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微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及應對之策
王微微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農產品綠色物流是指在傳統農產品物流操作和管理活動中融入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力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環節的物流活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農產品社會需求量巨大,且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而消費則具有常年性和廣泛性。作為銜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關鍵環節,農產品綠色物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推進農產品綠色物流,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與普通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品種多、數量大,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程度高,生產地點和消費地點都非常分散,導致物流范圍廣泛,而且在物流過程中對包裝、裝卸、運輸、倉儲、防疫和保鮮等方面有著較為特殊的要求,形成了巨大的物流成本。農產品因積壓而腐爛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農產品綠色物流強調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對農產品的采購和分撥、配送、倉儲環節乃至整個供應鏈管理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有利于節約農業資源,降低流通成本,拓展農產品的利潤空間。例如對農業自然資源進行回收和重復使用等逆向物流舉措,可以降低農業企業和農戶的原料成本。因此農產品綠色物流是農產品流通領域發展的必由之路,實施農產品綠色物流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降低農產品損失率和物流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2.有利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因為物流活動貫穿了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過程,所以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夠通過對整個生產、流通和消費結構的協調與完善而帶來巨大的利潤。首先,農產品綠色物流可以通過需求預測、訂單處理、分銷配送、存貨控制、交通運輸、倉庫管理、包裝、搬運、退貨和廢棄物處理等環節來實現農產品流通過程的增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利潤源泉”;其次,農產品綠色物流的綠色形象和內涵,還有利于增加農產品的品牌價值,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有利于促進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近年來,世界農產品貿易量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中國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的統計數據,2006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634.78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4.12%。2008年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991.6億美元,中國畜產品、干豆、水產品、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和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均在世界各類農產品進口中居前十位;茶葉、水果、干豆、堅果、蔬菜、水產品和食用油籽等農產品出口均在世界各類農產品出口中居前十位。但2008年以來,世界農產品貿易環境急劇變化,市場需求萎縮,價格劇烈波動,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受阻,國外大宗農產品進口沖擊嚴重。在這種形勢下,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可以更好的為我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和競爭優勢,促進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
4.有利于打破非關稅壁壘的限制。近年來,隨著非關稅壁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國農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往往會面臨“綠色壁壘”的限制,給農產品出口帶來了巨大壓力。實施農產品綠色物流,通過在生產、加工、包裝、配送、倉儲等環節嚴格把關,推行國際通行的環境認證制度,可以打破綠色貿易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1.對農產品綠色物流內涵認識和理解不足。從農產品生產的角度,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仍以個體農戶為主,經營方式較粗放,關注的重點在于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農戶無法充分掌握物流信息,更不能完全介入供應鏈;農產品生產企業雖然實力較為雄厚,但由于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利潤不高,導致農產品生產企業不愿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綠色意識淡薄,農產品綠色物流實施存在困難。從農產品消費的角度,消費者追求的是產品質量和綠色保障,對于綠色物流環節沒有足夠的重視。從農產品物流的提供者角度,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大多數是傳統的儲運企業,對農產品綠色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提供的服務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農產品物流層面上,以提供農產品的運輸和倉儲保管服務為主,企業內部管理更是缺乏現代物流理念,沒有把農產品綠色物流作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各級政府更多考慮地方的經濟利益,僅考慮物流的“利潤創造”功能而沒有綠色化的概念,對發展綠色物流重視不夠。
2.現有政策和制度與農產品綠色物流的要求差距較大。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于環境污染方面政策和法規的制訂和頒行,但針對物流行業的還不是很多,涉及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就更少了。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標志著我國現代物流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農產品綠色物流領域對政府和企業而言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政府如何從政策、法規方面推進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全面實施,還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尚未形成一個有利于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的良好環境,缺乏規范化的市場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對農產品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等綠色物流環節的管理缺乏政策引導,導致整個農產品物流行業處于一種無序發展的狀態中,造成了資源配置上的極大浪費,這些都不利于農產品綠色物流在我國的推行和發展。
