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娜
為了解臺山市新生兒疾病的發病情況及死亡原因,為今后降低新生兒發病率及死亡率,圍產期保健提供科學依據,現將我院住院的新生兒177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擇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的全部住院新生兒為本組統計對象,以患兒出院時第一診斷為統計病種,分析新生兒疾病及死亡的構成。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按照《實用新生兒學》。
2.1 一般資料 5年間共收治新生兒1778例,男1124例,女654例,男女之比為1.7:1,足月兒1518例,早產兒260例,入院日齡:<24 h 627例,2~7 d 697例,7~14 d 212例,14~28 d 242例。兩種以上疾病者1176例。治愈1382例(77.8%),好轉251例(14.1%),死亡86例(4.8%),放棄治療32例(1.8%),轉院27例(1.5%)。
2.2 病種及構成 新生兒發病情況見表1。

表1 發病情況(例,%)
2.3 新生兒死亡情況 本組新生兒死亡共86例,病死率為4.8%,而病死率最高為敗血癥,其次為顱內出血,新生兒破傷風,膽紅素腦病。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破傷風,新生兒肺炎成為主要的死亡原因。新生兒死亡情況見表2。

表2 各種疾病死亡情況(例,%)
本組資料分析,新生兒疾病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等為主。早期新生兒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為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住院構成比上升趨勢,原因是多方面的,與近年來加強對新生兒黃疽的重視,早期發現有關。本組膽紅素腦病18例,死亡4例,均來自農村,說明還應加強農村地區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認識,以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從而減少膽紅素腦病所致的智力、聽力及神經系統后遺癥,提高人口素質。晚期新生兒以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炎、新生兒腹瀉、臍炎、膿皰瘡等感染性疾病為主,敗血癥較少,明顯低于國內的有關報道[1],可能與生活環境的改善,衛生知識的普及,感染性疾病的發病也隨之下降以及正確使用抗生素有關。但敗血癥的病死率較高,應予重視,早期診斷及應用強有力的抗生素是降低其病死率的關鍵。晚期新生兒保健的重點應是預防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腸道和皮膚的感染,加強衛生宣教,注意保暖,居室要通風、換氣,避免與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觸,盡量減少探視;喂養時注意母親乳頭的清潔,人工喂養者注意奶瓶的消毒;勤洗澡,注意皮膚清潔,以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新生兒破傷風和梅毒有所增加,本組新生兒破傷風67例,死亡16例,病死率23.9%,因此要大力宣傳新法接生,杜絕舊法接生,消滅破傷風,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新生兒梅毒6例,部分孕婦未作產前檢查,孕期未抗梅毒治療,導致胎傳梅毒,說明有必要對所有孕婦在早孕期間均應做梅毒血清學篩查,及早治療,以降低先天性梅毒的發病率,對于未作梅毒血清學檢查的孕婦所生的新生兒入院后即做梅毒血清學檢查,以便及早診斷和治療。
早產兒和新生兒窒息發病率較高,分別占14.62%和10.97%,病死率分別為8.08%和9.23%,因有59例放棄治療和轉院,而這部分患者主要是早產兒和新生兒窒息,故實際病死率可能會更高。窒息常見的并發癥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而新生缺氧早期主要的死亡原因除了新生兒破傷風外,還有顱內出血、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即便存活,可產生永久性神經系統功能缺陷。因此,加強孕期保健,防止早產和窒息,對減少圍產兒死亡和預防傷殘具有重要意義。本組新生兒窒息195例,其中91例來自鎮級醫院,所以要積極開展新法復蘇的普及、產兒科醫生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窒息的復蘇搶救,從而降低窒息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生率。
有報道,美國因感染而致新生兒死亡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因出生缺陷所致的死亡已列為首位[2]。本組先天畸形27例,發病率為1.5%,所以,有必要提高產前的診斷技術水平,早期診斷先天畸形,及早終止妊娠,提高新生兒質量,減少先天畸形的發病率。
[1] 王曉茵,劉雅婧.11769住院新生兒疾病構成及死亡原因分析.中華兒科雜志,2003,41(7):551.
[2] 曹嚴華.美國1995~1999年出生新生兒死亡監測疾病監測,1999,13(11):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