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銀器】

【高14.5厘米 口徑46厘米足徑28.5厘米 足高2.5厘米 壁厚0.6厘米 重6265克】1987年5月10日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密龕出土,現原件由陜西法門寺博物館收藏。
大銀盆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朵石榴團花,花間襯流云紋;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于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盆底模沖、錘打出一對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細密的魚子紋,形成淺浮雕效果,煞是悅目。其工藝是以銀之底色做圖案的分區色,先在銀器表面勾畫紋飾,再錘打,形成半浮雕模樣效果,其后鎏金,最后再鏨細點成細線,將羽毛、花瓣、葉脈及魚子紋等等表現出來,紋飾細膩、華麗,線條舒適流暢。盆壁內外的裝飾花紋完全相同,猶如透雕而成,其精湛工藝可與蘇繡中雙面繡媲美。盆外壁兩側各有兩個額刻“王”字的獸面鋪首,鋪首以鉚釘固定。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浙西是唐代的“浙西道”,其辦公駐地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銀器的制作中心。大銀盆集澆鑄、模沖、煅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于一體,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同類器物中最大的一個。
金銀自古就被世人視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征,唐人尤為偏好金銀器物。北宋王欽若、楊億等編《冊府元龜》中記載用大銀盆盛酒,以顯示富有的事例: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626~649年在位)大設宴席招待歸附的鐵勒各部首領,專門在殿前設置了一個巨大的銀盆,美酒從殿中源源不斷地流到大銀盆里,盆中的美酒使“鐵勒數千人,不飲其半”驚駭萬分。不過我們從這口大銀盆底的銘文可知:該盆原本為皇室用品,后被唐僖宗李儇(xuan,音宣)(873~888年在位)供奉給寺院的。從盆底遍布的魚子紋、鴛鴦以及石榴團花,反映出人們祈求幸福生活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很可能是宮內的“洗三”器具。
“洗三”是中國古代誕生禮中的一個儀式:嬰兒出生后第三日,要舉行嬰兒衛生行為的沐浴儀式,屆時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兒”。唐詩《三日岐王宅》就有精彩的描寫:“玉女貴妃生,嫛婗(yini,音醫尼,嬰兒)始發聲。金盆浴未了,繃子繡初成。翡翠雕芳縟,真珠帖小纓。何時學健步,斗取落花輕。”大銀盆出土前被放置于地宮后室中部,四周又各有一尊用于盛香花水的閼(yan,音淹)伽瓶。這個擺放布局可能是僧人將這口大銀盆當做浴洗佛像的“浴佛盆”了。
相傳釋迦牟尼降生時,大地為之震動,天空中九龍口吐香花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像的方式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我國的佛教徒都要用香花和香料浸泡成帶有香味的香水來浴洗佛像,俗稱“浴佛節”。佛典記載,浴佛意在求吉祥、洗垢污、凈身心。
唐代佛教信仰極盛,長安善男信女多在四月初八這日施舍。這一天,僧人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浴佛的香湯是旃(zhan,音占)檀、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而成,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經一邊依次拿小勺在浴佛盆內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信眾太多,則采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莊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由于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