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中北大學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51)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人們在物質財富占有上的巨大差距,已經導致了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均衡[1]。”這種不平等現象在信息時代會造成信息的混亂、無序、失衡等。人類在呼喚社會和諧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全新的信息生態平衡。
“信息生態”(Information Ecology)是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強調人類與信息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馬歇爾·麥克盧漢、拉斐爾·卡普羅、馬斯·達文波特和勞倫斯·普魯薩克等人為代表的信息生態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并迅速傳播[2],國內信息生態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大約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0年,張新時院士在國內較早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不過,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態學領域。隨著21世紀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生態問題日益引人關注,很多研究都是以信息環境為基礎展開。2001年,蔣錄全發表文章《信息生態學——企業信息管理的新范式》,在國內首次應用信息生態理論對企業信息生態模型進行了研究[3]。在接下來10年時間里,信息在Web2.0的發展和應用下越來越失衡,國內學者們對其的關注與日俱增。有代表性的是2007年,盧金榮、郭東強認為信息環境是社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生態的研究包括人、社會組織與信息環境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實現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人、信息環境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4];2009年,查珊珊、李小梅撰文闡述了信息生態平衡在構建和諧數字圖書館中的必要性。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知識和信息存貯的重要陣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結構優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信息生態系統功能良好能促進數字化圖書館的進一步和諧,信息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會促進數字圖書館的和諧發展[5]。
可見,信息生態的提出最初緣于網絡空間中普遍存在著的信息污染、信息泛濫、信息侵犯、網絡安全等問題,它被用來表達生態觀念與日益重要和復雜的網絡信息環境之間的關聯。而信息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間中由于信息交流關系而形成的人、人類組織、社區與其信息環境之間由于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流與信息循環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與生物生態系統一樣,信息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動態系統,系統中的人、信息和技術等組成要素在持續變化(見圖1)。

圖1 信息生態系統結構
我國高等院校經過調整、合并、優化組合,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而作為高校辦學不可或缺的圖書館也必須運用生態學思維,建設信息生態系統,為高校師生的教學科研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知識和信息存貯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教學科研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運用生態學思維去建設圖書館將是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的重點。已故的黃純元博士認為對信息環境的關注更為重要。其在《新的信息環境下的圖書館和圖書情報學》一文中指出信息環境的3個新變化:“①整個社會信息流通的基礎結構在發生變化;②計算機通訊網絡的普及;③信息媒體由分散傳遞向一體化傳遞的轉變。”并且指出,“在信息服務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下,圖書館和其他的信息服務之間的相互關系更加緊密,圖書館自身也將面臨自我蛻變,擴大研究視野和研究范圍,是有利于學科發展的[6]。”作為高校圖書館的“自我蛻變”,應是在信息服務上的蛻變,尤其是建設健康的信息生態系統,并且能有序地將理論化為實踐,將是高校圖書館發展蛻變的重點。
高校圖書館建設信息生態系統不僅有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澤被后世的深遠意義。信息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將積極而有序地處理好圖書館與全校各單位、各部門及讀者以及館內人員相互間的關系,使圖書館向著一種可持續發展、和諧穩定、人文健康的生態環境發展。實踐行之有效的信息生態系統,將提高學科館員的工作效率,并且能使其很快融入到重點科研隊伍里,為高校的科研項目提供高效的信息。也就是用“信息”的人才去完成“生態”的事業,最終達到高校的和諧發展和信息的生態平衡。
