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惠馥 米淑琴
(運城學院圖書館,山西 運城 044000)
河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里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環境優美,加上條山聳翠,鹽池如鏡,素有晉秦豫“黃河金三角”之美譽;這里長期為遠古的帝王之都,黃帝、堯、舜、禹都留下了足跡;這里是中國早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蒲坂”、“安邑”等著名城邑就是明證;這里曾孕育了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諸如政治、思想、軍事、文學、藝術、科學和史學等方面的大家,據不完全統計,見于史冊的歷史名人多達2500人;這里有后土祠、舜帝陵、秋風樓、關帝廟、鸛雀樓、永樂宮、普救寺等斐聲中外的名勝古跡;這里有在中國鹽業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運城鹽湖。河東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河東沉淀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籍文獻資源十分豐富而珍貴。在網絡環境下,對河東古籍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深度挖掘研究,為廣大研究工作者提供良工利器,從而推進河東文化學術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古籍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集中地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個民族共同文化的心理見證,更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承載綿延了幾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那么,古籍的界限是怎樣劃定的呢?依《中國文獻編目條例》,是指1912年以前書寫或印刷,并具有中國古典裝訂形式的漢字古書。就版本而言,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善本,指清朝及清朝以前出版的著作;二是重印本或整理本,指清朝以后特別是建國后影印或整理排印的中國古代著作。[1]
古籍整理,有對古籍內容方面的整理,如輯佚、校點、箋注、今譯等,這是學術界和全國各有關出版社所共同完成的事業;也有對古籍編目方面的整理,如編制各種專題書目、善本書目、古籍書目等,這是圖書館界和各有關出版社所共同完成的事業。[2]古籍整理就是通過對古籍的整理加工,架起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古籍的作用,為研究者提供便利。
河東大地自古以來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風水寶地,在這里,我們的祖先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與文化,有著“中華文明的直根所在”的美譽。河東這方沃土,珍藏著中國文化的神奇元素,承載著民族生息發展的歷程,在山西省“文化強省”的戰略格局中,河東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古籍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前提與開端。河東地區有著豐富的古代文獻資源。據史料記載,早在宋遼時期,河東即是遼代的文化中心,以平陽(臨汾)為代表的書坊遍及河東大地,成為當時遼代的出版中心(刻書),所謂“平陽刻本”,在中國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鹽湖區席張鄉“靜林寺”就是當時著名的刻書中心,現存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大藏經》便刻于此。由于歷史等原因,據不完全統計,僅散落在運城13個縣(市)的古籍就達6萬冊以上,其中不乏善本、珍本,甚至孤本。我們對散落在河東地區尚未進入官方文獻系統的民間文獻,包括民間碑刻、傳說、講唱、話本、家譜、文集、人物傳記等進行搶救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一項“存亡繼絕”、“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工作,不僅是向人們展示歷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歷史;不僅可以挖掘河東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為河東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珍貴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學是其社會生活的形象放映,社會生活因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3]河東這片神奇而肥沃的土地,為中華民族培育了地域特色鮮明、享譽天下的眾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教育家、史學家,他們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可謂名彪青史,威震華夏,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格,也影響到作家的創作道路和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3]我們通過對隋唐時期的薛道衡、王通、王勃、柳宗元等,元代關漢卿、李行道,明代著名理學大師、河東學派創始人薛瑄等文獻古籍的整理研究,探究其文學成就的根源以及與時代的關聯,揭示河東文人、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民間傳說、講唱、宣卷、勸唱等散落在民間的文學進行整理研究,不僅搶救了文化遺產,同時還可以探究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承;通過對寺廟壁畫藝術等古籍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進一步深入探究河東地區深厚文化底蘊的淵源。
河東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出土的墓志、墓志銘數量多、質量高、內容廣,包含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宗教等各個領域。通過對這些墓志、墓志銘的搜集整理研究,進一步豐富充實河東文化的研究內容,深入認識古河東地區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學術等領域的突出貢獻。
