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劼
(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天津 300222)
商業銀行監管資本套利的均衡分析
沈慶劼*
(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天津 300222)
監管資本套利,產生于巴塞爾協議資本監管框架的缺陷,是一種利用資本監管制度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制度內部的不協調性,運用某種手段在不改變實際風險水平的情況下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的行為。通過對以下問題的探討:商業銀行監管資本套利所獲得的收益在銀行與資金需求方之間的配置比例;針對某種資產的監管資本套利,對其他資產供求雙方所產生的隱性套利收益的表現形式及其歸屬程度;由商業銀行異質性所導致的監管套利顧客現象;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市場對于套利者與非套利者的逆向選擇等等,認為銀行監管部門應適當引導符合政策意圖的套利行為,提高政策引導調控能力。
監管資本套利;套利收益歸宿;隱性套利收益;監管套利顧客;檸檬市場
監管資本套利作為巴塞爾協議一個未曾預料的結果,其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非常迅速。監管資本是監管部門規定商業銀行所必須持有的最低資本數量,經濟資本是在不存在監管資本規定的情況下銀行自身的最優資本數量。當監管資本高于經濟資本時,銀行將被迫采用比最優資本數量更多的股權融資。由于稅收、信息不對稱以及代理成本的存在,股權融資的成本必然大于債權融資的成本。銀行必然將此視為監管稅收。就像面對其他稅收一樣,銀行也會設法降低監管稅收,于是便產生了監管資本套利的動機。
監管資本套利概念進入我國不足10年,目前國內的研究則基本依托于Jones[1]的一篇論文。如李永輝等在討論巴塞爾協議的變遷中,提到了監管資本套利[2]。劉百花、鄭宇嬰、肖琦、李彬、代軍勛等對監管資本套利的動因和影響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關的監管建議[3-7];鄭宇嬰、王志強、張玉喜等對監管資本套利在資產證券化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并對中國資產證券化的動因進行了分析[8,9]。江曙霞和任婕茹基于1998~2007年美國商業銀行數據,對資本充足率監管壓力下資本與風險的調整關系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資本充足銀行具有監管資本套利的可能性[10]。國內的研究雖然在2009年左右出現了顯著性的增加,但至今尚未超出Jones的內容,留下了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理論空白。
監管資本套利屬于監管套利的一個分支,相對于價格套利,監管套利的特點在于,因為監管者的制度重構是漸進的,所以,套利行為本身不會使套利機會立刻消失。本文所討論的是套利機會被商業銀行充分利用,且尚未消失情況下的市場均衡。抽象掉套利手段的差異性,將監管資本高于經濟資本所導致的成本看作監管稅收,將監管資本套利看作某種程度的稅收規避。
1.套利收益的歸屬問題,即rarbitrage在-rsupply與rdemand-之間的配置。假設監管資本大于經濟資本,監管稅收為rregulatory;在沒有監管資本套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作為資金的供給方,所獲得的預期收益為rsupply;銀行的借款者作為資金的需求方,所支付的成本為rdemand。三者之間的關系符合:

商業銀行進行監管資本套利可以節約監管資本,從而降低監管稅收。降低后的監管稅收為
rarbitrage,監管稅收由rregulatory降低為,其中:

相應地,商業銀行所獲得的預期收益率由rsupply變為,資金需求方所支付的成本由rdemand變為。在引入監管資本套利以后,公式(1)轉變為:

其中存在等式關系:

2.在只有單一銀行進行監管資本套利的情況下,單一銀行的行為不會影響資金的市場價格,即資金需求方支付的成本保持不變:
通過監管資本套利降低的監管稅收rarbitrage全部轉化為,該商業銀行獲得全部的套利收益:

圖1 不存在監管資本套利的局部均衡
單一銀行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會引致其他商業銀行的效仿,在同質主體的假設下,最終會導致所有銀行都參與監管資本套利。全行業的成本下降,必然導致資金供給曲線的變化,進而使資金價格下降
圖1體現了不存在監管資本套利情況下,資金市場的局部均衡。Supp ly1為沒有監管資本要求時的資金供給曲線,Supp ly2為存在監管資本要求時的資金供給曲線。AB之間的距離為rarbitrage,表示監管稅收。市場均衡為點A,資金的市場價格等于資金需求方的成本,即rdemand。
3.當所有商業銀行都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時,供給曲線Supp ly2將向下移動至Supp ly3如圖2所示,供給曲線下移的距離AD正是監管資本套利的所有收益rarbitrage。新的監管稅收變為,正是圖2中EF的距離,EF=BD。表示歸屬于商業銀行的套利收益部分,即AC的距離;’表示歸屬于資金需求方的套利收益,即圖2中CD的距離經過數學推導,可以得出rsupply之間的比例關系取決于資金供求彈性。

