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宇,李愛兵,鄒 平,尹彥波
(長沙礦山研究院, 湖南長沙 410012)
非煤礦山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適用性技術分析*
劉正宇,李愛兵,鄒 平,尹彥波
(長沙礦山研究院, 湖南長沙 410012)
礦山火災事故危害嚴重,礦山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認真貫徹落實,才能在火災發生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通過對近年來非煤礦山火災事故應急救援現狀的調研與分析,指出了目前火災事故應急救援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礦山火災具有突發性、火勢發展迅猛、滅火和救護困難等特點,主要闡述了非煤礦山外因火災、內因火災事故應急救援的適用性綜合技術,并對非煤礦山火災重大災害的救災應急預案的編制程序、主要內容及如何組織實施做出了詳細的介紹。
非煤礦山;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適用性技術;應急預案
凡是發生在礦山地下或地面而威脅到井下安全生產,造成損失的非控制性燃燒均稱為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發生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礦井生產持續緊張、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等[1]。
我國金屬礦山重大惡性火災事故較多。據統計,1957年至 1979年的 22年間,金屬礦山共發生重大外因火災事故 16起,死亡 200余人,直接損失一千多萬元。造成火災事故的直接原因,大多數是由于電氣引燃,其次是由于明火或焊接火花引起,上述事故占礦井外因火災的 60%以上。表1為近年來一些非煤礦山典型的火災事故及其應急救援實例。
綜合非煤礦山火災事故應急救援的實例,成功的較少。就應急救援的技術和裝備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在搶險技術和裝備上,礦山安全投入嚴重不足,應急裝備數量不足且落后,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在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不能滿足應急搶險的要求,救援能力差;
(2)火災事故應急預案的操作性差,未完全按礦山企業的特點編制,在事故發生時難以有序地進行;

表1 近年來我國非煤礦山重大火災事故及應急救援實例
(3)缺乏必要的應急演練,預案僅停留在文本文件水平,沒有進行針對性的實際演練;
(4)企業安全法制意識淡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不細致、不徹底。
(1)根據發生的地點不同,可分為地面火災和井下火災;
(2)按一次火災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受災戶數和財物損失金額,可劃分為特大火災、重大火災和一般火災;
(3)根據火災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外因火災和內因火災。外因火災是指由于外來熱源,如明火、爆破、瓦斯煤塵爆炸、機械摩擦、電路短路等原因造成的火災。內因火災是指巖層或含硫礦場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下自身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積聚熱量導致著火而形成的火災。
(1)嚴格按照《礦山安全規程》的要求,配置必要的防火設施,定期檢查和維護,并對有可能導致發生火災的火源,嚴加管理,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2)建立完善的、能夠適應火災時期通風變化的通風系統和隨時能夠逆轉的主力通風裝置;
(3)建立靈敏、可靠并針對各主要火源點的探測警報系統和有效的滅火裝置;
(4)編制全礦性的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每年根據礦井的變化情況,對計劃作必要的補充和修訂。
(1)直接滅火法:即用水、化學滅火器、惰性氣體、泡沫劑、砂子或巖粉等,直接在燃燒區域及其附近滅火,適用于在火災初起時迅速地撲滅;
(2)隔絕滅火法:當井下火災不能用直接滅火法撲滅時,必須迅速封閉火區,切斷氧氣供給,采用隔絕滅火法;
(3)聯合滅火法:即在封閉火區后再輔以其它滅火措施,如灌漿 (或惰性氣體)和調節風壓等。
(1)火災孕育期的外部征兆:是指人的感覺器官能直接感受到的征兆。比如巷道內能看到霧氣或巷道壁“出汗”,硫化礦井中出現 SO2強烈的刺激性臭味,井下溫度升高等;
(2)礦內空氣成分與礦巖溫度:只有在巷道內CO、CO2、SO2及 H2S等氣體的濃度穩定上升且出現溫度逐漸增高等現象時,才能夠被認為是內因火災較可靠的初期征兆;
(3)礦井水的成分:在硫化礦井中,可以根據對水的成分分析來判斷火源的存在。
內因火災的預防采取限制可燃物自熱、消除聚熱條件,減少首燃物的產生、積聚和隔絕供氧等綜合治理措施,包括地下采礦技術措施和地表灌注漿液。
(1)地下采礦技術措施主要有[5]:選擇合理的采礦方法;選擇適于火區開采需要的開拓采準布置方式;推行集中強化開采;完善通風系統和采用均壓通風;封閉可能發生自燃的采空區出入口,隔絕漏風。
(2)地表灌注阻燃漿液:采用阻燃漿液封閉隔離可能自燃的采空區、崩落區。
滅火方法有:直接滅火法、隔絕滅火法、聯合滅火法和均壓滅火法等。均壓滅火時利用風機及通風構筑物調節全礦風壓,使發火區與周圍氣壓差接近于零,以抑制燃燒與危害的蔓延。
3.1.1 成立預案編制工作組
編制組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領導,編制人員由具備應急指揮、地質、采礦、測量、安全、組織管理、醫療急救、監測、消防、工程搶險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員及專家組成。
3.1.2 基本情況調查
即對礦山企業基本情況、火災事故危險源、周邊環境狀況等進行詳細的調查和說明。
3.1.3 火災危險源的風險評價
礦山根據實際情況,委托有資質的咨詢機構,闡述本單位存在的火災危險源及評價結果,內容包括:
(1)重大火災事故危險源辨識結果;
(2)有內因火災的礦山,應提出“礦巖發火傾向性試驗報告”;
(3)火災事故狀態下可能產生的污染物種類及對需保護目標的影響分析;
(4)火災事故可能產生的各類危害性說明。