以裴、柳、薛為代表的河東望族,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盛極一時,影響深遠。通過對河東望族譜牒的整理研究,梳理這些門閥大族的世系源流,了解家族的興衰流變,發掘家族文化的精髓,探討河東家族文化在中國古代家族文化中的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據調查,河東地區存藏的古籍數量眾多且品種豐富,有許多都是珍貴稀有的古籍文獻,價值極高,呈現出以下特點:
據我們初步對河東地區13個縣、市調查統計,河東地區存藏的古籍分布面較廣,涉及單位較多;數量巨大,存藏古籍超過7萬冊。古籍存藏較多的有以下幾個圖書館:

調研單位 古籍存藏數量臨猗圖書館 32106冊鹽湖區圖書館 19468冊新絳圖書館 5478冊運城學院圖書館 2954冊運城師范圖書館 2541冊
相對于其他地區,河東的古籍存藏量應居首位,而且分布廣,基本覆蓋了河東各個縣市。如地處黃河之畔、堯舜之鄉的臨猗縣,就因經典廣存而聞名全省,珍藏古籍3萬余冊,這些書籍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學術資料價值,也對當地學術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調查情況看,河東地區存藏的古籍種類豐富,珍貴稀有,價值極高。其中有海內外孤本,有祖傳秘籍,有歷代名人著述,有著名學者的手稿和批校本,還有全國地方史志和各類叢書。如臨猗縣圖書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縣級館,不僅古籍存藏數量驚人,而且從內容上,既有關于儒家經典的經部,有關于諸子的子部,還有收錄歷代文人文集的集部,亦有匯編類的叢書部;從類型上,既有抄本、稿本,也有刻本,印本;從質量上分,既有孤本、稀見本,而且存藏品種之豐富珍貴稀有,令人嘆為觀止。館內經部類藏有全套的皇清經解和十三經注釋,存有全省稀有珍本《易經道學傳》和《祝氏泌鉗》手抄本及《周易集解》批校本等10余種經書屬,《周易十卷》篆字本更是珍貴精品;史部類藏有成套的明版《二十四史》和各朝《皇帝通令》。有《山西通志》、《山西志輯要》、《上海縣志》、《太原縣志》等全國地方志,資料十分可貴,另有30種史書抄本、批校本屬珍貴名書;子部上編有歷代各學派的精典著作,《荀子二十卷》、《三農記》、《皇帝內經素問》等屬原版孤本。另有《指月錄》和《釋珈如來成道記》手抄本10余冊屬稀世珍本;集部上編有各朝名人著述。《瓊臺詩話》、《東坡詩選》、《風川文集》、《薛文清公文集》等50余種書屬特版善本;館內有明清出版的大量叢書集,特別有萬卷《古今圖書集成》千余冊和清朝出版的《四庫全書》,還有民國版《四庫全書》,都是研究史學的珍貴資料。
就全國存藏的古籍而言,河東存藏的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史料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許多古籍資料記述了古代河東地區的山水、都邑等,河東地域特色十分鮮明,對于研究古河東的歷史經濟和地理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對于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仍然處于較為薄弱的階段,特別是古籍整理事業的發展,與中國文化資源大國、古籍文獻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4]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河東地區有一些藏地、藏館,古籍存藏的狀況還比較令人滿意,例如運城學院圖書館、運城師范圖書館、鹽湖區圖書館,臨猗縣圖書館等。這些館領導既高瞻遠矚,又能腳踏實地,認識上到位,思想上重視,行動上積極,措施具體得當,制度執行嚴格。再加上一批專業知識豐富、業務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古籍整理研究隊伍,在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總體上來看,河東地區的古籍存藏狀況不容樂觀,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這些不可再生的珍貴古籍,久經風雨歲月的考驗,遭受了許多天災人禍的劫難,加上管理不善而慘遭蟲蛀鼠咬,潮濕霉變或板結似磚……殘破嚴重的古籍千瘡百孔,紙散字碎,無法翻閱,似同死囚一樣,喪失了古為今用的價值。[4]當前存在著古籍底數不清、古籍破損嚴重、古籍保護和修復人才匱缺等狀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古籍文獻記載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一個民族興盛的歷史見證。中國的古籍過去除了藏在皇家、官家,多數是私藏,所以搜集、存藏、整理、出版耗費力氣很大,經濟效益甚微,加上各級政府與某些領導對古籍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對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對收集、保存、保護古籍興趣不大,對古籍的搜集管理和保護整理工作幾乎不能納入各級政府的日常事務,政策不鼓勵,經費不投入,造成了古籍管理不善,毀壞丟失嚴重,根本無法形成保護古籍的基本體系,整個古籍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這次我們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聞喜縣圖書館因為縣城建設,連館址都沒有規劃。那些珍貴的古籍被長期存封于農家,通風換氣的設備、溫度濕度的適宜、存放裝具的封閉、防霉、防蟲的措施等古籍存藏的條件無一能達到,存藏環境實在令人堪憂。
高一級的圖書館和一些院校的圖書館,領導對古籍重視程度高,保護意識強,經費投入力度大,所以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開展得比較好,但這只是個別情況。多數藏書單位,由于領導對古籍管理與保護的認識缺陷,導致經費投入長期嚴重不足,多數是混合撥款,根本沒有古籍管理與保護的專項經費。這些為古籍保護研究擠出來的經費,連現狀都難以維持,至于改善存藏條件,根本無從談起。我們調查了解到,市、縣一級圖書館的經費投入少得可憐,每年只有二三十萬,用在古籍管理和保護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不足道,改善古籍保存的基礎設施幾乎不可能。大多數情況下因書庫狹小,古籍不能單獨存放,不僅安全風險大,而且影響了古籍的有效利用。加上空氣污染、房屋失修等自然因素,許多古籍蛛網塵封、水浸煙薰、蟲蛀鼠咬、霉爛彎散,加快了古籍酸化和老化進程,給古籍的保存帶來很大的威脅。
“古籍”一詞本身即含有豐富的知識內涵,舉凡內容、制作方式、書籍制度、著作方式、編纂情況、體例沿革、發行方法、收藏源流等都與古籍有關。[5]古籍工作涉及到與之密切相關的若干學科,如,版本學、目錄學、辨偽學、典藏學等,對古籍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業務素質要求很高。而現在縣級圖書館古籍人員多是三無人員,“無專業學歷、無專業知識、無專業特長”,缺乏使命感,沒有責任心,自我提高意識差,不讀書學習,不參加培訓,根本不懂如何管理、保護、修復古籍。再加上古籍工作者整日跟故紙舊籍打交道,工作累、環境苦、待遇差,使許多人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古籍工作人員日漸缺乏。
