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臟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就被偷走了,而另一輛車幾天后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后,那輛車也被偷走了。
后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物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18世紀以來,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廂開始治理:車廂干凈了,站臺跟著也變干凈了,站臺干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干凈了,然后旁邊的街道也干凈了,后來整個社區干凈了,最后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F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還有一個被稱為校園里的“破窗現象”:班里新來了一個留級生,由于他的勤奮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學受到震動,學習氣氛開始轉好,有時老師反復強調的重點,有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是他的一句話便會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留級生的話比老師的話還有效!
將破窗理論中的玻璃換成人,它將變成了另一種說法:一個人給別人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取決于他在一些細節上的表現。
隨地吐痰,暗示一個人缺乏必要的修養;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暗示一個人喜歡表現自己;穿什么樣的襪子,暗示一個人的品位如何;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人,暗示他不可信任;對任何事情都持懷疑態度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對任何事情都不滿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不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無數小事也就是細節構成,將細節盡量做到完美,將來的結果才有可能完美。

摘自《健康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