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忠
急慢性膽囊炎是臨床外科常見病、多發病。本病不分男女老幼,皆可患之。中醫認為本病屬于中醫學“脅痛”,脅痛一證,最早見于《內經》,《內經》明確指出了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膽病變相關。《靈樞·五邪篇》云:“邪在肝,則兩脅中痛。”《諾病源候論》指出:“胸脅痛者。由肝與膽及腎子支脈虛,為寒所乘故也”《雜病源流犀燭·肝病源流》中說:“氣郁,山大怒氣逆,或謀慮不決,皆令肝火動甚,以致肢脅肋痛。”本病病因病機是:肝郁氣滯和濕熱蘊結于肝膽所致,與感受外邢.飲食、情志失調,或疲勞過度等因素有關。其病在膽,其病理與肝、脾、胃關系密切。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膽石癥,膽絞痛,急慢性膽囊炎。余在臨床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急慢性膽囊炎100例,效果顯著,療效滿意,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2005~2009年10月我院門診。其中,男82例,女18例,病程1~5年,平均3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脅痛(肝膽濕熱)》(1997年)診斷標準,全部病例根據臨床表現,并經B型超聲探查儀明確診斷。
1.3 方法 柴胡、川芎、金錢草、白芍、枳殼、陳皮、川楝子、元胡、丹參、法半夏、白術、木香、郁金、山楂、麥芽、甘草。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濕熱重者加茵陳、黃芩。水煎服,3次/d,每付藥煎兩次服兩天,8副藥為一療程。
1.4 療效評定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好轉:臨閑癥狀明顯減輕,體征體征減輕;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治療1個療程之后統計療效,有效者繼續治療,無效者改用其他綜臺療法。總有效率達到93%,平均痊愈時間為10~15 d。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例,%)
中醫認為,急慢性膽囊炎是由于情志內傷,致使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或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油膩之品,克傷脾胃,致使運化失常,濕濁內生,脾胃濕濁可阻礙肝膽氣機疏泄,肝膽氣郁.進而郁久化熱;或氣郁而血滯不行,血瘀化熱,郁熱肝膽,再與脾胃濕濁,互擾蘊熱,則引起膽絞痛,故本病以肝氣郁結,脈絡失和為基本病機,因本病病結在中焦,其為氣機之樞紐,故常央雜中焦脾胃運化失常的表現,臨床見癥狀有胸肋脹痛,口苦口干,惡心,嘔吐,食少便溏,腹滿腹脹,不思飲食,身面發黃,苔淡黃膩,脈弦滑等癥。本病常見以肝郁氣滯型為主,兼有濕阻,食滯等癥。故在治療上以疏肝利膽,清利濕熱為主。本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川芎、元胡、月參、川楝子、郁金理氣活血疏肝止痛為臣藥,木香、陳皮、枳殼理氣行滯為佐藥,法半夏、白術、山楂、麥芽、甘草調和脾胃,消食導滯為使藥,金錢草、白芍入肝經,加強養血柔肝的功效。諸藥合用則疏肝利膽,行氣止痛,消食導滯,則脾升胃降,氣機調和,濕去熱消·諸癥解除。本方無毒副作用,使用方便。價格合理,易于被患者接受.適宜長久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