡量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模型。
④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由于該組因素更多的是針對微觀企業競爭力,因此本文在這里不予考慮。
⑤機會。“鉆石模型”認為機會事件會影響到一國某產業的競爭優勢。但由于機會是隨機的,在模型中很難量化,因此本文在實證分析時也不予考慮。
⑥政府。“鉆石模型”強調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通過教育、采購、市場法規和政策工具等對四個關鍵要素產生影響。本文在這方面主要選取了研發費用占GDP比率(R&D%)作為衡量指標,以表示我國政府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的政策傾斜程度。
(2)多元回歸分析
由于競爭力無法直接衡量,因此,本文用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出口額(CISE)作為替代值,確立為因變量。自變量根據“鉆石模型”確立上述16個解釋變量。

表1 中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多元回歸分析
注: ①ELEC,URB,IVA,SAV直接來自世界銀行WDI數據庫;CISE,GDP%,GDPP直接取自UNCTAD數據庫;
TLF直接來自國際勞工組織數據庫;
HEP由中國教育部網站和國際勞工組織數據庫相關數據計算得來;
LA,LI,LS由世界銀行WDI數據庫及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計算得來;
CTO,STO由UNCTAD相關數據計算得來;
HTC,HTCE,R&D%由中國科技部相關數據得來。
②所有數據時間跨度為1997~2008年;
③R2=1.000;調整后的R2=1.000;F=2791580.339,相伴概率值為0.000。
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模型調整后的R2為1,這說明該回歸模型的擬合度近乎完美,其中的變量能夠對幾乎所有的方差都做出解釋。模型的預測能力極高。F值的相伴概率值為0,小于給定的0.05的顯著性水平,這說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自變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因變量的線性變化,回歸方程顯著。具體來說:
①總就業人數和人口結構素質。模型顯示:兩因素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有正向關系。國內普遍認同,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人才結構不合理,有效供給不足,高素質人才匱乏。人力資本已成為制約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的瓶頸要素。因此,總就業人數增加和人才結構素質的優化,可能導致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
②貨物貿易開放度與服務貿易開放度。實證結果表明:貨物貿易開放度每提高1%,將導致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出口額下降1.34%;服務貿易開放度每提高1%,將導致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出口額增加0.089%。貿易開放度是反映一國經濟增長對國際貿易市場依賴程度的指標。服務貿易開放度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效應是毋庸置疑的,這里不予贅述。貨物貿易開放度增加意味著國內企業面臨更多的市場競爭壓力,它要求企業應更多地開展重組以及技術創新活動,以不斷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技術進步,研發創新,效率提高的過程其實就是企業不斷信息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衍生出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的更多需求,從而吸收了部分服務出口,導致該項貿易出口額的下降。
③第一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回歸結果顯示,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每增加1%,會使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出口額減少0.537%;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每1%的提高會給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產業帶來0.02%的額外收入。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也意味著勞動成本的相對降低,從而使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獲得較低成本優勢,有利于該項服務的出口。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又是與農業信息化相互融合的過程,這必然會給國內的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創造更大的需求空間,導致部分服務出口轉為內銷,從而降低了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出口額。
④GDP增長率。由模型可知,該因素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是呈顯著正相關的。一國GDP增長率的提高,意味著國民收入增加,國內購買力增強,從而導致國內對社會服務的整體需求也越來越高,對社會信息化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不斷提升的國內客戶需求,日漸成熟的國內客戶,可以不斷激發出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企業的競爭優勢。
⑤工業增加值。其每提高1%,如表所示,將會導致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產生0.552%的額外收入。在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工業增長意味著兩化融合的深入。為有力支撐“兩化融合”,我國政府一定會加大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的投入力度,從而為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產業創造更多的內需市場空間。
⑥發電量。如表所示,每單位發電量的增加,會導致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出口額0.806%的下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密切關系,尤其是電力基礎設施。我國在這方面存在著較大問題,即盡管每年我國政府都會大力投資建設相關基礎設施,但對已建成的電網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一些不發達地區。因此,盡管總發電量增加,但并沒有導致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總出口額的增加。
⑦高技術產業集中度。模型顯示,產業集中度每提高1%,都將導致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出口額下降0.725%。這說明雖然目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成長的搖籃及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但它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并沒有做出多大貢獻。
縱觀實證結果可以看出,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有負向作用的因素主要是:(1)龐大的內需市場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的強大吸收能力。(2)電力等相關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偏低。(3)整體質量水平低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起推動作用的因素主要是:(1)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產業人才結構的調整。(2)制造業的帶動效應。
本文的研究只是作為一個初步的探討,有較多地方尚需進一步推敲,改進。如解釋變量指標選取的全面性,計量方法選擇的科學性,對模型回歸結果解釋的合理性等,都會影響對我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判斷。
盡管如此,本文所提供的實證分析框架,有助于從一個較新的角度更為深入地研究我國乃至其他國家的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從而做出比較。理解競爭力優勢或弱勢的原因不僅有助于我國“有的放矢”地調整貿易發展戰略,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融入全球化,也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產業的結構優化,良性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有著重要意義。
[1] 張軍.依靠技術創新提升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J].特區經濟,2008,(3).
[2] 陳憲.服務貿易:國際特征與中國競爭力[J].財貿經濟,2008,(1).
[3] 莊惠明,黃建中,陳潔.基于“鉆石模型”的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9,(3).
[4] 聶紅,董瑾.中印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比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5] 趙書華,韓菲.中國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經濟論壇,2009,(3).
[6] 楊斌.我國軟件產業多元化創新發展模式探討[J].企業經濟,2009,(6).
F49
A
1005-5800(2010)11(b)-208-02
孫娜(1976-),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營銷和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