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塹 農村立
肝硬化是各種肝臟疾病終末期的共同病理階段,其組織學特征為肝臟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臨床上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靜脈高壓為主要表現,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等嚴重并發癥,是我國常見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我國肝硬化的病因一直以病毒性肝炎特別是慢性乙型肝炎為主,廣西更是乙肝高發區。隨著社會的發展,肝硬化的病因也在發生變化,及時把握和干預這種變化,對預防肝硬化的發生及進展至關重要。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柳州,少數民族人口占38.3%,而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肝硬化的病因分析未見報道。現對我院五年肝硬化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了解近年來柳州地區肝硬化人群的分布特點及病因構成,對預防肝硬化的發生、延緩其進展、改善預后都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共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總人數148916例,確診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911例,其中男681例,女230例,男女比例為2.96:1。年齡10~88歲。
1.2 入選標準
1.2.1 肝硬化診斷標準 按內科學第七版診斷標準,依據慢性肝病的病史,臨床出現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的表現,結合血生化和影像學(B超、CT等)檢查確診;或肝穿刺病理活檢證實為肝硬化的病例。病因分析依據:①病毒性肝炎史、飲酒史、藥物毒物接觸史、循環或代謝性疾病史、血吸蟲病史、膽道疾病史等;②病毒血清學標志物、自身免疫指標等;③B超、CT及其他特異性檢查等。
1.2.2 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 符合2000年9月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1.2.2 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 符合《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2]。
1.2.3 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3]。
1.2.4 血吸蟲肝硬化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4]。
1.2.5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診斷標準 符合2000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PBC 指南建議[5]。
1.2.6 肝豆狀核變性 依據楊旭主編的《肝豆狀核變性》[6]。
1.2.7 布一加綜合征 符合上述肝硬化診斷標準,并經血管彩超或門靜脈血管造影確診。
1.3 統計學方法 計算各種導致肝硬化的病因所占全部病例的構成比、各變量均值、比例等采用頻數計算,不同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各年肝硬化與住院構成比。見表1。

表1 各年肝硬化與住院構成比(例,%)

2.2 性別 其中男681例,女230例,男女比例為2.96:1。
2.3 年齡 年齡10~88歲。各年齡段肝硬化構成比見表2。

表2 各年齡段肝硬化構成比(例,%)

2.4 民族 各民族肝硬化構成比見表3。
2.5 病因構成 5年來911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構成見表4。常見的導致肝硬化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68.83%),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占95.06%。酒精性肝硬化占11.09%,隱源性肝病所致肝硬化占4.72%。其他導致肝硬化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藥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肝豆狀核變性,血吸蟲性肝硬化等,共占15.37%。

表3 各民族肝硬化構成比(例,%)

表4 肝硬化患者的病因構成(例,%)

