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亮,喬 丹
(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重慶400074)
REN Qi-liang,QIAO Dan
(School of Traffic& Transportation,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特大自然災害以其突發性和毀滅性而受到高度重視,因災后救援物資的運輸情況十分復雜,在很多方面具有不確定性,使救援物資的運輸調度在災后應急救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的應急救援運輸研究大都是基于確定的路徑,主要依靠經驗,從時間、費用、危險性等方面做定性或半定量分析[1-3]。筆者從災后救援運輸的實際出發,其各種不確定性,建立運輸路徑的不確定優化模型,并探討模型的求解算法。
災后救援物資運輸的特殊性在于時間的緊迫性和多因素不確定性[4]。救援運輸網絡優化模型的不確定性包括變量的不確定性、約束條件的不確定性、決策目標的不確定性等,具體表現為:
1)網絡可靠度不確定性。網絡可靠度是指網絡在規定的時間和條件下完成預定功能的概率,是衡量交通網絡在緊急災害情況下,系統功效能否正常發揮、運行狀態是否達到預期要求的重要指標[2]。由于對災區的具體環境不了解,救援運輸網絡的節點及其各路段受災情況的不同,對整個救援的網絡不清楚。運輸網絡的節點和路段可能在某一時刻遭到毀壞,毀壞后又可能在某一時刻得到修復;另一方面發生災害后,救援車輛異常增加,加之人員的盲目流動,會造成某些路段交通量驟增,運輸網絡可靠度是不確定的。
2)容量可靠度不確定性。路網容量可靠性[5]是指在一定的服務水平下,路網容量能滿足一定交通需求水平的概率。受災后,由于各類路段毀壞的程度是不確定的,因此,救援物資運輸網絡的容量可靠性是不確定的。
3)運輸時間不確定性。由于運輸網絡各路段遭受災害的破壞程度是不確定的,而運輸梯隊通過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路段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救援運輸梯隊通過不同路徑的時間常常是不確定的。
4)運輸物資需求量不確定性。在救援物資運輸的時間段,次生災害隨時可能發生,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且往往會破壞通信和電力設施,給指揮協調和信息反饋造成不利,無法確切得到救援物資需求量。因此,運輸物質的需求量也具有不確定性。
5)運輸損耗不確定性。災害對交通設施的破壞,使得運輸梯隊通過路段時會產生損耗。由于各路段遭受的破壞程度是不確定的,其造成的運輸損耗也是不確定的。因此,運輸梯隊通過網絡路段時的運輸損耗也是不確定的。
6)多重目標下選擇不確定性。災后救援運輸路徑選擇中,當多個目標發生沖突時該如何選擇,如當選擇一條運輸路徑時,運輸時間最少,而運輸損耗又比較多,而這時要達到運輸時間和運輸損耗的最優化,該如何選擇?由于救援任務的需要,2個指標往往都是路徑決策的重要因素,不能只考慮某一方面,且在很多時候這些因素是不確定的,即路徑優化問題是一個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多目標優化問題。
根據災后救援運輸任務的特點,將交通網絡抽象為一個有向賦權圖G=(V,E,C)。式中:V={1,2,…,n}是節點的集合(n為節點個數),若i,j∈V,則xij表示從i到j的一條弧;E為弧集,可以表示成以下網絡結構:x={xij:1≤i≤n-1,i+1≤j≤n},其中,xij∈{0,1},xij=1 表示路段xij在選擇的可行路徑上,否則xij=0;C為弧xij的權集,可以是弧的運輸時間、運輸損耗和可靠度的集合。
假設節點完全可靠,而節點之間的連接失效與否是彼此統計獨立的,且失效的概率已知,那么在V的子集K中的所有節點是否連接成功是一個隨機事件,把這個時間的概率稱為K,即節點可靠性,記做R(K,x),其中x為網絡結構。如果K中的所有節點在G中都是連通的,那么稱這個網絡G是K連通的。因此,K節點可靠性R(K,x)=Pr{G相對網絡結構x是K連通},當K=G時,K節點可靠性R(K,x)就是網絡可靠性[6]。
2.2.1 目標約束
災后救援運輸的路線選擇中,一般行駛時間這個參數最為重要,行駛時間越短的道路越適合作為災害后的緊急救援道路[2]。災后應急救援運輸的目標是在運輸時間、運輸路徑可靠度和運輸損耗以一定的置信水平不超過目標值,從而使救援運輸效率達到最高,使災區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物資供應[7]。因此,假設有如下目標優先級結構:第1優先級:時間目標,在給定的置信水平α1下,運輸時間應盡可能的不超過目標值b1;第2優先級:可靠性目標,網絡可靠性盡可能以置信水平α2不低于目標值b2;第3優先級:損耗目標,運輸損耗盡可能以置信水平α3不超過目標值b3。
2.2.2 路徑約束
災后救援運輸路徑優化問題的約束,假設:1)運輸路徑起終點均只有一個且是確定的;2)單梯隊從起點出發,只能選擇一條路段作為運輸道路,最后到達終點;
3)網絡中任意中間節點vi,梯隊進入該節點,必須還要從該節點出發,不得停留或消失;
4)梯隊通過各路段的時間和損耗是隨機的;
5)運輸網絡可靠性是隨機的。
可得路徑約束方程如下:

令tij表示弧vij的通行時間,且記t={tij│(i,j) ∈V},那么路徑x的通行時間就可以寫成f(x,t)=令sij表示弧vij的通行損耗,且記是s={sij│(i,j)∈V},那么路徑x的通行損耗就可以寫成
根據不確定機會約束理論[6],得機會約束目標規劃模型約束為:

式中:lexmin{*}為按字典序極小化目標向量;Pr{*}為事件的概率;αi(i=1,2,3)為給定的置信;bi(i=1,2,3)為給定的目標值;為目標i偏離目標值bi(i=1,2,3)的樂觀正偏差;x為路徑決策變量,且x={xij:1≤i≤n-1,i+1≤j≤n}(n為網絡節點的個數,xij∈{0,1},xij=1表示路段xij在選擇的可行路徑上,否則xij=0)。
為求解不確定規劃模型,筆者設計了基于遺傳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首先利用隨機模擬[6]產生不確定函數的訓練樣本;然后利用這些數據訓練神經元網絡[8]以逼近不確定函數;最后把訓練好的神經元網絡嵌入到遺傳算法中。根據災后救援運輸的特殊情況,對遺傳算法中的因素做以下說明:
1)編碼。采用十進制編碼構造染色體,染色體的基因對應網絡節點序號,而序號的排列順序代表救援運輸梯隊從起點到終點的路徑。設路網的節點集合V中節點總數為n,則染色體的基因總數也為n。染色體基因的組成方式:第1個為起點序號“1”;接下來是中間節點,設中間節點總數為n,則有0≤l≤n-2;然后是終點“n”。如果 0≤l<n-2,則在“n”點后補“0”,使基因總數保持為n。設染色體中從“1”到“n”的非0基因個數為m,定義其為有效基因數。以圖1為例,建立路徑1-2-3-6-7的連接矩陣(表1),則該路徑對應的染色體的編碼為1 2 3 6 7 0 0。