3.農產品綠色物流技術落后。要實施高效的農產品綠色物流,不僅依賴綠色物流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訂和遵循,更離不開綠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物流技術和綠色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物流形式單一、物流技術落后使得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無效物流嚴重,無效物流成本占農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較高,損耗較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產品物流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冷鏈物流尚未形成。據統計,我國目前生鮮果蔬產品的冷鏈運輸僅占總量的10%~20%,而美國、歐盟等國的這一比例高達80%。冷鏈運輸尚未普及致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耗率極高。我國每年生產的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損失率竟高達25%至30%,遠遠高于發達國家5%以下的果蔬損失率水平。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我國每年大約有1億多噸果蔬腐爛損失。發展冷鏈物流可以大大降低物流環節損失率。第二,農產品物流的包裝技術落后。我國農產品包裝過于簡單,許多農產品甚至未經包裝就直接上市,這樣不僅使農產品極易受到污染甚至腐爛變質,在物流過程中容易導致損失,與綠色物流理念背道而馳。在包裝材料及包裝方式的處理上,與農產品綠色物流倡導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第三,物流信息技術水平低下。我國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未能充分運用條形碼技術、電子標簽(RFID)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等電子信息技術,導致供應鏈之間的需求信息傳遞被扭曲,信息失真嚴重,極大地破壞了供應鏈的協調,農產品物流各環節銜接不暢,物流成本加大,這些均背離了綠色物流的內涵。另外,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功能的限制,也會導致物流路徑的迂回與不合理。
4.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目前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綠色程度”要求日益提高,相應地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綠色壁壘”在不斷地加高。綠色貿易壁壘以其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護內涵上的廣泛性和保護的隱蔽性給各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農產品貿易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和制約。積極應對外國的綠色壁壘是推進我國農產品貿易健康發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不完善,監測標準不統一,眾多標準分散交叉,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有些標準使用多年,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的需要,也與世貿組織的要求脫節。如目前農產品包裝從材料到包裝管理都沒有統一標準,這給農產品的儲存、運輸等物流環節造成一定困難,對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產生了阻礙作用。
5.農產品綠色物流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低。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還是以個體農戶為主的分散經營模式,加工方式以初級加工為主,農產品的附加值低,形成了一個以批發市場為樞紐,以農民和個體商戶為主體的初級農產品流通體系,在農產品物流模式上仍以供方物流模式為主,農產品的運輸、裝卸搬運、倉儲基本上由農戶自己完成,個體農戶重生產、輕儲運,難以形成現代物流管理思想,對第三方物流存在認識上觀念上的障礙,導致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低?,F階段一些大中城市在建和擬建的農產品綠色物流園區、農產品綠色物流基地等項目雖然很多,但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農產品綠色物流中心有相當比例處于虧損經營狀態。此外,各物流職能部門又難以協調,不能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物流大系統,從而導致農產品綠色物流社會化程度效率低下。
6.專業物流人才缺乏。從事物流行業需要具備一定的物流專業知識背景,而從事農產品物流還應了解農業與農產品的相關知識,如果蔬物流、花卉物流、深加工食品物流、保鮮物流等。在某些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從業人員必須持有相關行業的就業資格證書,以保證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和質量,由此可見專業人才對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農產品物流方面的人才培訓體系和機制,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與培訓,能夠從事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專門人才更是缺乏。我國雖然已經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物流專業,但大多側重于工業物流人才的培養,專業農產品物流人才相對匱乏。
1.樹立綠色物流觀念。樹立綠色物流觀念應從政府、農產品企業和農戶三個方面入手。政府應該鼓勵和引導全社會推行和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為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樹立正確的宣傳導向,對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開展農產品綠色物流相關技術和信息的培訓,協助農戶充分介入農產品供應鏈,能夠在物流過程中搜集、整理和儲存各種綠色信息,并及時運用到農產品物流中,促進農產品物流的進一步綠色化。
