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院(515300)陳勛
腦梗塞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塞等,發病率高,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筆者在治療中發現,早期應用針刺與馬來酸桂哌齊特同步綜合治療效果較好,能明顯減輕患者后遺癥,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6例病例均為普寧市人民醫院2005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1]的腦梗塞患者,經頭顱CT或MRI影像學確診腦梗塞,排除腦出血、陳舊性梗死病灶而無神經功能缺損的患者,除外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隨機分為針刺并馬來酸桂哌齊特綜合治療組(52例)和單純西藥治療的對照組(44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齡38~90歲,病程<48小時。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平均病程、神經功能損害及伴發疾病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0.9%生理鹽水注射液250ml+血栓通12ml+胞二磷膽堿0.75,ivgtt,qd,14d一療程。顱內壓增高者給予20%甘露醇125~250ml,ivgtt,視病情每日1~3次不等。兩組均常規應用拜阿司匹林0.1,qd,po。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患者分別予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治療。
治療組針刺聯合馬來酸桂哌齊特綜合治療。上肢取肩、極泉、中府、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取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萎中、豐隆、解溪、涌泉,以上均取自患側;風池、膀胱俞、小腸俞、關元俞、大腸俞、氣海俞等取雙側;腦水腫明顯的加風府、啞門;語言障礙的加廉泉、啞門;精神抑郁的加百會、印堂。以上穴位輪流選用。提、插、捻、轉相結合,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qd,14次為一療程。眼針療法取上焦區、下焦區,血壓偏高者加肝區、心區,與針刺治療同時進行。0.9%生理鹽水注射液250ml+馬來酸桂哌齊特320mg,ivgtt,qd,14d一療程。
1.3 療效觀察 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即MESSS量表評定臨床神經功能缺損。
病殘和療效分為: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肌力達Ⅴ級,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肌力在原基礎上提高Ⅱ級,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病殘程度4~6級,肌力在原基礎上提高Ⅰ級,癥狀和體征部分好轉;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病殘程度7級[2],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無變化。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8.1%和95.5%。經統計學處理后,P>0.01,說明兩組的療效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但是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愈顯率相比,χ2值為17.9,P<0.05,統計學數值證實,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愈顯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附表。
WHO將腦梗塞定義為腦缺血性因素導致急性發作的局灶/半球的腦功能障礙持續24小時以上的疾病。因為腦部血供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而出現癥狀,腦梗塞后局部腦缺血的完全缺血的中心區很快發生壞死,迅速抑制細胞代謝及興奮性遞質的釋放,阻斷缺血級聯反應,發揮超早期內源性保護作用[3]。
腦梗死屬于中醫“中風”之范疇,是以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撲、不省人世為特征的病癥。
針灸治療腦梗塞無論在急性期、恢復期還是后遺癥期皆能提高療效。針刺能改善缺血病灶周圍腦組織的缺血缺氧,促進損傷腦組織的修復。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有鎮肝熄風、醒腦開竅之功效,是治療中風不可缺少的穴位之一,其降壓、止嘔、抗眩暈作用較明顯。在臨床檢查患者時,均以手法刺激該穴,視其反應程度判斷療效。筆者多年的臨床驗證,用手法刺激該穴后,凡反應較弱者,預后療效較差。

附表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療效比較 [例(%)]
馬來酸桂哌齊特是新一代哌嗪類藥物,具有內源性腺苷增效、弱鈣離子阻滯作用,能較好擴張血管,并發揮內源性神經保護作用,改善腦部病變區血供。腺苷作為內源性保護物質,在缺氧、缺血時大量生成并釋放到細胞間隙、作用于細胞膜后的腺苷受體,早期發揮內源性保護作用;能促進腦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細胞的韌性和變形能力,改善循環,降低血液黏滯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形成[4]。
馬來酸桂哌齊特可抑制細胞對腺苷的重吸收,抑制腺苷脫氨酶活性,減緩腺苷降解,增加細胞間隙內源性腺苷的濃度。其鈣離子阻滯作用,可防止鈣超載而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使腦梗塞的缺血區血流增加,而非梗死區和對側無變化,從而避免“盜血”現象的發生。
馬來酸桂哌齊特在低氧環境下對5-HT神經元有選擇性的激活,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病癥有改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復。
研究表明,早期同步針刺結合馬來酸桂哌齊特治療腦梗塞療效優于普通擴管藥物治療,并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應用過程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也是腦梗塞今后聯合治療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