為圖書館事業工作多年的館員已經習慣了傳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面對突如其來的信息生態學,尤其是建設信息生態系統,他們理解上顯得吃力,容易產生種種誤解。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類:誤解一認為信息生態系統對他們的工作形成威脅,是年輕人在擺弄知識。持此觀點的主要是年齡大的館員,他們思想上早已產生惰性,習慣了傳統的服務理念,思想保守而僵化。誤解二認為信息生態就是指館內交流服務的信息要健康,網絡計算機要常殺毒,避免造成機器癱瘓,影響服務效率。持此觀點者大多是非圖書情報專業的館員,他們在理解上存在以偏概全的誤區。誤解三認為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閉合、靜止的工作系統,對其沒有興趣深入學習。持此觀點者為館內部門之見,即非信息系統部的館員,他們平時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理解的錯誤。這些誤解都形成信息生態系統建設的障礙,也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
如果從信息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信息生態系統是由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自我維持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功能單元[7]。”信息生態系統健康運行指信息生態系統在其運作和發展過程中,對內逐漸形成了合理的構成要素、穩定的結構關系和高效的功能機制,對外能夠不斷與外部環境實現物質流動、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為個體、組織和社會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務。如此多元的信息生態系統,它的健康運行是復雜的、動態的,最主要一定是生態的。現階段的情況卻很糟,在圖書館網絡空間中,信息超載、信息壟斷、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侵權、信息綜合癥等信息生態失衡現象很嚴重。信息只是獨立的客體,但是無意識,而信息人是能動的主體,其對信息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不當,會直接導致信息生態失衡,使人類與信息環境的沖突加劇。另外,信息環境四要素的發展不同步,也是導致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一個原因。如各地信息政策的不同;每個館信息技術發展程度有別等,都會給信息生態系統造成障礙性影響。
人類進入到以計算機技術為標志的信息社會,現代信息技術在克服印刷技術在信息傳播障礙的同時又在制造新的各種障礙。圖書館工作人員在熟悉傳統的館際互借服務流程的同時,又要為高校師生學習、科研提供各種網絡信息服務。面對浩瀚無序的數字信息資源,如何避免信息浪費、信息污染,保護信息安全,統一優化地組織信息,高效有序地傳遞信息,這些都是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發展要研究的課題。然而,現代信息技術在信息和信息利用者之間制造了一個利用障礙,這就是高價的信息基礎結構和昂貴的利用成本。不僅信息利用者要面對如此昂貴的信息源,而且高校圖書館也要承認數據庫信息和網絡信息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消費市場這一不爭的事實。再者,信息技術的發展造成了新的兩極分化。信息貧者、信息富者、信息富裕、信息貧乏這4個概念很形象地描述了“信息獲得的不公平”狀態。我們無法指望一個文獻信息匱乏的圖書館能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更不能想像信息生態系統建設中數字信息的浪費,以及數字信息系統的無序發展。
圖書館高大的氣勢不僅體現藏書“量”和“規模”的空間之大,而且考慮到室內空氣的流通,但是卻忽略了讀者的采光,不得不白天常開照明燈。這不僅是對國家能源的一種浪費,而且無法使讀者在與書籍神游交流時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館內墻壁懸掛的工藝品一般都具有政治意味或宗教意味,讓讀者的閱讀過程無法暢然,無法在館內感到家居的實用方便與美感體驗。“圖書館之所以重要,首先不在于氛圍的輕松、簡潔、舒適、愜意,而在于讓讀者在繁雜多彩的意義上感受到書籍的真實存在與精彩的‘生命進程’[8]。”高先生的觀點只強調讀者,把閱讀放在了第一位,卻忽略了館內環境對讀者的身心影響,是不符合生態學原理的,更不利于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
作為一種生態系統,信息是聯系人——社會——自然這一巨大系統的紐帶和橋梁,信息生態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要受到社會觀念、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法律以及社會資源配置與利益分配機制等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片面地、孤立地從單一角度、單一領域出發很難從根本上走出這些困境。高校圖書館能否順利建成信息生態系統,不僅要克服上面4個方面的困境,而且要看信息人——館員是否具備“愛國、愛館、愛書、愛人”[9]的圖書館精神,是否具有生態服務理念。
針對困境一的現狀,高校圖書館當務之急不是風風火火地在信息技術上大投入、大開發,而是要為信息生態系統正名,即在館內有效地培訓館員,讓他們認識到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勢在必行。
館員不僅要清楚信息生態系統的定義,更要準確掌握其健康的內涵,這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何謂信息生態系統的健康標準呢?應從生態本質的角度把握3點:信息生態系統健康是信息管理構成要素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相聯結的一種共生現象,為信息人之間、組織之間、信息人與組織之間的信息互動、流轉和傳播提供了條件;信息生態系統通過準確定位要素功能,有效整合要素關系,合理設置內部結構,及時調整資源取向,有力構筑發展空間以及動態構建外部環境關系等方式,來達到信息的內外相滲透、縱橫相交錯、動靜相結合的健康互動效應;健康的信息生態系統具有自組織性,內部構成要素之間是一種雙向的、多重的、非線性的復雜關系。
