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奕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00)
學術期刊評價在我國始于20世紀70年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有眾多圖書情報機構和專家個人對學術期刊評價開展研究。目前,以核心期刊研究為目的,以綜合評價數學模式為方法的代表成果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總覽》);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研究方面,以來源期刊評定方式形成核心期刊收錄的有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以引用分析為主導,反映期刊“學術影響力”為主要目的,采用綜合統計方法的有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以下簡稱《要覽》)等。這些研究成果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其樣本范圍各異,主要是采用文獻計量學和專家評定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構成指標體系,各有所長,但都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1]。
國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SSCI和A&HCI,其編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也大多秉承文獻計量學基本方法。從嚴格意義上說,國外這兩種著名的檢索工具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前蘇聯、德國、英國、加拿大的不少文獻情報學家曾對期刊的評價問題作過探討,但基本都集中在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評價上,且多為文獻計量學上的微觀研究,至今未見有較為系統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問世[2]。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面廣量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還很零散,主要原因:一是期刊評價體系方法多樣,二是期刊評價目的多樣,三是評價對象復雜,四是評價標準難以統一。目前,在我國,主要建立在文獻計量學基礎上的指標(如影響因子,H指數)和成果(如《總覽》、CSSCI)的作用范圍一方面在不斷擴大,(盡管一些研究者一再聲明:這只是一種圖書情報行業角度的科研、治學參考指標和工具),各行政主管部門和科研管理部門已經把它作為一種事實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其評價作用的科學性備受一些學者,特別是期刊編輯者的詬病甚至指責。但“有總比沒有好”的呼聲,還在促使一些評價機構和學者致力于修補調整原有指標體系,以求不斷完善。
新媒體環境,網絡時代期刊文獻集群利用特點,數字時代的閱讀和學術研究方式,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強烈人文性色彩,要求評價指標體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需要把評價指標系統放在開放存取的大環境中研究,需要引入新的文獻載體概念,需要借鑒網絡文獻集群展示和檢索方法,需要擴大文獻利用統計源和使用效益分析源,重視在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深度和廣度上拓展。任何評價指標系統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既具有即時性又具有前瞻性,既具有開放性又具有反饋功能,以擴展指標、校驗指標來補充修正觀測指標和實測指標之不足。
從定量研究角度看,文獻計量學理論和方法提供的若干指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但也有其片面性,尤其作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主要指標,其片面性已經直接影響到科學性。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研究,修正若干文獻計量實測指標[4]。致力于新媒體環境下對傳統紙質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吸取國內已有成果之精華,從多重角度進一步完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從定性研究角度看,一定要使學術期刊評價的定性研究建立在評價服務期刊——期刊服務作者和讀者——作者服務讀者和社會的正向遞進關系上,以往的評價指標造成不同程度的作者服從期刊(編者)——期刊服從評價,從而使期刊失去了讀者。這必須揚棄。
不在于形成一種檢索工具產品,而在于形成一個可資參考借鑒的評價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可為各評價機構提供參考;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界廣大讀者了解學科、專業的歷史和發展,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的論點、論著,新學科專業的生長點及其發展情況起到引導作用;為科研管理部門了解作者、單位、機構、地區、國家的學術生產力(發表論文情況),課題研究和進展情況提供咨詢服務平臺;為期刊管理部門了解學術著作、學術刊物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價值,以及各學術交流媒體的作用及變化等提供參考依據;為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生產者提供導向性標準,等等[3]。