肝硬化發病高峰年齡在35~50歲[7],男女比例約為3.6-8:1[8],本組肝硬化患者集中在30~70歲,占84.63%,40~60歲則占了52.80%,男女比例為2.96:1,可能與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年齡大、病情重有關。
肝硬化占總住院人數的0.61%,2009年比率明顯下降,可能與近年來肝炎肝硬化患者提倡使用抗病毒藥物后病情較穩定有關。如能加入門診患者做調查再與歷年對比,將更有利于分析。
柳州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包含兩個苗族、侗族自治縣,各少數民族均有釀酒、飲酒的習俗。本組中少數民族占總住院人數的43.55%(64851/148916),少數民族占肝硬化總數的51.81%(472/911),住院患者肝硬化患病率為0.61%,而漢族肝硬化患病率僅為0.52%,與各少數民族相比均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少數民族肝硬化患病率明顯高于漢族。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為主,我國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區,根據2002年全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三歲以上人群HBsAg的陽性率為9.09%[9]。國外則以酒精中毒多見。本組以病毒性肝炎為肝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符合我國的肝硬化病因順序[10]。在我國,有人統計酒精作為肝硬化的病因約為5%~11%[11]。飲食習慣、民族習俗的不同和社會交往的增多,飲酒者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趨向于年輕化和女性化[12]。本組中單純酒精中毒作為單獨致病因素所致肝硬化為11.09%,合并肝炎病毒致病因素者22.61%,這種變化趨勢與全國酒精性肝病協作組的研究結果一致[13]。這表明在柳州地區,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導致肝硬化的首要病因,但是嗜酒作為重要的致病因素亦不容忽視。嗜酒是肝炎病毒的易感因素,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炎感染的機率更高,二者對肝細胞的損傷可能存在協同作用[14]。SzaboG[15]報道稱,臨床和實驗研究均證實酒精和肝炎病毒加速肝纖維化進程,共同抑制機體的抗病毒免疫反應。由于嗜酒者機體免疫力低下是肝炎病毒的易感因素,乙醇及其代謝產物乙醛對肝細胞的直接毒性是致病的主要因素,酗酒所致的長期營養失調,可降低肝臟對某些毒物的抵抗力,在發病上也起一定作用。研究表明,酒精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與單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相比住院時間延長且死亡率增加[16]。本組中酒精性肝硬化者有50.97%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而酒精亦可加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損害。因此,酒精性肝病患者應經常檢查病毒標志物,預防肝炎病毒感染,肝病患者應禁酒。而HBV及HCV感染者應遠離酒精,以減少酒精和肝炎病毒感染相關肝病的發生。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近年來開始研究的一種糖和脂肪代謝異常的疾病,認為一部分隱源性肝硬化有可能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發展而成[17],本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例數較少,但有人統計70%隱源性肝硬化是由NASH引起[18],故應該引起醫患重視,早期明確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及早干預,防止其進展為肝硬化。
肝硬化是我國的常見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肝硬化失代償的年發生率約3%,5年累計發生率約16%[19],其中6~15%可發展為肝細胞癌[20],長期持續的高病毒負荷增加了肝硬化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險性[21]。最大限度的長期持續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可以減輕肝細胞的炎癥壞死及其所致的肝纖維化[22];加強對肝硬化患者的隨訪,早期發現其嚴重并發癥如肝細胞癌,并采取措施積極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23]。此外還應該重視嗜酒以及糖和脂肪代謝異常作為單獨或協同因素對肝臟造成的損傷,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習俗,從而減少肝硬化及其并發癥的發生。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56-62.
[2] 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64-166.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l61-l6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UDC-GB15977).日本血吸蟲病診斷標準和處理標準,1995.
[5] Heatheote EJ.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ever Diseases practice guidelines.Hepatology,2000,31,1005-1013.
[6] 肝豆狀核變性變性.楊旭.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131-134.
[7]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1.
[8] Leon DA,Mc Cambridge J.Liver cirrhosis mortality rates in Britain from 1950 to 2002:an analysis of routine data.Lancet,2006,367:52-56.
[9] 梁曉峰,陳園生,王曉軍,等.中國3歲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655-658.
[10] 于建國,薛佩蓮,呂敏和.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進展.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2,10(6):712-716.
[11] 王寶恩,尹珊珊.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學.中華肝臟病雜志,2001,9(5):312.
[12] Simons-Morton B.Prospective association of peer influence,school engagement,drinking expectancies,and parent expectations with drinking initiation among sixth graders.Addict Behav,2004,29(2):299-309.
[13] 全國酒精性肝病調查協作組.全國酒精性肝病的多中心調查分析.中華消化雜志,2007,27:231-234.
[14] 劉陽,劉德東,遲寶榮.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吉林醫學,2005,26:158-159.
[15] Szabo G.Pathoge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hepatitis C.Curr Gastroenterol Rep,2003,5(1):86-92.
[16] Tsui JI,Pletcher MJ,Vittinghoff E,Seal K,Gonzales R.Hepatitis C and hospital outcomes in patients admitted with alcohol-related problems.J Hepatol,2006,44:262-266.
[17] 郝慶,遲吉茂,李巖.肝硬化212例病因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3):177.
[18] Dancygier H.Nonalcoholic fatty liver.Versicherungs Medizin,2002,54(1):11-15.
[19] Franchis R,Hadengue A,Lau G,et al.EASL Jury.EAS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B.13-14 September,2002 Geneva,Switzerland.Consensus statement(long version).J Hepatol,2003,39 Suppl 1:S3-S25.
[20] Yang HI,Lu SN,Liaw YF,et al.Hepatitis B e antigen and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 Engl J Med,2002,347:168-174.
[21] Chen CJ,Yang HI,Su J,et al.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 a biological gradient of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1evel.JAMA,2006,295:65-73.
[22] Liaw YF,Leung N,Guan R,et al.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5 update.Liver Int,2005,25:472-489.
[23] Sangiovanni A,Del Ninno E,Fasani P,et al.Increased survival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tected during surveillance.Gastroenterology,2004,126:1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