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異物系指存在于注射劑、眼用液體制劑中,在規定條件下目視可以觀測到的不溶性物質,其粒徑或長度通常大于50um。注射劑應在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條件下生產,產品在燈前應采用適宜的方法逐一通過檢查,并同時剔除不合格產品[1]。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附錄均收載了可見異物檢查法。現將新舊標準進行比較,并對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商榷。
新老標準收載的檢查方法有燈檢法和光散射法[2],相比之下燈檢法更常用,新標準更為科學合理,見附表。
2.1 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沒有規定每次檢查時限,容器翻轉次數,檢查人員想看多久就看多久,也沒有限定拿取支數,而藥廠流水線生產,燈檢人員每次檢查時間拿取數量是有規定的,造成執行標準有差異,2010年版藥典對這些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附表 新老標準燈檢法對比(溶液型靜脈用注射液)
2.2 2毫米為界的異物判定。偶爾在注射液瓶中看到的明顯較大的異物,取出后實物卻很小,大多數小于2毫米。這是由于玻璃瓶有凸透鏡的作用,凸透鏡的成像大小與異物同凸透鏡的焦距、距離密切相關,玻璃瓶的放大作用與瓶形(大小/厚度)等有關,且異物在瓶中越靠后,眼睛看到的越大,反之,越小。筆者分別用2毫米纖毛制作不同規格的標準瓶作參照物,可有效界定纖毛長短問題。
2.3 我國制藥工業及相關產業管理水平和技術,相對發達國家而言,藥包材標準低得多,輸液瓶一直使用穩定性和強度較差的鈉鈣玻璃瓶,低硼硅玻璃瓶較少使用。硼硅玻璃瓶雖然穩定性等指標非常好,但國內很難掌握其生產工藝,且硼資源稀缺、昂貴,玻璃瓶成本非常高,故發達國家一般用來做高附加值產品,普藥則用低成本、穩定性較好的軟包裝替代。玻璃屑不僅可來自生產過程,玻璃瓶及安裝在運輸過程中過度碰撞也經常產生。鹵化廠基膠塞穩定性也不盡人意,國產膠塞還不能非常精確地控制膠塞與各藥物的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