古籍文獻是一個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既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又是有別于一般自然資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殊人文資源,對我們今天的工作起著借鑒作用。古文獻還為人們修纂各地的地方志,以及風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古籍資料這種特殊的人文資源,是任何類型的文獻所不能替代的。[6]河東古籍文獻資源優勢明顯,存藏豐富,品種齊全,珍貴稀有,我們應當堅持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各級各類圖書館、博物館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大力度,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搶救、保護、整理、出版并利用好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通過走訪、觀察、座談,筆者認為河東古籍的整理研究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各級文化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發揮文化教育功能,通過展覽、講座、培訓、研討等多種宣傳形式,普及古籍相關知識,擴大保護古籍的意義;借助報刊、網絡、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擴大古籍的影響力,充分調動公民參與保護古籍的積極性,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和保護古籍事業的良好氛圍。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統一規劃,統籌部署,積極落實執行黨和國家關于加強古籍保護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盡快制定出河東古籍保護整理的相關政策措施方案;加大河東古籍征集力度,加強古籍修復整理工作;對河東地區現存古籍進行全面普查,建立河東地區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資源數據庫。通過2~4年的努力,逐步形成科學完善的河東古籍保護整理研究工作體系。
古籍的保護整理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各個文化部門應建立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撥款力度,制定鼓勵政策,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古籍保護工作,以確保古籍保護工作所需的經費,以便加強硬件設施基礎建設,改善古籍存藏環境,完善安全設施,確保古籍工作科學有效地順利開展。
人才問題是古籍整理各項工作的關鍵,加快培養德才兼備的古籍專門人才迫在眉睫。各級文化教育部門要制定規劃,多渠道、分層次培養古籍人才。可以結合工作實際,通過在職培訓、脫產學習等方式,使古籍工作人員系統地學習古籍版本學、目錄學等專門知識;定期舉辦研討活動,開闊眼界,提高素養;可以把古籍整理工作與古籍專門人才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參加編輯大型的書目、索引、文獻匯編、聯合目錄等,提高古籍人才的能力。這方面,運城學院圖書館為我們作出了榜樣。2009年在韓起來館長的帶領下,古籍整理小組順利申請到了院級科研項目“運城市現藏古籍目錄整理”(編號為:HZ-2009001),目前正在集中力量整合河東地區現存古籍資源,已經著手編寫《運城十三縣、市現存古籍聯合簡易目錄》,有望在2010年10月完工。這一科研項目的實施過程,為古籍工作人員創造了實踐與學習的大好機會,使古籍工作人員的素質得以大幅提高。
古籍年深日久,自身老化、變質現象十分嚴重,尤其是一些善本古籍資料破損嚴重,十分脆弱,翻閱和使用的頻率不能過高。古籍數字化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運城學院圖書館領導意識超前,率先開展了古籍數字化工作,早在2008年就籌建了河東文化文獻數據中心,花大力氣搜集河東地方特色古籍資源。以運城學院現有館藏古籍資源為基礎,整合地方資源,結合CALIS資源,建立了“河東文化研究”文獻書目與全文專題數據庫、成果全文專題數據庫、專家信息數據庫,開發河東古籍文獻數據平臺,實現無縫連接和資源共享,為河東文化的所有研究者免費提供服務。目前,河東文化數據庫已基本研發完畢,數據庫已經收入河東文化方面全文數據近3000余種,目錄數據2000余種,圖片數據約500種,實現了局部地區資源共享,為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古籍數字化不僅為很多文化研究者提供全面、便捷、快速的服務支撐,也滿足了新時代研究者對古籍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而且使古籍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研究者借助便捷的檢索技術,足不出戶,就可以隨時隨地查閱、存儲、整合互聯網上豐富的古籍信息資源,為研究者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動力,促使研究者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古籍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創造力,保護整理研究中華古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而整理研究河東古籍,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文化強國戰略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做好古籍保護工作,更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1] 王文英.略論中國古籍的分類[J].圖書館學刊,2006(4):116-117.
[2] 李致忠.新中國圖書館的古籍整理與保護[J].圖書館雜志,2009(6):3-9.
[3] 吳敏霞等.陜西典藏古籍價值研究[J].文博,2009(4):82-87.
[4] 武曉麗.古籍整理與文化傳承的所思所想[J].蘭臺世界,2010(2):30-31.
[5] 彭紅.談古籍普查與古籍工作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6):82-84.
[6] 張陶.論圖書館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