3.1.4 應急能力評估
在調查與火災風險評價的基礎上,對礦山企業現有的事故預防措施、應急裝備、應急隊伍等應急能力進行評估,明確進一步需求。
3.1.5 應急預案編制
針對可能發生的火災事故類型和影響范圍,編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與地方政府、上級主管單位以及相關部門的預案相銜接。
3.1.6 應急預案的評審發布與更新
預案經評審完善后,由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發布,并報有關部門備案。同時,明確實施的時間、抄送的部門、社區等。礦山應根據自身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及時更新應急預案。
3.1.7 應急預案的實施
預案批準發布后,礦山企業應積極組織落實,明確各項職責和任務分工,加強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定期組織演練,實現預案的持續改進。
(1)總則。包括編制的目的、依據、適用范圍和應急預案體系。
(2)基本情況。主要闡述企業單位基本概況、火災事故危險源、周邊環境狀況及需保護的目標等。
(3)火災風險評價。主要闡述礦山企業存在的外因、內因火災的危險源及風險評價結果,以及可能發生事故的后果。
(4)組織機構和職責。應急組織體系:明確應急組織形式,構成單位或人員,并盡可能以結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指揮機構及職責:明確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各成員單位及相應職責。
(1)信息報告與通知。明確 24 h應急值守電話、事故信息接收和通報程序。通報與報警流程見圖1。

圖1 通報與報警流程
(2)信息上報。明確事故發生后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報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內容和時限。
(3)通報。明確可能受影響區域的通報方式、聯絡方式、內容及防護措施。
(1)分級響應機制。將火災事故應急行動分為不同的等級,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確定不同級別的現場負責人,指揮調度應急救援工作和開展事故應急響應。
(2)應急行動。基層單位應急行動:迅速了解火災發生的地點、性質、火勢大小、蔓延方向及影響范圍等情況,掌握災區范圍,事故前人員分布,立即通知和疏散事故地點附近的作業人員,安排人員做好接應外援車輛和人員的準備;礦山火災應急處理:一旦發現火災災情,現場人員要立即組織起來,迅速通知附近的作業人員,并向礦山調度部門如實報告,請求救護隊的援救,同時立即投入搶救,及時切斷災區內的電源,及時搶救中毒和窒息人員,如不能直接撲滅火災或控制災情,應迅速組織撤離。
(3)醫療與衛生。配備專用的救護車;輕傷員安放到附近醫院救護、觀察、治療,重傷員送往條件允許的醫院救治;對圍困救護后的人員進行體檢、化驗,進行病理、病毒分析等;對災區進行消毒、防毒處理。
(4)公共關系。指揮部按法律法規的要求向員工、公眾等提供有關應急活動的信息。
(5)擴大應急。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由應急總指揮決定向上級機關求救,請求兄弟單位或政府部門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1)應急救援終止。當事故現場及周圍的危險得到消除,經現場各專業應急小組人員檢查確認,由應急總指揮批準,宣布應急狀態結束,終止救援工作。
(2)生產與恢復。救援結束后,生產指揮組要協助現場指揮部制定恢復生產、生活計劃,由現場指揮部組織實施。
(3)應急結束。應急結束后,總指揮部宣布應急響應結束,應急人員撤回原單位,各應急小組進行應急總結評審。
依據對礦山企業員工能力的評估結果和周邊工廠企業、社區人員素質分析結果,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并組織演習。
明確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獎勵和處罰的條件和內容。
包括通信與信息保障、應急隊伍保障、應急物資裝備保障、經費保障及其它保障措施。
須列出預案生效和實施的具體時間。
包括的內容有:礦山安全火災評價文件,有關部門、機構或人員的聯系方式,重要物資裝備名錄或清單,關鍵的路線、標識和圖紙,相關應急預案名錄、協議或備忘錄,其它。
我國非煤礦山火災事故具有突發性、火勢發展迅猛、滅火和救護困難等特點。火災造成的傷亡事故,絕大部分是由于缺乏防火計劃,指揮失當,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礦山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認真貫徹落實,才能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到實處,提高控制安全風險和防范火災事故的能力,保證職工安全健康和公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財產損失、環境損害和社會影響[1]。
[1] 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注冊安全工程師工作委員會.安全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2] 李愛兵,黃炳仁.非煤井工礦井救災適用性技術分析[R].長沙:長沙礦山研究院,2009.
[3] 胡東濤,王玉杰,任開飛,等.河北邢臺“11.20”鐵礦特大火災事故分析[J].礦冶,2007,16(3):8~10.
[4] 李彩琴.施救不當傷亡擴大·應急預案何以成了擺設[N].中華合作時報,2009,9.22:C01.
[5] 拜生學.礦山防火措施的探討[J].礦業研究與開發,1999,19(S):11~14.
[6] 趙國彥,古德生,吳 超.硫化礦床內因火災綜合防治措施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1,21(1):17~19.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07BAK23B010102).
2010-06-01)
劉正宇 (1973-),男,湖南望城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礦山災害控制、治水及巖土加固研究,Email:zhengyu-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