圖2 存在監管資本套利的局部均衡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同質主體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下,當只有單一商業銀行參與監管資本套利時,該商業銀行將獲得全部套利收益;當商業銀行均參與監管資本套利時,套利收益在商業銀行與資金需求者之間的分配比例等于資金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的比例。進一步分析,當商業銀行的資金供給更具剛性時,商業銀行將獲得較多的套利收益;當資金需求更具有剛性時,資金需求方將獲得較多的套利收益。雖然監管資本套利的主體是商業銀行,但是由于銀行業競爭的存在,資金需求方將與商業銀行共享套利收益。
當商業銀行對一種資產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時,該資產的供求雙方將直接從中受益。其他資產的市場交易也會受到該種資產監管資本套利的影響,其他資產的供求雙方可能會因該資產的監管資本套利而間接受益,我們將這種間接獲得的收益定義為隱性套利收益。顯性套利收益與隱性套利收益共同組成了監管資本套利的總收益。
假設市場上存在兩種資產,資產Ⅰ與資產Ⅱ,資產Ⅰ是進行監管資本套利的資產,資產Ⅱ表示其他資產。
在對資產Ⅰ進行監管資本套利之前,商業銀行提供資產Ⅰ所獲得的收益為rsupply,1;資金需求方購買資產Ⅰ,所付出的成本為rdemand,1。其中rsupply,1與rdemand,1滿足等式:

商業銀行提供資產Ⅱ所獲得的收益為rsupply,2;資金需求方購買資產Ⅱ,所付出的成本為rdemand,2。其中rsupply,2與rdemand,2滿足等式:

假設:rsupply,1=rsupply,2;rdemand,1=rdemand,2;rregulatory,2=rregulatory,1。在對資產Ⅰ進行監管資本套利之后,商業銀行提供資產Ⅰ所獲得的收益為;資金需求方購買資產Ⅰ,所付出的成本為。其中′rsupply,1與滿足:


假設對于商業銀行,資產Ⅰ與資產Ⅱ是完全可替代的,理性的商業銀行會選擇投資于更高收益的資產,市場均衡必然為:,即兩種資產的收益率必定相等。現實中,對于資金的需求方來說,不同融資形式并不必然是完全可替代的,例如對于某些企業來說債券融資并不可行,信貸融資是其唯一的渠道,所以,將資金需求方對于資產Ⅰ與資產Ⅱ的替代性分為完全可替代、不完全可替代以及完全不可替代三種情況來研究以及業務規模的情況。
商業銀行的充分競爭使其對于資產Ⅰ與資產Ⅱ要求相同的收益率,且該收益率恰好等于其提供資產的成本,而監管資本套利活動并未改變其提供兩種資產的成本,所以可得到:

當資產Ⅰ與資產Ⅱ對于資金需求者來說是兩種完全不可替代的融資模式時,資金的需求方對于資產具有剛性需求,監管資本套利前后的一般均衡見圖3監管資本套利前后,商業銀行提供資產Ⅰ和資產Ⅱ所需要獲得的收益滿足:

在監管資本套利之前,監管稅收為AB,所以對于資產Ⅰ與資產Ⅱ,資金需求方需要支付給商業銀行的成本為:

資產Ⅰ與資產Ⅱ的市場均衡都在C點,交易量都為Q。在商業銀行對資產Ⅰ進行監管資本套利以后,資產Ⅰ的監管稅收變為AE,資產Ⅱ的監管稅收依舊是AB,資產Ⅰ新的均衡點在F。由于資金需求的剛性,資產Ⅰ與資產Ⅱ的交易量都沒有發生變化,依然為Q。資產Ⅰ的市場價格下降到E,產生顯性套利收益,資產Ⅱ的市場價格沒有發生變化,依舊是C,未產生隱性套利收益。
當資產Ⅰ與資產Ⅱ對于資金需求者來說是兩種不完全可替代的融資模式時,資金的需求方對于資產的需求具有彈性,監管資本套利前后的一般均衡見圖4。

