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剛
旅行團乘坐的飛機在日本東京羽田機場一落地,我便習慣性地打開手機,想往家里報平安,卻發現由于自己未辦理國際長途業務,手機無法使用。于是,索性關掉手機,以逃離平日隨時響起的手機鈴聲,靜享一個真正的無瑣事干擾的輕松旅程。同行的旅客,大都如我一樣關閉了手機。
旅行期間,我們曾在不同的城市雇用當地司機。一次,司機在我們下車前,征詢導游美子的意見,可否互留一下手機號碼。美子爽快地答應了。當司機告訴完他的手機號碼后,美子便把電話撥了過去。很快,司機揮著“振動”的手機說:“收到了”。
我忍不住好奇,下車后問美子:“你們怎么都喜歡用振動模式,是不是有專門的規定?”美子笑著說:“沒有什么規定,這只是我們日本人的一個習慣而已;這樣一來,手機鈴聲便不會影響到別人了嘛。”回答平淡無奇,但我聽著卻不禁從心底開始佩服美子、司機以及推而廣之的所有日本人。
日本地鐵老、弱、病、孕、殘的專座上方,也貼有明顯告示,提醒坐在上述專座旁的乘客,要關閉手機。目的是為了避免手機對有些老人和心臟搭橋等病患者的輻射。
一路乘車,又發現不少人在低頭點擊手機發送短信,卻聽不到短信收發的“嘀嘀”聲。看來,在公共場所,日本人都會自覺地將手機設置為振動,避免發出鈴聲,轉以短信相互聯系,以保持公共場所的安靜。
旅行期間,一位同事曾因水土不服惡心嘔吐,我便隨他在美子的引領下到賓館附近的一家醫院看醫生。一進醫院,就在走廊里發現了禁打電話的提示牌。經詢問才知,醫院限制使用手機,主要是怕影響病人的休息、治療,或避免給助聽器帶來雜音,同時以防電波干擾醫療器械;如果一定要接打電話,必須到醫院特設的“通話室”去打,且不能大聲講話和長時間通話。
(石景瓊摘自《遼沈晚報》2010年8月5日圖/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