2.4.1 深入調查研究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現狀。對重多已經成形和投入應用的指標系統作比較研究,對現有評價指標體系及成果作橫向(相互)比較,對同一評價指標體系發展過程及體系變化作縱向(自身)比較,從各系統之核心期刊、來源刊差別和變化方面探討已有評價指標體系進化過程中的得失,即重點對《總覽》、CSSCI、《要覽》等進行調研分析,對這三大系統的版本變遷和評價方法調整過程中,新入選和新落選的期刊以及選擇明顯相悖的各學科期刊進行實物調查和評價分析,包括聽取學科專業專家、作者、讀者、編者意見,并對期刊載文作文獻計量分析。
2.4.2 調整、創新評價指標。在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現有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尊重期刊評價的傳統理論和方法體系[4],繼承大部分定性、定量分析理論和指標,調整一批指標在系統中的地位,修正一批指標內涵,創新一批適合我國國情和網絡時代文獻利用特點的評價指標。嘗試引入觀測指標子系統、實測指標子系統、擴展指標子系統、校驗指標子系統。使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在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中有所反映,使開放的評價系統有一個反饋回路,使許多定性的評價在指標體系中有一個理論定位,如在人文性觀測指標下給政治標準指標定位[5]。把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體系放到開放存取、數字化文獻集群的大背景中去考量,考慮對“影響因子”的修正。在數字化文獻集群“一站式檢索”條件下,各種引文指標都要進行視野調整。在廣度上,創立“廣義引文”指標,除期刊引用外,著作、報紙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標準乃至博客的引用都可列入三級指標考慮。在深度上,嘗試引入反映本學科期刊論文對他學科文獻引證或他學科文獻對本刊論文引用情況關聯性的“引文開放度”指標,被引文獻在引用文獻中所起作用描述的“引文作用”指標,體現一段時期內期刊在本學科或專業內具有新思路、新論點、新術語情況的“載文創新率”指標,揭示期刊在某一數字化文獻集群中,在類似CNKI的“知網節”這樣的知識檢索平臺下,其被收錄、關聯、推薦等情況的“文獻集群效應”指標,以及反映期刊歷史學術影響和作用的“歷史地位系數”、反映期刊開放存取與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關系的“開放與保密指數”等修正性指標。
2.4.3 構建指標體系。通過人文性和技術性反復論證,確定指標體系分級和指標構成,界定所有指標含義及表達式,完成數學建模及各級指標權重賦值,初步構建一個人文的(如引文作用、開放保密指數)、技術的(如廣義引文、影響因子)、前瞻的(如歷史地位系數、載文創新率)、關聯的(如引文開放度、文獻集群效應)指標體系。
2.4.4 驗證指標體系。以新構建的指標體系為工具,進行大量實驗性評價測試,不斷反饋修正各級指標,以期得到一個比較全面完善的新評價系統。
3.2.1 現有評價指標體系成果分析比較調查研究階段:調查表設計要廣泛征求有關專家、讀者、編輯人員意見,力爭有比較好的針對性、易答性。對三類讀者發放至少3000份調查表,保證有較高的回收率。召開中小型學術討論會、座談會至少4次,就幾大檢索工具及其使用的指標體系,向期刊編輯者、期刊管理者和期刊利用者征詢意見與建議。
3.2.2 評價指標創新探索和評價指標構建階段:重點是要使研究構想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論證,絕不閉門造車。確保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評價指標系統研究階段要抓好實證研究環節,得到大量第一手資料,注意借鑒一些經典實驗數據和從大型評價系統中獲取一些實測數據,采取多指標相結合的綜合指數評價法,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建立指數模型,得到綜合指數及排序。

圖1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指標體系研究思路和方法流程
多元開放思路下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的必然趨勢。筆者以人文的、技術的、前瞻的、關聯的四大子系統共同構成一個全新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思路。作者將沿著這個思路展開一系列研究,并盼望關心和從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專家、學者不吝指教。
[1] 葉繼元,顧燁青.中國大陸學術期刊評價現狀與走向[J].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臺灣),2008(1):111-146.
[2] Hye-Kyung Chung.Evaluating Academic Journals using Impact Factor and Local Citation Score.Preview[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3):393-402.
[3] 邱均平,李愛群.我國期刊評價的理論、實踐與發展趨勢[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3):1-12.
[4] 蘇新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J].東岳論叢,2008(1):35-42.
[5] 錢榮貴.論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出版廣角,2007(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