2.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綠色物流法制保障體系。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和清理現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市場行為。美國和韓國等國家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迅速,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這與他們重視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頒布一系列農產品物流法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關于農產品物流的經驗,并根據我國農產品生產、銷售方式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綠色物流法律法規。如制定和完善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等級標準、食品衛生標準、物流設施標準、綠色通道和綠色市場標準以及作業流程等。還可以通過制定回收再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發展廢棄物循環物流,提升農產品綠色物流的效率與公共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產品綠色物流的支持力度,在產業政策、稅收、金融、城市規劃、人力資源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大力扶植農產品綠色物流產業的蓬勃發展。如擴展“五縱二橫”鮮活農產品(即新鮮蔬菜、新鮮水果、鮮活水產品、活的畜禽和新鮮的肉蛋奶等5類農產品)流通綠色網絡的覆蓋面,對所有農產品運輸實施綠色通道制度,以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促進農產品的跨區域流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3.大力發展綠色物流技術。第一,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立一個能滿足消費者、供應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鏈物流模式,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均進行嚴格的溫度控制和實施監控。此外還要開發并推廣使用農產品產后低溫包裝和保鮮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第二,提升農產品綠色包裝和加工技術。要研究農產品的綠色包裝技術和綠色包裝材料,做到包裝模數化、大型化和集裝化,以利于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遷、保管和運輸環節中的機械化操作,并盡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裝器具。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加工企業要實施綠色加工,并不斷提高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第三,加大物流信息技術的實施力度。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創建農產品綠色資源數據庫和綠色信息平臺,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鏈接起來,通過EDI(電子數據交換)和POS(時點銷售信息)實現數據自動采集和交換,使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戶和物流企業達到實時信息共享,運用條形碼技術、電子標簽(RFID)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電子信息技術,保持農產品綠色物流的路徑暢通,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避免無效物流的產生,打破我國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的限制。
4.完善綠色物流標準,建立行業標準化制度。對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參與主體和各個環節,均應按標準化的要求組織實行。首先,建立農產品綠色物流認證體系,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建立綠色市場、綠色通道、綠色基地、綠色生產線、綠色品牌的認定和管理標準,實施動態管理。其次,大力推進農產品綠色物流標準的建設,形成統一的農產品物流業國家或行業標準,對農產品綠色物流設施和相關裝備如物流裝備、包裝、信息接口等實施標準化建設。農產品綠色物流用語、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作業和服務標準等方面都要盡快與國際市場接軌。
5.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方式,具有規?;⒓s化和專業化等優勢,能夠大幅降低物流成本。經驗數據表明,我國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比自營物流可節省成本達28%。要改善我國農產品物流業存在的這種“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貨自運的經營模式,必須大力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由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來承擔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倉儲、綠色加工等物流活動,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戶只負責綠色生產環節。一方面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進來可以提高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戶可以減少物流設施、設備、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以更有效地地降低農產品物流的成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率。
6.培養專業物流人才。要突破農產品綠色物流人才缺乏的瓶頸,需要培養和吸納具備農業與物流專業復合知識背景的技術人才。第一,可以通過在高校現有的物流專業下設置農產品綠色物流方向,并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第二,資金扶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農產品物流領域進行研究和創新。第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行現代物流產業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制度。第四,鼓勵企業和行業協會舉辦從業培訓,提高農產品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農戶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綠色經營和服務意識。
[1]陸凌云,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問題的探討,《安徽農業科學》,2007年第3期.
[2]王旭然,姚新勝,魏建光,我國農產品物流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張京衛,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分析及對策研究,《陜西農業科學》,2007年第3期.
[4]劉江鵬,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對策探究,《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年第7期.
[5]黃祖輝,劉東英,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5年第4期.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0.026
本文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