圖3 資金需求完全不可替代情況下的一般均衡

圖4 資金需求不完全可替代情況下的一般均衡
當資產Ⅰ與資產Ⅱ對于資金需求者來說是兩種完全可替代的融資模式時,資金的需求方對于資產的需求具有完全彈性。只有當其對于資產Ⅰ和資產Ⅱ支付同等的成本時,才會既選擇資產Ⅰ又選擇資產Ⅱ,否則,將會選擇成本較低的融資渠道。在商業銀行對資產Ⅰ進行監管資本套利以后,資產Ⅰ具有較低的監管稅收,因而相對于資產Ⅱ,資產Ⅰ是更優的資金融通模式,所以,資產Ⅱ的市場將會消失,資產Ⅰ的市場大大擴大,交易完全通過資產Ⅰ完成,所有通過資產Ⅱ進行融資的資金需求方都獲得隱性套利收益,且隱性套利收益的大小和顯性套利收益相等。
綜上分析可知:當商業銀行對一種資產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時,其他資產的市場交易也會受到該種資產監管資本套利的影響,其他資產的供求雙方可能會因該資產的監管資本套利而間接受益,即隱性套利收益。由于資產Ⅰ與資產Ⅱ對于商業銀行是完全可替代的,所以,對于資產Ⅰ的監管資本套利將使資產Ⅰ的市場價格下降,而資產Ⅱ的市場價格不會發生變化。當資金需求方的融資渠道完全不可替代時,監管資本套利不產生隱性套利收益;當融資渠道不完全可替代時,產生隱性套利收益,體現為資產Ⅰ的交易量增加,資產Ⅱ的交易量減少,改由資產Ⅱ轉向資產Ⅰ進行融資的資金需求方獲得隱性套利收益;當融資渠道完全可替代時,產生隱性套利收益,體現為資產Ⅱ的市場完全消失,交易完全通過資產Ⅰ完成,所有通過資產Ⅱ進行融資的資金需求方都獲得隱性套利收益,且隱性套利收益的大小和顯性套利收益相等[11]。
在對異質主體一般均衡的分析時,既要考慮資產的差異性,也要考慮商業銀行的差異性。對于同一種資產,不同的商業銀行由于監管稅收程度不同,監管資本套利能力不一,最終通過監管資本套利所節約的監管稅收將存在差異。某些商業銀行持有某種資產,相對于其他商業銀行更具優勢,因此,將具有這種優勢的商業銀行稱作該種資產的監管套利顧客。
如果按照現有價格水平,商業銀行對于持有資產Ⅰ與持有資產Ⅱ無差異,這樣的商業銀行叫做資產Ⅰ與資產Ⅱ的邊際監管套利者。如果相對于該邊際監管套利者,另一商業銀行更傾向于持有資產Ⅰ,則將這樣的商業銀行叫做資產Ⅰ的監管套利顧客;反之,如果相對于該邊際監管套利者,另一商業銀行更傾向于持有資產Ⅱ,則將這樣的商業銀行叫做資產Ⅱ的監管套利顧客。
監管套利顧客的存在可能源于很多原因,比如不同的商業銀行可能分屬于不同的監管規則之下,如新資本協議銀行屬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指引》等文件的管理范疇,而非新資本協議銀行屬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管理范疇。再比如,不同資本充足率程度的銀行監管資本增加引致的成本轉換成監管稅收的數量不同,資本充足率低的銀行會將監管資本的增加視為一種更高的監管稅收。此外,具有資產證券化能力的銀行可能比不具有該種能力的銀行更具有從事相關業務的優勢。
可見,監管套利顧客的存在并非源于商業銀行經營能力的差異性,而是源自于監管規則的差異性以及監管套利能力的差異性,是由資本充足率監管以及相應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所引起的。因為上述的諸多原因,監管套利顧客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其經濟結果必將是:監管套利顧客專注持有其具有比較優勢的資產類型,剝離其具有比較劣勢的資產類型,最終出現基于監管套利顧客的市場分割。
監管資本套利存在內在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對其監管資本套利行為掌握充分的信息,而監管部門卻無法識別套利者與非套利者,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完全信息問題。以下通過構建模型著重考察信息不對稱對于套利者與非套利者比例的影響,即對于監管資本套利規模的影響。
假設商業銀行可以選擇套利以及不套利,但對監管資本套利的程度不加區分。如果進行監管資本套利,則能使資本充足率水平比實際水平提高n假設在沒有監管資本套利的情況下,最優的監管資本要求為m。市場上存在套利者與非套利者,兩者的比例為α∶(1-α)。對監管者以及商業銀行的行為是該模型設計的關鍵,假設分別為:
(1)監管者行為。監管者無法識別誰是套利者,誰是非套利者,但可以識別套利者與非套利者的比例,并根據監管資本套利表面上所提高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的均值,確定監管資本要求所需提高的程度Δm:

其中,α為區間[0,1]內的實數。這樣Δm與α成線性關系,Δm屬于區間[0,n]。Δm與α的關系可用圖5表示。
(2)商業銀行行為。商業銀行根據監管資本套利的成本收益分析,確定是否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根據前文的分析,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監管資本要求越高,監管資本套利的收益越大。所以,監管資本要求提高程度Δm越大,進行監管資本套利的商業銀行的比例α越大。監管資本套利銀行的比例α可以表示成監管資本套利各種成本與收益的函數:


圖5 監管者行為:監管資本要求提高程度與套利者比例之關系
假設在0時刻,市場不存在監管資本套利現象,α=0,監管資本要求為m,Δm=0,此時經濟恰好處于一種均衡狀態。

圖6 商業銀行行為:套利者比例與監管資本要求提高程度之關系
那么,當市場出現極個別套利者時,微弱的市場擾動是否會打破均衡呢?假設在整個區間,α對Δm的二階導數為一恒定狀態,則下面根據α對Δm的二階導數,以及0點處α對Δm的一階導數的不同數值,分9種情況(見圖7)進行討論:時。如果作為擾動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足夠小,則監管資本要求經過短時間的提高以后,將會回復到原來水平m,套利者也會逐漸從市場中消失。而如果作為擾動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足夠大,則市場將會走向另一個均衡狀態,套利者比例將逐漸增加,直到所有商業銀行都參與監管資本套利。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直到Δm=n為止。時。套利者比例α將逐漸增加,直到所有商業銀行都參與監管資本套利,即α=1。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直到Δm=n為止。時。套利者比例α將逐漸增加,直到所有商業銀行都參與監管資本套利,即α=1。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直到Δm=n為止。時。套利者將逐漸消失,即α=0。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監管資本要求經過短時間的提高以后,將會回復到原來水平m,即Δm=0。時。經濟始終處于一種穩態均衡,其內在力量無法改變α以及Δm的水平,任何擾動都將被保留在經濟中。在無其他套利者作為新的擾動出現之前,α保留在最初擾動出現的比例上,Δm即是相應的監管資本要求提高的數量。時。套利者比例α將逐漸增加,直到所有商業銀行都參與監管資本套利,即α=1。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直到Δm=n為止。時。套利者將逐漸消失,即α=0。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監管資本要求經過短時間的提高以后,將會回復到原來水平m,即Δm=0。時。套利者將逐漸消失,即α=0。監管資本要求也會逐漸提高,監管資本要求經過短時間的提高以后,將會回復到原來水平m,即Δm=0。時。經濟存在唯一的穩態均衡點,監管資本套利者的比例α存在一個確定的數值,監管資本也相應提高一個確定的水平。在這一點新的擾動只會使均衡點暫時偏離該水平,一段時間以后,還將回復到此水平。
可見,在一個最初不存在監管資本套利的經濟中,由于信息在商業銀行與監管部門之間的不對稱,極個別的監管資本套利的出現將出現套利者驅逐非套利者的現象。即使沒有其他外在干擾,在大約一半的情況下,僅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極個別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會演變成全局性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非套利者在利益動機的驅動下,逐漸轉化為套利者,出現套利者驅逐非套利者的現象。

