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原料缺乏的國家,雖然今天它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力量,但家庭教育與職業引導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國提倡的口號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因為孩子是一個活潑的完整的人,德國兒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責任歸之于父母,認為兒童階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國憲法明文規定教養兒童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義務,政府對孩子的教育站在輔助的立場上,真正擔當教育責任的是父母。
德國80%以上的孩子對自己的印象頗好,特別是他們感激父母在人格,修養方面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欣賞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勤奮,認真、按計劃辦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賴。
善良教育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并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護動物
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
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并與它們游戲,有條件的還需作好“飼養記錄”;正式入學后,孩子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為范文在壁報發表,此外,小學生們還熱哀于利用自己積累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國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
善待生命
柏林一個13歲的男孩為一只小鳥醫治創傷,后來又將其放回大自然。小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文章榮獲了學?!吧拼魑拇筚悺钡囊坏泉?。
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則會受到各種教育:輕則受到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懲罰,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在大人們看來,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
憐貧惜弱
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者,比比皆是,法蘭克福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趕走,全家人對此事極為重視,并且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享有人的尊嚴。孩子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
寬容待人
波恩一位7歲的小女孩雪麗、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后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主動和梅芙談心。才了解到梅芙由于自己喂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才“出言不遜”。于是,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伙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材”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園里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持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據悉,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會立即果斷地予以開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對于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評”的眼光來審視。
德國制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并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如幼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難免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孩子是世界的未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理所應當,尤其是在德國這個過度彰顯這一教育理念,讓人倍感欣慰。
孩子比“第一”更重要
據德國《家庭與教育》雜志的一篇文章介紹,德國人對如何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及父母如何言傳身教有獨到的見解,他們堅持認為,家庭在孩子的成才中起著巨大作用,而不提倡“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于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拔业陌职趾茉缇妥屛抑牢也⒎嵌ㄒ玫谝徊豢??!眮碜缘聡F在北京大學讀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說,“在我失敗時,他總是告訴我,他對此感到很平和,他認為我比成績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確很希望我能夠有好成績”。
從另一方面說,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渲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使孩子感到被愛,每次都會鼓勵孩子們去做,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探討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處理。
“他們把孩子置于成績的上面,而不是成績要比孩子重要。”里求說,就他在德國生活的20多年里,他發現德國人非常善于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教育的氛圍,“就以我來說,我的爸爸是一個司機,媽媽是一個公司職員,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而不再愛我。記憶最深的是,小學的第一次考試我沒有及格,回家去的時候媽媽已經知道了,但是她并沒有罵我更沒有打我,只是問我是不是感到功課太重了。她還去學校找了老師,從此之后她更關心我,我有問題總是和我一起解決而不是責罵,考試就像是我和媽媽一起去考試。”里求說,他的同學里面很少有因為成績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虐待,那些遭到父母毆打的同學都是因為其它原因,而且,事實上,在德國,父母很少打孩子。
“德國人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比如做作業,孩子不會,父母只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絕對不會輕易說出答案,”在我的家,從我上學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個書房,專門為我留著,而爸爸即使由于工作原因沒有錢而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但是他生氣也不會對我發脾氣,他常常告訴我,我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并非要得第一下可,但是他們常常要求我自立,不要過于依賴他人?!崩锴笳f,他在德國讀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學,之后又來北大留學,父母一直都支持他?!蔽业慕裉?,完全是父母給我的家教造成的?!崩锴笳f。“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樣?!?/p>
理性教育
在研究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方面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有了家庭教育的觀念,另一方面當今的家庭教育功能卻在削弱,一方面是家長把家庭教育的任務放在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特長培養,另一方面是更多孩子厭學,逃學,甚至棄學,犯罪。
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
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個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做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一會;而德
國孩子很可能就會認為我應該先寫完作業再出去玩,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么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充分的自由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生活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
“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于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么都能得到物質報酬。
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孩子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做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向往的地方?!?/p>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對他給以警告,在孩子犯錯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彌漫著怨憤的氣息?!?/p>
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后母親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做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p>
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或讓他逃避責任。
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柜,那么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做出很‘遺憾的決定?!?/p>
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做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
也許有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系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通過生活中的小事看德國的家庭教育,無論是教育的內容上還是教育方式上希望能給家長朋友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