圖1 網絡圖Fig.1 Network diagram

表1 連接矩陣Tab.1 Connection matrix
基于這樣的編碼方式,可得出染色體中的第1個基因是“1”,最后一個不為“0”的基因是終點的序號“n”,當基因中包含“0”基因時,說明有部分節點沒有在這個染色體所代表的路徑上。
2)評價函數。比較常用的評價函數是基于序的評價函數[6],設目前該代中的染色體為T1,T2,…,Tpop_size,對于目標規劃模型,種群中的染色體有以下序關系:對于2個染色體,如果它們在高一級的目標值相同,則在當前一級中染色體所對應的目標值越小越好。如在每一級中2個染色體都對應相同的目標值,就認為這2個染色體無差別,從而可以對它們進行隨機的排序。設參數α∈(0,1)給定,定義基于序的評價函數為:eval(Ti)=a(1-a)i-1,i=1,2,…,pop_size 。
3)選擇。采用改進的輪盤賭選擇法。在選擇新個體時,首先在當前代中選擇最佳個體直接進入下一代(若有多個,則隨機選取一個),然后對其它個體依累積概率大小采用輪盤賭方式進行選擇。對每個染色體Ti,計算累計概率1,2,…,pop_size 。從區間(0,qpop_size)中產生一個隨機數r,若qi-1<r≤qi,則選擇第i個染色體Ti,重復選擇,得到pop_size個復制的染色體。
4)交叉。根據染色體編碼規則的特點及與路徑節點序號的關聯性,采用類OX法作為染色體交叉的方法,交叉步驟為:①從上一代選擇染色體T0、T1的基因中隨機選擇2個交叉點,交叉點必須同時位于2個染色體的“1”之后,“n”之前,以保證“0”基因不被交叉,交叉點之間的部分為匹配區域段;②將T0的匹配段加到T1的基因“1”之后,將T1的匹配區域加到T0的基因“1”之后;③消除染色體匹配段后面的重復節點。
5)變異。采用的染色體變異方式有3種:①在基因“1”和“n”之間隨機刪除一個非必經點所代表的基因,同時在“n”后補“0”基因,以使保持基因數為n;②當有效基因總數m<n時,增加一個基因中沒有的節點序號作為基因,其位置可以在有效基因的中間部份隨機選取,同時在“n”后刪除一個“0”基因;③互換“1”和“n”之間的2個基因。為提高遺傳算法的性能,筆者采用類似于模擬退火算法中的Metropolis準則[1]對變異進行改進,如果變異后的值優于變異前的值,則新染色體進入下一代;否則,依概率確定是否進入下一代。公式如下代中的適應度最大值,P為變異后染色體接受概率。

以圖1為救援運輸網絡圖,對建立的目標規劃模型進行試驗,以驗證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單梯隊通過各路段的隨機時間和通行損耗分布如表2和表3。路網各路段的可靠性服從正態分布N(1,4)。

表2 通行時間隨機分布Tab.2 Random distribution of time

表3 通行損耗隨機分布Tab.3 Random distribution of loss
根據網絡節點數,染色體的基因個數為7。在置信水平(α1,α2,α3)=(0.8,0.85,0.8)下,通行時間、路網可靠性和通行損耗的目標水平為(b1,b2,b3)=(5,0.85,5)。設遺傳算法的種群大小為 50,交叉概率 0.85,變異率 0.05。
通過運行混合智能算法(1 000次模擬循環,500次遺傳迭代),得到最優路徑為1-3-7,它滿足前2個目標,第3個目標偏差為0.975。
從災后救援運輸的角度出發,建立災后救援運輸路徑動態優化模型和算法。該模型能符合發生各類特大自然災害時的實際情況,解決不確定性救援運輸路徑動態優化問題,滿足各類特大自然災害時的救援運輸需求,并指導其他緊急狀態下的運輸問題,能夠為極大地減少因現有理論方法不足而產生的人員、物資的損耗問題提供借鑒,提高救援運輸的效率,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
[1]黃金虎.應急物流系統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2]巴桑次仁,鄧桂英,巴桑央金.西藏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探索[J].高原地震,2009,21(2):58 -61.
[3]王洪,陸愈實,王莎莎.基于MATLAB的應急救援最優路徑選擇[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9,35(5):48-50.
[4]繆成,許維勝,吳啟迪.大規模應急救援物資運輸模型的構建與求解[J].系統工程,2006,24(11):6 -12.
[5]任其亮.灰色馬爾可夫模型在公路運量彈性系數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2):290-293.
[6]石玉峰.戰時不確定性運輸路徑優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
[7]彭錦,劉寶碇.不確定規劃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前景[J].運籌與管理,2002,11(2):1 -10.
[8]陳燕燕,劉小明,梁穎.可靠度在交通系統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