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
大忽悠的時代
□閱盡

笑星趙本山“賣拐”,愣是將好端端的人忽悠成了瘸子,然后瘸子還感激涕零地用新自行車換了一副拐杖。這出“賣拐”的經典小品,不知賺取了多少笑聲掌聲。與此相應,本為鄉土方言的“忽悠”成了風靡全國并抹上濃重時代色彩的大眾用詞。
笑星賣拐,將忽悠之術演繹至極致,但終究是藝術,令人在笑聲中怡情逸興而已。然笑過之后,反觀現實,何嘗不處處可見一幕幕大忽悠的鬧劇活劇呢?張悟本,一下崗工人,忽然某一天,搖身變為聞名遐邇的“養生食療專家”。“咨詢”一次,單是掛號費便一兩千元,且信眾盈門,據稱掛號排隊已至一年之后。李一道長,更神了,出道便以“神仙”冠之,號稱弟子3萬,而且功夫了得,可“水下生存”、“通電體檢”,于是包括演藝明星、商界巨賈等蕓蕓眾生,皆趨之若鶩。其所辦養生班,一周學費數千上萬元不等。結果被人揭出老底,原先不過是在街頭雜耍,屬引車販漿之輩。這些年來,類似大師、專家、神仙,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東邊倒下西邊又起,一出出丑劇讓人目不暇接。
但是,比之我們社會的集體性“忽悠”,張悟本、李神仙等則是小巫見大巫了。多年來,國家和地方的GDP統計數字,動輒上萬億差異,各地匯總的數字總比國家統計局核準的要大得離譜,這多出的幾萬億數據,可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忽悠鏈”。從村里開始,先問鄉鎮領導,今年要多少數字?多少多少萬。好!于是,一只雞變成了羊,一只羊變成了牛。村民養幾頭豬,就是個產值幾十上百萬元的飼養場;種了幾棵果樹,就成了“生態養殖場”、“綠色產業”。總之,要數字有數字,要概念有概念。到了縣里市里,更好辦。一個小小交易會、洽談會,成交數字都是幾百億元,若要認真探究幾百億元的項目到底是何東東,可能連毛都見不著一根。招商引資亦如此。就在前幾日,還有媒體曝出某縣幾百萬元的小項目,統計上報時竟變成了上億元的項目。有些所謂的開發區、工業園,上報到市里、省里,赫赫然皆已是幾十上百億元的大園區,實地一看,卻是荒草萋萋,只是立了幾塊大得嚇人的套話標語牌。好在大家都心照不宣,見怪不怪,數字上報了,忽悠了媒體、忽悠了公眾、忽悠了上級,就完了,誰也不會當真較真。
說也怪,如果有人說你這個大騙子,騙人!不論誰,都會跟你急,跟你干架,甚而對簿公堂,說你侵犯名譽權。可是,罵忽悠,人們卻表現出罕有的寬宏大量,縱是較真者,也頂多跟你臉紅一下,嘟噥兩句,了了就了了。然事過之后,該忽悠還照樣忽悠。可能還要忽悠得變本加厲,登峰造極。也難怪,說個大話,忽悠個數據,就有政績,就能提職升官,何樂而不為呢?
中華文化,向來注重誠信的理念和價值觀。正如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然而,忽悠之風的興起,卻令誠信傳統頗受考驗。比如,在官場上,說真話者可能在年終考核時就變“落后”,就要挨上級板子,甚至于官位是否能坐穩都難說。而善于忽悠者,卻屢屢得表揚,加官晉級,好不風光。商道上,更是會包裝會炒作者,總能搶占風頭,賺得快錢。沒讀兩年書,也敢說“專家、教授”;一雕蟲小技,便冠以“祖傳秘方”、“世界金獎”;同樣的產品,掛上“綠色”、“有機”的標牌,立馬身價倍增。諸如此類。總之,忽悠當道,誠信黯然一隅。
但是,當“忽悠”大行其道之時,敢問一聲:“忽悠”果真能長久嗎?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