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 刀
雖然相親節目林立,但被置于風雨飄搖的似乎只有江蘇臺的《非誠勿擾》。盡管該臺極力否認,但坊間關于主持人與嘉賓等集體“崩盤”的傳聞有鼻子有眼,叫人不能不信。無論我們抱著怎樣的樂觀,抑或怎樣的成見,與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一再突出強調節目的真實性不同,《非誠勿擾》的聲名鵲起源自于對節目的充分娛樂化,或者講在娛樂化路線上比別的節目走得更遠,更為大膽。無論是“拜金女”還是緋聞事件的頻現,吸足公眾眼球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對現階段公眾價值觀的猛烈撞擊。
客觀地講,這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包括拜金這樣的價值觀應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問題是,這樣可被包容的空間能否被宣傳機器一味地放大或者喧賓奪主,這很值得商榷。實際上,隨著該節目收視率的一路攀升與廣告費的飚漲,似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樣瘋狂下去后可能蓄聚的嚴重風險,盡管不少觀眾對節目的走向與炒作提出了強烈的質疑與嚴肅的批評。
清楚地記得,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節目紅遍大江南北時,節目一結束,便遭到禁令的腰斬,而次年的報批更是一波三折,最終還不得不換個名頭,以此劃清“階級界限”。不知是否因為有過如此前車之“痛”,理論上擁有國內獨家播出版權的湖南衛視,其同類相親節目《我們約會吧》反倒顯得有些中規中矩。以“快樂中國”為主打旗號的湖南衛視在娛樂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資源,想必不是因為他們面對強手競爭自甘下風,更為可信的解釋是,他們對“走鋼絲式”娛樂生態更能理性地把持。
對于娛樂生態的政策問題當然可以討論,但政策之外我們也應看到,社會上不少人對這類過度炒作或者惡俗炒作幾近深惡痛絕,娛樂至死的話題一再被人提及,其中還不乏一些知名人士的怒言相向。在電視媒介評價淘汰體系尚不健全的當下,政策干預難免會被寄予厚望。此番《非誠勿擾》被“槍打出頭鳥”,得利者自然是《我們約會吧》等那些謹小慎微者,不知這是否會給更多娛樂節目以“走鋼絲”式的鞭策?