一個平衡的信息生態系統,信息(內容)、用戶、信息人三者是動態平衡,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是信息生態環境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信息人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的能動性、積極性,才能促使信息、信息技術、信息體制法規等要素和諧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信息生態意識,而且要培養具有信息素養的信息人。也就是培養信息社會中人的信息行為能力、獨立學習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和技能構成的能力集群,具備信息素養的人是一個在行為上、心理上、思維上都具備多種能力和技能的信息人、知識人、學習人[10]。具備多種能力的信息人才能有效發揮其生態功能,才能保護和改善信息生態環境,維護信息生態系統的健康,實現社會與技術和諧地發展,以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信息共享空間是一項集硬件設備、軟件平臺、紙本資源、電子資源、用戶、圖書館員、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和指導教師于一體的服務環境。它體現了信息生態系統為學科服務調動館內外所有可能的信息資源和人力、物力,努力融入用戶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特點。
信息生態系統為館內外用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的信息人已經由以前的學科館員發展到學科專家,而服務方式也由傳統的滿足院系各位老師的參考咨詢發展到嵌入式學科服務。“嵌入式學科服務不是以圖書館為中心而是以一種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它強調從用戶的利益出發重組圖書館的機構;從用戶的角度進行資源的采集、加工;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設計服務,將服務整合入用戶端系統中以方便用戶利用。[11]”如此一來,嵌入式學科服務不僅僅是一項服務,而且成為一套全新的信息生態系統里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服務內容不僅嵌入教學與學習,而且嵌入臨床工作。對于研究型或專業高校來說,這無疑將是信息高效有序服務的良好開端。
高校圖書館辦館理念從“以書為本”到“以人為本”的重要轉化,要求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務。而如何提供人性化的閱覽環境,將是建設信息生態系統的大前提。要實現圖書館家具的人性化設計,首要目標是讓家具具有“無障礙”特性。如撤掉有安全隱患的家具附件——彈簧書擋;撤掉一些容易觸電的電源插口。圖書館的人性化服務,不僅體現于館員對讀者熱情耐心的接待,還體現于圖書館的硬件條件對讀者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所提供的關懷。如在工具書書架下面安裝可移動坐凳;香港大學圖書館內設有讀者可以吃快餐、打瞌睡的閱讀休閑區等良性循環的設施。讓館內的設施符合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的科學規律,提高舒適度和親切感,讓讀者在高效率閱覽學習的同時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因為“讓讀者保持良好的閱讀心情也是構建宜人閱讀環境的要點”[12]。所以,我們要建設信息生態系統就要建設人性化的圖書館建筑布局的大環境。這樣,讀者在輕松、簡潔、舒適、愜意的氛圍里,才能感受到書籍的真實存在與精彩的“生命進程”。
高校圖書館建設信息生態系統既是信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圖書館人為圖書館事業不懈追求的結果。他們在服務中生存,在服務中發展。而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必須由新的服務理念、具有信息素養的信息人、先進的信息技術平臺及符合人性化的生態圖書館建筑格局等因素來共同完成。這將成為高校圖書館的時代要求與神圣使命,也是圖書館事業與時俱進發展的必然需要。
[1] 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J].中國社會科學,2002(3):34-48.
[2] 周慶山等.信息生態學研究的概況與術語界定初探[J].圖書與情報,2006(6):24-29.
[3]蔣錄全,鄒志仁.信息生態學——企業信息管理的新范式[J].圖書情報知識,2001(3):2-6.
[4] 盧金榮,郭東強.信息生態理論研究進展[J].情報雜志,2007(3):82-84.
[5] 查珊珊,李小梅.研究型圖書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生態構建探討[J].現代情報,2009(5):41-43,47.
[6] 黃純元.知識交流與交流的科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88-102.
[7] 李美娣.信息生態系統的剖析[J].情報雜志,1998(4):3-5.
[8] 高林.關于圖書館建筑設計思想的另類思考[J].情報資料工作,2009(4):82-85.
[9] 程煥文.圖書館精神[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83.
[10] 陳文勇,楊曉光.信息社會中信息素養的幾個問題探討[M].情報雜志,2001(4):91-92.
[11] 劉穎,黃傳惠.嵌入用戶環境:圖書館學科服務新方向[J].圖書情報知識,2010(1):52-59.
[12] 許翰銳.對圖書館家具人性化設計的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