圖7 不同情況下套利者對于非套利者的驅逐
以上研究表明:當只有單一銀行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時,其將獲得全部套利收益;當所有銀行都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時,商業銀行將與資金需求方分享其套利收益,而套利收益的最終配置比例將取決于資金的供求彈性。當商業銀行對一種資產進行監管資本套利時,該資產的供求雙方將直接從中受益(顯性套利收益),而其他資產的市場交易會受到該種資產監管資本套利的影響,其他資產的供求雙方會因該資產的監管資本套利而間接受益(隱性套利收益)。不同融資模式替代效應的不同,決定了隱性套利收益的表現形式以及其歸屬程度。監管套利顧客將專注持有其具有比較優勢的資產類型,剝離其具有比較劣勢的資產類型,最終出現基于監管套利顧客的市場分割。監管資本套利具有天然的隱秘性,監管部門不易識別。在多輪博弈中,監管資本套利比例將與資本充足率要求同步提高,套利者驅逐非套利者,非套利者轉變成套利者。
上述結論的政策含義在于:第一,經濟資本與監管資本存在天然的不一致性,新巴塞爾協議所言的監管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趨同,只是向作為風險度量工具的經濟資本概念的趨同,并非向經濟資本概念的趨同。監管部門本無需過多監管資本向經濟資本趨同的努力。第二,我國銀行實施的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擠兌風險不高,但可能存在由此導致的道德風險,增加監管資本的風險敏感性,將有助于降低存款保險道德風險。第三,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核心在于對更高的風險要求更高的監管資本,使資本水平與風險水平相適應。正確識別風險水平,并使監管資本要求與風險水平高度相關,是資本充足率監管有效性的基礎。監管資本套利行為降低了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有效性。商業銀行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會在監管資本達標的表象下逐漸提高資產風險水平,進而加劇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縮小制度差異性,減少套利空間,將有助于降低系統性風險。第四,資本充足率監管,除了通過控制資本水平維護金融穩定以外,還能對商業銀行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商業銀行監管資本套利行為從某一角度看,是銀行對監管政策的反饋行為。符合監管部門意愿的監管資本套利行為的出現,正是監管部門通過資本充足率監管進行宏觀調控的目標。銀行監管部門應適當引導符合政策意圖的套利行為,提高政策調控能力。
[1]Jones,D.S.Emerging problem s with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nd related issu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24):35-38.
[2]李永輝.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經營行為的影響分析[J].財經研究,2003,(5):8-14.
[3]劉百花.監管資本套利動因及對銀行的影響分析——兼論對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和管理的啟示[J].中國金融,2006,(5):43-44.
[4]鄭宇嬰.資本充足要求、銀行行為與監管效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6.
[5]肖琦.商業銀行監管資本套利與資本有效配置[J].新金融,2006,(4):35-38.
[6]李彬.證券化監管套利動機、影響及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5):129-130.
[7]代軍勛.資本監管套利與國際金融危機[R].中國改革論壇,2009,http://100yq.com.
[8]王志強.銀行資產證券化的直接動因與作用效果:理論與經驗證據[D].東北財經大學,2008.
[9]張玉喜.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中的監管資本套利研究[J].當代財經,2008,(4):58-62.
[10]江曙霞.資本充足率監管壓力下資本與風險的調整——基于美國商業銀行數據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79-85.
[11]黃建歡.SCP分析范式在金融產業組織研究中的應用探討[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5):47-51.
(責任編輯:寧曉青)
Equilibrium of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n Banking
SHEN Qing-jie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300222,China)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which grow s out of the default of Basal is an action that raises the capital rate without change of the real risk,relay on the differences or inconformity between the accords.This paper discuses the allocation of gains between bank and the demand side of fund from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the mode and the allocation of the imp licit arbitrage gains to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de of one asset which result from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of the other asset,adverse selection between arbitrageurs and un-arbitrageurs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Result show s that the regulators should guide the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accord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regulators’.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Arbitrage Gains Distribution;Imp licit Arbitrage Gains;Capital Arbitrage Customer;Lemons Market
F830.2
A
1003-7217(2010)06-0008-07
2010-04-26;
2010-07-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87308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7JA790047)
沈慶劼(1983—),男,江蘇鎮江人,金融學博士,天津財經大學金融系講師,研究方向:金融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